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音樂「鎮壓」示威者


前幾天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APEC峰會期間, 會場外面有群眾示威, 企圖衝破警察的封鎖線。從電視新聞的畫面上見到, 是防暴警察發射水炮、和與示威群眾扭打的場面, 但其實在背後, 警察能夠成功「鎮壓」示威群眾, 是靠使用一件秘密武器, 音樂是也。

警察派出裝有巨型喇叭的警車, 以最大聲響播出流行音樂, 尤以「天后」Kate Perry 現時最新的Hits為主打, 配合在菲律賓當地Disco最流行的跳舞歌曲, 包括Dolly PartonBee Gees的飲歌等, 不但蓋過示威群眾高叫口號的聲音, 還令到一部份群眾的情緒「鎮靜」下來, 享受著音樂, 同一時間, 防暴警察以手上的警棍, 跟著音樂的節拍, 敲打盾牌, 令到場面更像是流行音樂會,而一曲My Girl, 是真正令群眾被徹底「融化」, 一場有可能發生的暴力衝突, 被音樂化解了。

據馬尼拉警察的發言人表示, 他們動用這一招, 是因為菲律賓人普遍都是喜歡音樂, 希望以音樂來降低警察與示威群眾之間的緊張狀態, 減低暴力衝突的可能性。

假若在香港發生, 應播甚麼音樂會比較有效呢?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從三十度的「立冬」說起


今年的「立冬」當天及前後, 一早一晚還是比較清涼, 日間的氣溫卻仍接近三十度。雖然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原地帶的農業曆法, 不太適合香港的地理環境, 但是三十度的冬至, 還是說不過去。有趣的是, 同樣是三十度, 對比起夏天時, 感覺卻舒服得多。這真的要說一句多謝秋風了。

大家每日從媒體中得到的天氣資料中, 所提到有關溫度的, 都是「氣溫」, 是天文台從氣象百葉箱 , 得到當地的大氣空間的溫度, 是一個自然、客觀的數字, 但有其他個人及客觀因素, 會影響各人對溫度的感覺。個人因素如年齡、健康狀況、習慣了的生活環境、所穿著的衣服、和所從事的體能活動等。客觀因素則如濕度、風速、太陽照射、和附近有沒有發熱的原頭等。而最後的兩個因素, 要視乎天氣而定, 在天氣熱時, 盡量避之則吉, 而在天氣冷時, 卻又嫌求之不得。

人體的自我保護機能, 會盡量保持體溫在37度左右, 若升得過高, 身體內的水份會吸收熱量, 以汗的形式排到皮膚表面, 當汗水蒸發離開皮膚時, 會吸收更大量的熱量, 而令身體感到涼快。但在濕度高的環境下, 汗水比較難蒸發離開皮膚, 無從帶走熱量來幫助散熱, 身體反而感到更熱。如果有風, 或以風扇增加空氣的流動, 不但直接帶走熱量, 還有助汗水蒸發離開皮膚, 增加涼快的感覺。試看夏天時, 人人手上一把「芭蕉扇」, 道理就是如此也。相反地, 在寒冷時, 特別是有風, 會令人感覺更冷, 要穿著較厚的衣物, 來防止身體熱量散失。

可見的是, 潮濕會令人體感覺得比所處的環境的氣溫更熱, 而風卻令人體感覺更冷, 所感覺到溫度, 是為「體感溫度」。

在香港, 夏天的一般氣溫會在25度與35度之間, 如果濕度在20%30%, 「體感溫度」會與實際氣溫基本相若, 但每當濕度增加5%, 「體感溫度」就會增加大約1度。相反地, 濕度在30%以下時, 每減低5%, 「體感溫度」亦會降低大約1度。如果氣溫是30, 濕度是70%, 「體感溫度」會是36, 當濕度增加到90%, 「體感溫度」會是39! 但若然濕度是15%, 「體感溫度」卻是28度呢!

風對「體感溫度」的影響與濕度略有不同。在香港, 冬天的一般氣溫會在10度與20度之間, 在無風時, 即風速是每小時0公里時, 「體感溫度」會與實際氣溫基本相若, 但每當風速增加5公里, 「體感溫度」就會降低約1度。在氣溫是15度時, 時速10公里的風會令「體感溫度」降至13, 20公里的風會令「體感溫度」降至11, 如此類推。

綜合濕度與風速的作用, 所謂秋高氣爽, 就是在相同的溫度下, 亁燥而清勁的秋風, 會令人感覺更涼快也。

已過立冬, 氣溫還高, 應該算是大約在冬季」吧!

齊秦的「大約在冬季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被風「灼」傷了?


前陣子, 一位朋友與他的一班行山友, 去了個「三大連走」- 大帽山、大羊頭、及大刀屻。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行山友, 每次出行, 必須的防曬、防中暑、及各項安全措施, 都一定做足。

據他說, 當日的天氣是: 天陰、無雨、亁燥、清涼、風勢清勁, 是行山最理想的天氣。在如此的天氣下, 走在香港的最高山脊上, 各人都沒有戴帽, 一則是沒有陽光, 二則是可避免被強風吹走。但是回來後的第二天, 他的臉上呈現一些如被傷的紅班, 再問之下, 其他的隊友也有類似的情況。有些隊友認為, 他們曾一整天的暴露在亁燥而清勁的強風下, 被風「灼」傷了。

其實, 請別怪清風, 罪魁禍首」仍然是那大家都看不見的紫外線, 被風「灼」傷, 只是一種錯覺。一般人都會知道, 即使在天陰時, 紫外線仍會穿透雲層, 灼傷皮膚, 但在風勢清勁時, 風有助令人感覺涼快, 卻又很自然的令人感覺被紫外線灼傷的風險會減低, 而掉以輕心。朋友行山的當天, 是所有因素的「完美」組合, 無怪「中招」了。

雖然風能侵蝕堅硬的岩石, 但卻是經年累月的結果, 被風吹了一天, 是不可能會損害皮膚的, 風對皮膚最大的影響, 是造成脫水。皮膚表面的水份, 會與所處的空間中的空氣的濕度保持平衡, 如果空氣的濕度很高, 皮膚會從空氣中吸收水份, 相反地, 在亁燥的環境下, 水份就會從皮膚中揮發, 令皮膚感到亁。所以現時有關保護皮膚的廣告, 不論對象是女或是男, 都會說「唔可以冇水」, 強調產品能「保水」、「鎖水」, 原理都是要令皮膚保持水份而已。

要做到這點, 甘油為最經濟、最理想的用品。甘油是水溶性, 能從空氣中吸收水份, 搽在皮膚上, 不但「保水」、「鎖水」, 更會「吸水」, 簡直「有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