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Fiddler on The Roof”作何解釋

前篇提到: “Sunrise, Sunset” 是舞台劇及同名電影 Fiddler on The Roof 中的一首插曲, 電影在 香港上映時譯作「錦繡良緣」, 何解中、英文名兩者之間好像「風馬牛不相及」的呢?

該舞台劇是根據一本有關真人真事的小說所改編, 原名為 “Tevye and His Daughters”, 是講述 一群居住在沙皇時代的俄國的猶太人的生活。男主角 Tevye 有五個女兒, 他嘗試盡力維持他的 家庭及猶太的傳統, 但又要面對各種外來的衝擊, 包括時代的變遷、俄國人對他們的滋擾、及 俄國政府對他們的迫害、甚至最終驅趕。

在整套劇一開始, 通過 Tevye 的獨白, 已經清楚向觀眾解釋了: 生活在俄國的猶太人, 能夠維持 他們的生活方式, 最重要的是靠保持猶太的傳統。但是, 這就有如: 「站在屋頂上的提琴手般危 險, 既要演奏出美好的音調, 又要小心不要掉下來跌斷頸。」劇中的原本獨白為: “Jews in Russia is as precarious as a fiddler on the roof, trying to scratch a pleasant tune while not breaking his neck” Tevye 的獨白就展示了猶太傳統對他們的重要性, 跟著就通過他唱的歌曲 Tradition 來進一步強調那個概念。

在這裡, 「提琴手」是一個隱喻, 是用來經常提醒猶太人, 要在維持自己的傳統、與面對轉變的 衝擊時, 如何保持那種危險的平衡。這就是該小說、及之後的舞台劇及電影的原意, 不過, 在整 個故事中, 是通過 Tevye 的三個女兒的婚姻及戀愛問題而展示出來, 她們都各自有自己的心上 人, 而不願意接受「媒人婆」的介紹, Tevye 來說, 女兒們就等於反猶太的傳統, 第三女兒要 嫁一個非猶太人就更等於背叛猶太!!

Tevye 自己與太太的婚姻, 當然也是「媒人婆」的「傑作」, 而並非「自由戀愛」的。經過他 的三個女兒在婚姻及戀愛問題上對他的衝擊後, 他也忽然有一天問他的太太: “Do You Love Me ?”

在整部影片中, 那個提琴手不斷出現在鏡頭的邊緣地方、或一些不顯眼的角落, 即使在婚禮的 場面中, 那個提琴手仍然站在背影後面的屋頂上, 喻意不斷提醒他們傳統的重要。到最後他們 被迫離開他們居住的村莊時, 那個提琴手仍遠遠地跟著他們的後面, 不斷隱隱地拉出劇中的主 題音樂。

該舞台劇在19649月首演, 19672 Topol 加入飾演 Tevye , 後來在1971年的電影版本 中飾演同一角色。從1964年起, 該劇在百老滙上演了超過10, 而且成為第一部在百老滙上演 超過3,000場的舞台劇, 之後才被 Grease (油脂) 所打破, 直到現在, 它仍然排在百老滙上演場數 最多的第十五位。

該舞台劇在多年來的演出期間, 總共獲得10個東尼獎(Tony Awards) 的提名, 而最終得到9個。 而電影版本, 則得到三項奧斯卡獎, 包括最佳改編歌曲、最佳攝影、及最佳音響效果。而在金 球獎方面, 則得到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Topol)

影片中共有19首歌曲及音樂, 是電影配樂大師 John Williams 之作, 除了“Sunrise, Sunset” 之 外, 還有十分輕鬆趣怪的“If I were a Rich Man” 、場面溫馨的“Sabbath Prayer” 、及“Do You Love Me ?” 等。
 
Fiddler On The Roof - If I Were A Rich Man [With Lyrics]
Fiddler on the roof - Sabbath prayer ( with subtitles )
 
Fiddler on the roof - Do you love me ? (with subtitles) 
 
Fiddler on the roof - Tradition ( with subtitles )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錦繡良緣」中的Sunrise, Sunset

前兩篇提到 The Rose , 講及有不少歌手把此曲當作情歌一樣,一「味」唱到「擰頭擰髻」, 「乸埋口面」的。

記得在學院生活時, 學生會舉辦了歌唱比賽, 請來了香港電台名DJ Uncle Ray 做評判。其中的 一名男生參賽者, 他的參賽歌曲是 Sunrise, Sunset。他唱得非常投入, 不但只「擰頭擰髻」、 「乸埋口面」, 還「揸硬拳頭」, 十分「肉緊」。他唱完之後, Uncle Ray 說他很「肉緊」地像 在唱情歌一樣, 問他究竟有沒有看過那部電影、明白歌詞在說甚麼嗎? 他面帶尷尬的說沒有, 也 不知道是那部電影。

其實, “Sunrise, Sunset” 是來自百老匯舞台劇 Fiddler On The Roof, 前篇介紹 Bette Midler , 已提過她在1966年至1969年之間, 在該劇中飾演主角 Tevye 的大女兒 Tzeitel。到1971, 該 劇「舞台而優則電影」, 由當時的以色列影帝 Topol 飾演男主角 Tevye, 在香港上影時, 譯作 「錦繡良緣」。

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紀初, 一群居住在沙皇時代的俄國的猶太人的生活。男主角 Tevye 是個農 夫, 思想非常傳統。他認為, 猶太的傳統, 是維持猶太人生活穩定的基石。他有五個女兒, 他與 妻子 Golde 都希望尊守猶太的傳統, 兒女的婚姻都需要通過「媒人婆」穿針引線, 然後最終由 父母決定。但是, 時代在變, 他的女兒們都有自己的意中人, 不接受「媒人婆」的介紹, 然而 Tevye 也希望女兒們的婚姻能夠幸福美滿。故事就是從Tevye在傳統與新思維的兩種衝擊下展 開。

電影的版本差不多完全跟足舞台劇的劇本而拍攝, 特別是利用近鏡及遠鏡, 來表達Tevye在用不 同角度去考慮問題, 中間多次出現Tevye 在說“….One the other hand….One the other hand…. One the other hand….”, 令戲院中觀眾大笑。

因為本來是一部舞台音樂劇, 所以中間有很多首歌, 其中“Sunrise, Sunset” 就是在Tevye的大女 兒 Tzeitel的婚禮上, Tevye, Golde和眾人唱出的。歌詞的大意是: “驚覺孩子長大, 仿似時光飛 逝, 回首日出日落, 生活有笑有淚。

1971年電影在香港上映時, 我錯過了觀看的機會, 但在那段時間中, 從香港電台第二台, 由已故 陳浩才先生所主持的「醉人的音樂」節目中, 經常聽到他介紹電影中的音樂選段, 最多聽到的, 就是 Main Title Prologue (主題前奏曲), If I Were a Rich Man 兩段的 Medley (「串燒」) 。 直到1980, 該電影才在旺角的凱聲戲院, 及銅鑼灣的百樂戲院「翻做」兩天八場。我終於在 最後一場(星期五晚上九點半), 在百樂戲院看了該電影。全戲院座無虛席, 行慢步都買不到 「飛」。當電影到了Tzeitel的婚禮場面, 播出Sunrise, Sunset, 全院各人均低聲一起合唱, 那 種氣氛是極少出現在觀看其他電影時所有的, 至今印象難忘。

“Fiddler On The Roof” 這個戲名有點令人摸不着頭腦, 但香港譯作「錦繡良緣」卻是十分恰當, 正切合戲中的故事。至於這戲名的原意, 另篇再續。

電影原聲帶的Sunrise, Sunset, 在以下連結。
 

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The Rose 與 Bette Midler其人

前篇提到, The Rose 這首歌唱紅的歌手是 Bette Midler, Bette 本身是一名創作歌手、演 員、作家、及電影制片人。

在她接近半個世紀的事業中, 她曾獲得過兩項奧斯卡提名、三項格林美獎、四項金球獎、三項 艾美獎、及一項東尼獎。她所出版的唱片, 在全球售出超過三千萬張; 到現時為止, 她總共拍過 33部電影。除了在1979年的 The Rose 之外, 令人印像比較深刻的電影, 還有1996年的 First Wife Club (香港譯作「大婆俱樂部」), 1999年的Fantansia 2000 (香港 譯作「幻想曲2000), 2000年的What Women Want  (香港譯作「偷聽女人心」) 。她最新的一部制作, 是與 Billy Crystal 合作的電影, 名為 Parental Guidance, 已排期於今年的聖誕節檔期上影。不過, 在她眾 多的作品中, 還是 在1979The Rose 那部電影、及其中的插曲 The Rose, 帶給她最多的榮 譽。

Bette 在夏威夷出生及長大, 從小就喜歡說話及表演。她曾在夏威夷大學攻讀戲劇, 只讀了三個 學期, 就移居紐約去尋找新機會。她在那兒的第一個機會, 就是在電影 Hawaii , 演出其中的 一個船上的乘客。1965, 她得到第一個在荷李活演出的機會。翌年, 她更得到在著名舞台劇 Fiddler on the Roof 中演出, 飾演主角農夫的其中的一個女兒。三年之後, 她嘗試轉到在歌唱方 面發展。她最先在一間酒吧中唱歌, 認識了當時她的鋼琴伴奏 Barry Manilow, 1972, Barry 為她制作了她的第一隻唱片 The Divine Miss M, 在美國流行榜中最高升到第十位, 之後總共賣 出超過一百萬張, 成為「白金唱片」, 她並憑此唱片,  1973年的格林美獎中, 得到「最佳新人 獎」。

1979, 她憑電影 The Rose, 獲得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雖最終未有獲獎, 卻獲得金球獎中 的最佳女主角。片中的插曲 The Rose, 連續五個星期, 停留在美國流行榜第一位, 之後總共賣 出超過二百萬張, 成為「雙白金唱片」, Bette 亦因而得到格林美獎的最佳女歌手獎。那首歌, 亦已登上美國歷來最受歡迎的100首流行曲中的第83位。

Bette 居住於紐約。眾所週知, 紐約是有錢人的天堂, 卻是窮人的地獄。在1995, 名成利就的 Bette, 成立了一個慈善組織, 名為 New York Restoration Project(NYRP), 成立的原因, 是在那 些窮人居住的社區中的公園, 大都是缺乏維修保養, 又欠清潔衛生, 更不安全。該組織的主要工 作, 是先籌集資金, 將該等公園復修, 讓附近社區的居民, 可以有安全的休憩處。然後再組織各 社區中的義工, 負責本區公園的管理、清潔衛生及安全等。1999, 紐約市政府曾打算把紐約 市內114個該等的社區公園地皮, 賣給發展商, Bette與其他的組織組成聯盟, 成功阻止了紐約 市政府的計劃, 而且她的 NYRP更接管了60個情況最惡劣的社區公園。2003, Bette Harlem River (哈林河)邊開辦了一個公園, 佔地二十多萬呎, 差不多等於三個足球場的面積, 在 那裡開辦免費划艇班及其他教育的切施, 專門提供給的家境貧困的學生使用。這是在過去的 一百多年來, 第一次在哈林河邊有這樣的切施。

作為出身貧苦家庭、公共屋村長大的我, 我個人很喜歡Bette做慈善的方式, 因為窮人最欠缺的, 除了是錢之外, 更重要的是教育, 及良好的生活環境。有一句話: 「一條魚, 只可以養活一個人 一天; 教識他如何織網, 他可以養活自己一生」。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The Rose 與杜麗莎

在上班途中, 收音機播出連續幾個由鋼琴彈出的 C-chord, 這是 The Rose 獨特的引子。當第八 個 C-chord 過後, 果然跟著的就是 The Rose 的旋律, 但唱出的卻是一把男聲。我聽過很多個 不同歌手演譯的版本的 The Rose, 絕大多數都是女歌手, 男聲的版本, 可算是「稀有品種」。

The Rose Amanda McBroom 作曲, 她自己本身亦是一位流行歌手, 但此曲卻是由 Bette Midler 所唱紅。在1979, Bette 在電影 The Rose , 飾演女主角 Mary Rose Foster, 故事是 根據女流行歌手 Janis Joplin 的真人真事所改編, 講述她如何在充滿壓力的歌唱事業、及她的 苛刻無情的經理人之間掙扎。片中就用上了 Amanda 所作的 The Rose 為主題曲, Bette 所 主唱。該電影雖然未在奧斯卡中得到任何獎項, 但在金球獎(Golden Globes) , Amanda 憑此 曲得到最佳原創歌曲獎, Bette 亦得到最佳女主角獎。Bette 亦憑主唱此曲而得到艾美獎中 的最佳女流行歌手獎。

Bette 所唱的 The Rose, 其實有兩個版本, 在電影中的, 只是由鋼琴伴奏, 而在發行的唱片(當時 還未流行CD) , 則是由樂隊伴奏, 音響效果當然比較豐富, 但鋼琴伴奏的版本, 卻更加切同電 影中的故事背景。

Bette 之後, 也有不少歌手灌錄了 The Rose, 但可能因為電影故事的關係, 差不多所有都是 女歌手。在1983, 鄉謠歌手 Conway Twitty 灌錄了一個男聲版本, 不但同時打入了加拿大及 美國兩地的鄉謠榜第一位, 而且過是 Conway 第三十隻的榜首歌曲。

在我上班途中聽到的男聲版本, 是一隊剛剛解散了的愛爾蘭男子組合 Westlife所唱的。他們在 1998組成, 第一次的公開演唱, 就是在2006年的Miss World (世界小姐) 選美會上演唱此曲, 並 在同年,憑此曲, 成為他們打上英國流行榜第一位的第十三首歌。個人對他們的版本的感覺是: 他們的聲線都十分好, 帶有 Irish Music 所常有的那種憂鬱味, 而且可能始終是男聲, 略欠應有的溫柔。

至於女聲的版本就甚多了, 著名的有六、七十年代的反戰女歌手 Joan Baez, 她的唱法, 始終擺 脫不了那種唱反戰歌的味道。另一位是被譽為「歐洲的Barbra Streisand」的希臘女歌手Nana Mouskouri, 她的音色非常好, 但個人覺得是唱得太自由, 旋律不太清晰。

在我聽過這麼多的版本中,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2007, Teresa Carpio(杜麗莎) 與阿Lam在 紅磡 體育館舉行的仍然最愛演唱會 上所唱的The Rose。杜麗莎的歌功, 無庸置疑, 她的聲 線很 「厚」, 亦唱出了那種略帶滄桑的味道, 並不如一般歌手, 把此曲當作情歌一樣,一「味」 唱到 「擰頭擰髻」, 埋口面」的。在網上, 差不多都可以找到那個演唱會上所有的歌的 Youtube, 但可惜的卻沒有 The Rose , 現介紹的是 Westlife 的唱片版本, 大家可以一併欣賞 歌詞。
Westlife - The Rose (With Lyrics)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上德不德, 施恩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保持人的尊嚴


續前篇; 那英文的一篇, 現翻譯如下:
 

紐約的冬天會是非常的寒冷, 暴風雪更是經常都會發生, 有時甚至會有積雪幾呎厚, 令到有些商 店及辦工室都要暫時停止營業。但是政府的公立小學還是照常上課, 那些學校巴士在大風雪中 「舉步為艱」, 來回接送小學生。

初到紐約的張太太, 與其他的小學生家長一樣, 對學校的做法不明所以: 在如此惡劣的天氣下, 為何還要小孩子們到學校去呢? 讓他們留在家中不是更好嗎? 於是, 她打電話到學校去, 打算提 出停課的建議。在張太太說明原意, 她得到的答覆是: 「想信閣下早已知道, 紐約是有錢人的天 堂, 但卻是窮人的地獄, 不少窮人家庭, 甚至在冬天花不起暖氣的錢。把窮人家庭的孩子接到學 校來, 他們不但可以有一天的溫暖, 還可以享受到學校所提供的免費營養午餐呢!

張太太聽了之後很感動。不過靈機一觸, 又想出一個可以兩全其美的辦法。於是, 她再次打電 話到學校去: 「在暴風雪的時候, 可以讓那些家庭環境比較好的孩子, 留在自己溫暖的家中, 而 只接送那些貧窮的孩子到學校去。」

校方的回答, 不但馬上令張太太熱淚盈眶, 而且更是終身難忘。「施恩的最高境界, 應該是保持 受者的尊嚴, 我們不能在幫助那些窮孩子的時候, 踐踏他們的自尊。」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上德不德 : 幫了人還替對方保留面子!


朋友從網上傳來兩篇文章, 一中一英, 都沒有標題, 筆者個人覺得, 切合的標題可以大膽借用 老子道德經下篇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願與所有人分享。

中的原文照抄如下, 英的待翻譯後, 另篇再續。

 

某日黃昏,有一名看似大學生的男孩徘徊在台北街頭的一家自助餐店前,等到吃飯的客人大致都離開了,他才面帶羞赧地走進店裡。

「請給我一碗白飯,謝謝!」男孩低著頭說。
...

店內剛創業的年輕老闆夫妻,見他沒有選菜,一陣納悶,卻也沒有多問,立刻就盛了滿滿一碗的白飯遞給他。

男孩付錢的同時,不好意思的說了一句:「我可以在飯上淋點菜湯嗎?」

老闆娘笑著回答:「沒關係,你儘管用,不要錢!」

男孩吃飯吃到一半,想到淋菜湯不必錢,於是又多叫了一碗。

「一碗不夠是嗎?我這次再給你盛多一點!」老闆很熱絡地回應。

「不是的,我要拿回去裝在便當盒裡,明天帶到學校當午餐!」

老闆聽了,在心裡猜想,男孩可能來自南部鄉下經濟環境不是很好的家庭,為了不肯放棄讀書的機會,獨自一人北上求學,甚至可能半工半讀,處境的困難可想而知,於是,悄悄在餐盒的底部先放入店裡招牌的肉燥一大匙,還加了一粒魯蛋,最後才將白飯滿滿覆蓋上去,乍看之下,以為就只是白飯而已。

老闆娘見狀,明白老闆想幫助那名男孩,但卻搞不懂,為什麼不將肉燥大大方方地加在飯上,卻要藏在飯底?

老闆貼著老闆娘的耳說:「男孩若是一眼就見到白飯加料,說不定會認為我們是在施捨他,這不等於直接傷害了他的自尊嗎?這樣,他下次一定不好意思再來。

如果轉到別家一直只是吃白飯,怎麼有體力讀書呢?」

「你真是好人,幫了人還替對方保留面子!」

「我不好,妳會願意嫁給我嗎?」

年輕的老闆夫妻,浸淫在助人的快樂裡。

「謝謝,我吃飽了,再見!」男孩起身離開。

當男孩拿到沈甸甸的餐盒時,不禁回頭望了老闆夫妻一眼。

「要加油喔!明天見!」老闆向男孩揮手致意,話語中透露著,請男孩明天再來店裡用餐。

男孩眼中泛起淚光,卻也沒有讓老闆夫妻看見。從此,男孩除了連續假日以外,幾乎每天黃昏都會來,同樣在店裡吃一碗白飯,再外帶一碗走,當然,帶走的那一碗白飯底下,每天都藏著不一樣的秘密。

直到男孩畢業,往後的二十年裡,這家自助餐店就再也不曾出現過男孩的身影了。

某一天,將近五十歲的自助餐店老闆夫妻,接到市政府強制拆除違章建築店面的通告,面對中年失業,平日儲蓄又都給了兒子在國外攻讀學位,想到生活無依,經濟陷入困境 ,不禁在店裡抱頭痛哭了起來。

就在這個時候,一位身穿名牌西裝,像是大公司經理級的人物突然來訪。

「你們好,我是某大企業的副總經理,我們總經理命我前來,希望能請你們在我們即將要啟用的辦公大樓裡開自助餐廳,一切的設備與食材均由公司出資準備,你們僅須帶領廚師負責菜餚的烹煮,至於盈利的部份,你們和公司各佔一半!」

「你們公司的總經理是誰?為什麼要對我們這麼好?我們不記得有認識這麼高貴的人物!」

老闆夫妻一臉疑惑。

「你們夫妻是我們總經理的大恩人兼好朋友,總經理尤其喜歡吃你們店裡的魯蛋和肉燥,我就只知道這麼多。其他的,等你們見了面再談吧!」

終於,那每次用餐只叫一碗白飯的男孩,再度現身了,經過二十年艱辛的創業,男孩成功的建立了自己的事業王國 ,眼前這一切,全都得感謝自助餐老闆夫妻的鼓勵與暗助,否則,他當初根本無法順利完成學業。

話過往事,老闆夫妻打算告辭,總經理起身對他們深深一鞠躬並恭敬地說:

「加油喔!公司以後還須要靠你們幫忙 ,明天見!」

歡喜「施」,感恩「受」,人間處處有溫情。

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

又從「捕碳」到「貯碳」

前兩篇提到, 在可見的未來, 仍然需要使用化石能源, 所以還是「有排碳」, 而要解決二氧化碳 氣排放到大氣中, 比較實際的辦法, 就是「捕碳」了。

「捕碳」, 是從「排碳」的源頭着手, 主要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氣的企業, 如煉油廠、冶金、化 肥及發電廠等, 將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氣收集、壓縮、運送、及最終埋藏在地底下, 而不讓其 排放到大氣中, 造成污染。現時在使用中的「捕碳」技術有三種: 就是「產前」、「產後」、 和「氧化」。

在三種之中, 較多使用的是「產後」的方法。所謂「產後」, 就是在化石燃料燃燒之後, 在所排 放出的廢氣中, 「捕捉」二氧化碳氣。這種技術最通常是應用於發電廠的「捕碳」, 而且已是 頗成熟的技術。

至於「產前」, 是大都應用在化工業、化肥業等, 是在產生二氧化碳氣之前已做功夫。方法是 先將化石燃料通過「部份氧化」的過程而「氣化」, 成為「合成氣體」(Synthetic Gas), 其中主 要成份為一氧化碳氣及水蒸汽, 然後再經另一個程序, 進一步轉化為二氧化碳氣及氫氣, 二氧化 碳氣「被捕」後, 剩下的純氫氣就用作真正的燃料來燃燒, 燃燒後的廢氣中只有水蒸汽, 而沒有 二氧化碳氣。

「氧化」是三種方法之中最昂貴的, 供應化石燃料燃燒的不是空氣, 而是純氧氣, 這樣化石燃料 就會燃燒得更完全、產生的熱量更多、溫度也更高。但為了不讓溫度太高, 把燃燒後產生的廢 氣重新注入燃燒室中來降低溫度;這樣循環燃燒最終所產生的廢氣, 就只有水蒸汽和二氧化碳 氣, 水蒸汽可以通過凝結而清除, 餘下的純二氧化碳氣就更易被「捕捉」了。這個方法雖然較 昂貴, 但差不多可以做到「零排放」, 唯一可能的漏洞, 是凝結了的水蒸汽中還可能含有些微的 二氧化碳氣, 但只要將之處理一下, 就可做到真正的「零排放」了。

無論用甚麼方法來「捕捉」到的二氧化碳氣, 最終都是要把它貯存或埋藏在地下, 或更理想的 是, 就在附近把它循環再造成其他有用的產品, 如塑膠、甲醇等工業產品。由「捕捉」地點到 任何處理地點, 中間都必然經過「運送」的過程, 最經濟的「運送」方法, 當然就是通過管道 了。在2008, 美國就有接近6,000公里的管道用來「運送」二氧化碳氣。那些二氧化碳氣主 要是被「運送」到油田, 然後泵下那些產量在下降中的油井, 利用泵下的壓力, 來重新增加該油 井的產油量, 同時, 就把二氧化碳氣困在油井中, 完成埋藏「貯碳」的最後程序。

並不是世界各處都有類似的油井可以用來埋藏二氧化碳氣, 那就需要找尋另外的適當的地質構 造了。其中一種就是已廢棄的天然氣井, 因為井下有大量現成的不透氣的空間, 無需再花時間 和金錢來鑽井。另一類適合的地質結構是「鹽田」, 因為環境不適合人類居住, 又可以利用鹽 田中各種的金屬鹽, 與二氧化碳氣化合, 形成性質穩定的碳酸鹽, 達到「貯存」的效果。

另外, 可以將二氧化碳氣「埋藏」在沒有開採價值的煤層中,其理論基礎是: 煤會把二氧化碳 氣吸付在其表面, 而同時, 又會把本來已經吸付在表面的甲烷氣釋放出來。甲烷氣可以被收集 及出售作為燃料, 以抵消一部份「貯碳」的成本。

「捕碳」到最終「貯碳」, 都是希望減少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的份量, 但如油田及煤層的 「貯碳」技術, 反而從另一方面增加了二氧化碳氣的產量, 實在是矛盾。此外, 被「貯碳」的二 氧化碳氣, 會有泄漏的風險, 造成另類環境污染。所以, 還是循環再造成 有用的物料, 來得比較 合理。

另篇再續。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捕碳」新能手


APEC的消息傳來, 今屆會議其中一項重要成果: 在組織成員國之間, 有關「環保」的產品, 進口關稅會減低至5%, 這無疑對一項「捕碳」新技術, 是一個大好消息。

現時在使用中的「捕碳」技術, 不外是三種: 「產前」、「產後」、和「氧化」。前兩種是在 二氧化碳氣產生前、或後做功夫, 而「氧化」則是讓化石燃料在純氧氣中燃燒。不論那種方法, 成本都是相當高。而在前兩種方法, 更加會消耗大量的能源, 舉例如發電廠, 在「捕碳」時所消耗的電力, 可以達到該發電廠所生產的電力的30%之高! 在經濟上是十分不化算的的。

使用在發電廠的, 是屬於「產後」的「捕碳」技術, 是利用金屬氧化物, 來吸收排放出的廢氣中 的二氧化碳氣。但是現時所用於吸收的物質、及令其再釋放出已吸收的二氧化碳氣, 都是成本 最大的部份。最近, 澳洲的一位科學家, Dr. Matthew Hill, 發明了一種新的、晶體狀、 而內裡有大量空隙的物質, 名為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MOF (姑且譯作「金屬有機框架」), 是用十分輕的原子所合成, 可以比現在用於「捕碳」的金屬氧化物, 多吸收三倍的二氧化 碳氣, 如果把它用在「捕碳」方面, 可以大大節省成本。

MOF 之所以有此特性, 是因為其內部結構有如「棚架」, 因而大大增加其表面面積, 其內部的 表面面積, 可以是外部的表面面積的100! 舉一個簡單例子: 一個10厘米(cm) 直徑的象牙球, 外部的表面面積是314平方厘米, 如果它是完全空心的, 內部的表面面積亦是314平方厘米。但 若果這象牙球雕刻成有10層的, 理論上,  內部的表面面積亦增加了9個空心球的面積了, 如果象 牙球雕刻了「通花」, 內部的表面面積就增加得更多, 亦即象牙球的層數越多、「通花」越細 緻, 則內部的表面面積就越多了。一克(gram) 重的MOF, 即大約一茶匙的份量, 其總表面面積 就有7,000平方米! 即等於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的80%了。如此巨大的表面面積, 可以吸收、並壓 縮大量的二氧化碳氣在其中, 節省「捕碳」、及之後運送的成本。

不過, 要真正可以成經濟而有效的「捕碳」方法, MOF 必須可以重覆循環使用, 否則制造MOF 的成本仍然是高。MOF 的另一特性是: 只要利用陽光所提供的能量, 就可以令其重新釋放70% 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氣, 所以只需較少的電能就可釋放餘下的30%了。

如果可以就地利用所「捕獲」的二氧化 碳氣作另外的用途, 減少了運送及貯存, 成本將更低呢! 所以在研究的同時, Dr. Hill 亦正在研究如何將「捕獲」的二氧化 碳氣用於制造塑膠之類的產 品。如此經濟又有效的「捕碳」新技術, 希望可以借乘APEC的「東風」, 廣泛利用於成員國的環保工作中。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從「排碳」到「捕碳」

兩則有趣的澳洲的政治新聞: 澳洲的反對黨前領袖, 批評現任的領袖, 在過去兩年的國會辯論中, 差不多只集中在「人蛇」及「碳稅」這兩個題目上。另一則是:  澳洲政府放棄關閉五座舊式 發電廠。

這裡所指的「碳」, 並非我們在BBQ時所燒的「炭」, 而是「二氧化碳氣體」中的「碳」, 是一 個化學元素; 而「碳稅」, 則是澳洲從今年七月一日新財政年度開始, 對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 氣」而造成大氣污染的五百間大企業, 所徵收的一種「環保稅」。目前, 全世界有二十個國家 有直接的、或間接的「碳稅」項目。在不同的國家中, 有不同的計算「碳稅」的方法。例如歐 盟的國家, 是根據會產生二氧化碳氣的燃料, 如石油、煤、及天然氣等, 其中的「碳」元素的含 量來計算, 另一些國家, 如澳洲等, 則是根據該企業所實際排放的二氧化碳氣的重量來計算。無 論那種計算方法, 最終的目的, 是希望通過徵收「碳稅」,「鼓勵」企業減少排放二氧化碳氣(多 排多交稅, 少排少交稅是也); 另一方面, 政府就以所收到的「碳稅」, 用來資助發展新的、較少 污染的能源、或新的環保技術的研究。

差不多同一時間, 澳洲政府的資源部長宣佈, 有關關閉五座用碣煤為能源的舊式發電廠, 在賠償 (或收購)價錢上談判失敗。原因是在過去的一年談判期間, 碣煤的價錢大跌, 而政府實施的「碳 稅」稅率, 又比一年前的所估計的為低, 令至該五座發電廠的資產值比一年前不跌反升, 政府惟 有放棄收購及關閉計劃, 這無疑是拖慢了澳洲的「減排計劃」的進度。

從這兩則新聞向前望遠一些, 估計在未來的五十年, 現時正在使用中的所謂「綠色能源」, 或 「環保能源」, 將仍無法代替傳統的化石能源。現時的「綠色能源」, 如太陽能電池、風力發 電等, 不但佔地多、投資價格高, 而且要「睇天做人」, 發電量不穩定、不夠可靠。反之傳統的 化石能源, 特別是石油, 差不可以靈活地用在上天、落地、入水、甚至上太空等任何環境。雖 然在過去的三、四十年, 人們都擔心石油會有耗盡的一天, 要急切找出代替它的新能源。可是, 在過去的日子中, 反而尋找到更多新的化石能源, 如頁岩石油、煤層氣、及可提練出大量天然 氣的「可燃冰」, 就是新發現的天然氣縕藏量, 所能提供的總能源, 比石油還要多 。所以, 要完 全沒有排放二氧化碳氣, 看來在可見的未來, 還是不大可能, 亦即是我們還是「有排碳」。

在減低排放二氧化碳氣的技術發展方面, 除了「斬腳趾、避沙蟲」不用化石能源之外, 就是如 何不讓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排放到大氣中, 那就是 Carbon Capture (姑且譯作「捕碳」) 的技 術了。

「捕碳」, 是防止企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 直接排放到大氣中, 這不單只是「留住」二氧化碳 氣, 還需要進一步的壓縮、運送、最終把它「貯存」、埋藏在大地深處, 或深海底裡, 這又是 另一門技術了: 「貯碳」。

如何「捕碳」和「貯碳」? 另篇再續。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大力菜」太陽能電池


「大力菜」與太陽能電池, 兩者實屬「九唔搭八」, 想不出可以有甚麼關係。這其實是一篇略 為「花邊」的新聞標題(筆者姑且意譯而已), 但內容頗值得知道一下。大概是: 利用 Popeye (卡通片中的「大力水手」) 所食的「大力菜」(實為波菜), 提練出的一種植物性蛋白, 可以造出 更平、更高效率的太陽能電池。

美國田納西州的一間大學 Vanderbilt University 的一組研究人員, 在本週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 講述他們發現, 一種植物性蛋白可以將光能轉化成為電子化學能, 如將之塗在一種特別處理過 的石英太陽能電池板上, 會令其產生更多的電能。如果研究成功, 這就是一種全新的 Biohybrid (姑且譯作「混合生物」) 太陽能電池了。

這種新品種的電池之所以能夠很便宜, 是因為所用的植物性蛋白有大量供應, 而且還可以循環 再用, 也十分環保。

研究人員所利用的植物性蛋白名為PS-1, 是從「大力菜」(波菜)提練出來的, PS-1 差不多能將 100%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 雖然效率十分高, 但是對比起現時的石英太陽能電池板, 每單位面 積所產生的電能, 仍然是比較少。為了解決這一點, 研究人員在現時的石英太陽能電池板, 「殖 入」一種帶電苛的原子, 然後再在電池板上, 塗上一層PS-1, 經過這種特別處理之後, 電子就只 會從石英流向PS-1, 而不會倒流回去。

現時研究人員所造出來的新太陽能電池板, 能夠產生0.28伏特(Volt)的電壓, 是現時的太陽能電 池板0.35伏特的80%

到現時為止, 這種新太陽能電池板仍是在研究階段, 還未能超越現時的太陽能電池板, 但是, 這 項發明的前景樂觀, 因為PS-1的來源是植物, 在生產時可以利用各種「野草」類的植物作為提 練來源, 而無需一定要用「大力菜」, 就會大大減低成本, 而且未來更可能幫助第三世界的發展 中國家, 加強使用太陽能來解決能源供應, 及減少使用化石能源發電所造成的污染呢!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大菌食細菌, 眼不見為淨!

每個週末的活動, 其中的一項「指定動作」, 就是家居清潔了。, 尤為「重中之重」, 這點 實無需多作解釋。但是, 房中的「重中之重」, 又是甚麼呢?「煲罉碗碟筷子羹」, 每餐飯後 都應該洗得亁亁淨淨的了, 還有甚麼的呢? 這又得回到「日常十大最骯髒」的名單中去了。

這個名單的內容, 會隨著時代而有所變遷, 例如, 近這半年來的「十大」中, 有的在五十年前還 未存在, 而有的甚至在五年前還未出現呢。名單倒數為: 第十位的厠所板、浴缸/浴盆、電視機 遙控、超市購物車(手抦) 、電腦 Keyboard/Mouse、燈制、智能手機、銀紙、房鋅盤、及第 一位的房中的洗碗海棉了。

名單制定的程序, 是先用棉花棒在該等物品上套取樣本, 然後經過「種菌」, 再「數」細菌的數 目, 而排列出來的。第十位的厠所板「含菌量」為2個單位, 而第一位的洗碗海棉, 「含菌量」 竟是超過6,700個單位呢!

「十大」中的銀紙及超市購物車, 是一點都不足為奇, 因為都是公用的東西, 而銀紙更加是「十 大」中的「常客」, 但其餘的, 都是個人、或私人家居的物品, 各位就不能不多加留意了。如智 能手機, 是日常「手提行李」中的第一位, 已不如幾年前的手機, 是放在衣袋、手袋中, 而是更 像二、三十多年前的第一代無線電話「大哥大」一樣, 「揸」在手中的, 以便對朋友來電、fb留言、 電郵、各式Apps等等等等, 作「即時反應」。

現時在任何公共場合中, 都可以見到大多數人都是人手一機, 特別是那些年輕媽咪們, 更是「神 乎其技」: 一手抱著小孩、挽著手袋、提著幾大袋「血拼」的戰利品, 而另一隻手中, 卻只是那 重量為150克的手機而已, 而要做甚應其他的, 都是靠唯一的那隻手, 那隻觸摸過其他東西的手, 再觸摸手機、在手機上點點劃劃, 特別是一些年青人, 一邊食嘢一邊用手機, 無怪乎手機的含菌 量是如此的高了, 電腦的KeyboardMouse, 情況也是差不多。

最近發現澳洲的一間大型超市, 在停泊購物車處, 設置了兩種紙巾, 一亁一濕的, 顧客可以自由 取用, 先來清潔一下購物車的手抦才使用。至於名種私人物品, 也有必須定期清潔一下。現時 市面上有不少濕紙巾, 聲稱可殺死99.9%的一般細菌, 不妨可以用來清潔一下「十大」名單中的 日常家居用品。

但是, 房中的洗碗海棉, 日日餐餐都接觸洗潔精, 所以用一般的洗潔精是無法將它清潔的, 而 亦不太適當用其他化學劑來清潔, 縱使那些聲稱可殺死99.9%的一般細菌的清潔劑, 用過之後, 不但要擔心會有殘留化學劑, 而那種特殊的「洗碗布」氣味, 仍無法消除。有一「招」為傳統 消毒法, 簡單、直接、而又非常有效, 就是「烚」了, 用滾水煲它十分鐘, 應該乜菌都死, 所以就 算我的外婆那輩人, 亦在每天早上, BB的奶樽(當年全是玻璃造的)「烚」過作消毒, 現代的人, 出外飲茶食飯, 都將所有「杯盤碗碟筷子羹」用滾水「淥」過才用。為洗碗海棉及洗碗布消毒, 最好的莫過如「烚」, 但是如想慳水慳力又慳「柴火」, 就不妨試試「現代版」的「烚」了。

在過去幾年, 筆者每星期都用此法的: 用一個大湯碗, 將洗碗海棉及洗碗布放在內, 放水略浸過 面, 如覺得水可能太滿, 可換一個更大的湯碗, 然後放進微波爐, 「叮」十分鐘, 大家可以見得 「叮」到水滾, 就是「烚」了。這個方法, 一舉兩得, 除了「烚」洗碗海棉及洗碗布, 還同時以 水滾出來的蒸氣為微波爐消毒。十分鐘過後, 小心慢慢打開微波爐的門, 因裡面的蒸氣可能會 把你「淥」傷。大家會見到湯碗裡的水是微黑的, 然後將洗碗海棉及洗碗布用清水過水就成 了。

至於日常在公眾地方所接觸到的, 很多東西其實都很「毒」, 例如自動電梯扶手、厠所門柄、 升降機的按制(據後來追查所得, 2003年在香港的SARS, 是源自某酒店的某升降機的九樓按制) 等等, 據專家「教路」, 最有效的自我保護方法, 是勤些洗手, 特別是在流行性感冒期間。

不過, 還是「大菌食細菌, 眼不見為淨」好了, 唔驚得咁多, 否則唔出街都唔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