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珍惜眼前人, 暫停一下用手機

星期日所舉行的「渣馬」, 有多人跌倒受傷, 原因可能是因為參加者玩手機「自拍」賽跑過程, 沒有留意週圍環境的情況, 而發生與其他參加者碰撞。現時不論男女老幼(大部份為青少年人), 隨時隨地都是在使用手機上網、打遊戲機、甚至邊行邊睇劇集呢。在去年的一篇中, 筆者已提到過世界各地的政府, 都在為如何防止在路上使用手機者, 避免發生意外。那些意外通常都只是發生在個人身上, 但如今次「渣馬」中, 使用手機「自拍」者搞到「累埋街坊」, 就不能不更正視這問題了。

在過去的一、兩年, 世界各地陸續有不同人士都認為, 現在的手機使用者, 完全進入了「忘你」 的境界, 除了邊行邊用外, 就算是朋友聚頭、茶聚飯局時, 各人均是人手一機, 耷低頭, 各自各 精彩, 置眼前人不顧, 卻同不知在那方而素未謀面的「朋友」, 保持「緊密聯系」,旁人看來, 以為各人都只是在「搭枱」食飯、或是街坊互委會聚餐, 各自購票入席而已。就算那些看來是 在「拍拖」、或是夫婦的男女, 亦一樣如是。

早在兩年前, 有朋友的一名九歲兒子, 如對父母有甚麼要求, 都不會當面講出來, 而是給父母發 電郵, 發了之後, 就不停的問父母check了電郵沒有。又有一個有趣例子, 要知道「八十後」的 兒子及女兒是否在房中, 不是敲門, 而是打他們的手機, 卻發現兒子正在外面做Gym, 或女兒是 正在上厠所。最近更聽到, 另一位朋友的一名正在讀大學的女兒, 要媽媽必須改用智能手機, 並 要學會使用WhatsApp, 否則母女之間沒有溝通。就是連帶一群已屆「耳順之年」的人士, 也要 求同儕之間要使用WhatsApp, 否則未必能保証得到群組中的最新消息。

不過, 話又要說回來, 另一位朋友的一名「九十後」女兒, 向家族中各人發出「指令」: 出席茶聚飯局時, 在入座前必須將所有「乜機物機」收起, 席間不得使用, 要專心「傾偈」和食飯, 的確是難得難得!

據說, 現時在外國有些餐廳, 明文規定禁止客人在餐廳內使用手機, 以免騷擾其他客人, 特別是 那些對食物「先拍後食」的, 更可能會被請離餐廳呢。

又聞得最近在外國, 興起一種「玩意」, 就是在朋友群組的茶聚飯局時, 各人要先將手機「繳 械」, 然後將各人的手機如疊「啤牌」般的疊起來。這個「玩意」, 就是要考驗各人對手機引 誘的抵抗能力。在整個茶聚飯局的過程中, 各人的手機都一定或多或少的會響起來: 來電、短 訊、Facebook, Twitter, 微博、WhatsApp、等等、等等、…., 誰先按捺不住, 要查看手機,誰 就要為該次茶聚飯局「埋單」。這是個很好的主意, 朋友聚頭的目的是甚麼, 如果都只是在各 自各「打機」, 又何必要出來聚頭呢?

可能還是太年輕, 未懂珍惜眼前人。

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A=B, 但「我說A來你說B」

有一位在澳洲的華裔朋友, 雖然從來未在中國地方生活過, 但能講流利的廣東話、不錯的國 語、英文更是沒有問題。他一家四口, 趁著聖誕及新年假期, 到東南亞走一趟。以下是他在 「兩文三語」上的有趣經歷。


他在馬來西亞訂了 Ibis 酒店。在機場乘「的士」時, 以英語告訴司機要去「埃bis」酒店, 司機卻反問他是不是要去「衣bis」酒店呢? 他覺得該司機應該是明白他要去的地方, 所以 答了「是」 便算。第二天晚上, 完了一天行程, 也乘「的士」回酒店。基於昨天的經驗, 他 告訴司機要去「衣bis」酒店, 對方卻反問他是不是要去「埃bis」酒店? 他也是答了「是」便 算。第三天晚上, 在登上「的士」之後, 他便問司機: 該地的一間酒店的英語發音, 應是 「埃bis」還是 「衣bis? 該司機卻說, 兩個發音, 他及他的「行家」們都會明白。 朋友當堂 為之氣結 : 既然大家都知道A=B, 為何總要「我說A來你說B、我說B來你說A」呢?

在台灣, 有人在閒聊中問他是從那裡來的, 他答道是「澳洲」, 那人卻反問他是「澳大利亞」 嗎? 另一天, 在另一場合, 遇上相同的情況, 基於上一次的經驗, 他答道是「澳大利亞」, 而該人 卻反問他是「澳洲」嗎? 他當場「O晒咀」。他明白第一個人, 可能是想搞清楚, 他在說的是 「澳洲」, 而 不是「歐洲」, 但第二個人卻真的是莫名其妙了。

他在香港的遭遇更有趣。剛到香港時, 我與他一家「洗塵一聚」, 之後他們就「自由行」及到 處「血拼」。在離港前, 我又與他一家「送行一聚」。席間他告訴我, 該天早上, 他想把在香港 的「戰利品」先寄回澳洲, 以便「輕裝上路」餘下的行程。他問酒店的櫃面職員, 「郵政局」 在那裡? 職員卻反問他是「郵局」嗎? 行到街上, 他需要問清楚「郵局」的準確位置, 於是詢問 一位「路人甲」, 「郵局」在那裡? 對方卻反問他是「郵政局」嗎? 基於在馬來西亞及台灣的 經驗, 他真的有被「玩」的感覺。在到達目的地之後, 他問該處的職員, 該是「郵政局」還是 「郵局」? 該職員很輕鬆而巧妙地說, 如果你是來寄信或是寄包裹的, 你是找對了地方。他以 同一問題問我, 我不想他有在香港被「玩」的感覺, 於是告訴他「郵政局」是個「正規」的名 稱, 而「郵局」則是個「俗稱」或「簡稱」, 一般人都會明白, 那酒店的職員, 可能是如一般人 一樣, 習慣了講「郵局」, 突然碰上一個「正規」的名稱, 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吧; 至於那位 「路人甲」, 可能看出他是個遊客, 只是想搞清楚而不會「亂咁點」呢。

「郵政局」不=「郵局」嗎?

為何總要「我說A來你說B、我說B來你說A」呢?

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你儂我儂

出席一個新年團拜晚飯, 席間談起在香港五、六十年代的粵語流行曲, 其中一位主要人物為 「鄧寄塵」, 由他的名字, 再提到八十年代時, 張德蘭(張圓圓) 所唱的廣東歌: 「人生於世, 有若寄塵, 韶華如飛, 歲月老人, …., 不但旋律優美, 歌詞更令人回味。

該首歌的旋律, 是來自台灣的一首老歌「你儂我儂」, 作曲作詞的, 是台灣的音樂博士李抱忱, 旋律是他在五十年代初期的即興之作, 而卻等到1973, 才填上歌詞, 在台灣發表之後, 一夜之 間, 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我第一次知道有這首, 是從電台廣播節目中聽到的, 當時對那 十分優美的旋律, 印像深刻, 但是歌詞, 則不知道該如何形容。

其實, 歌詞是李抱忱改編自《我儂詞》, 是元初時的書畫家趙孟頫的妻子管道升所寫。其中有段古: 據說有一天, 孟頫對管道升表示 有意要納妾, 管道升聽後, 知道反對無從, 沒說甚麼, 只寫了這首《我儂詞》, 而趙孟頫看了之後, 被深深打動, 從此再不提納妾之事了。

全首《我儂詞》為: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我兩個一齊打 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與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李抱忱巧妙地在《我儂詞》的原詞上, 加上新句, 更有現代氣息, 而又不失原意。

全首《你儂我儂》的歌詞為: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
蒼海可枯,堅石可爛,此愛此情永遠不變,
把一塊泥捻一個你,留下笑容使我長憶,
再用一塊塑一個我,常陪君傍永伴君側,
將咱兩個一起打破,再將你我用水調和,
重新和泥,重新再做,
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從今以後,我可以說,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將咱兩個一起打破,再將你我用水調和,
重新和泥,重新再做,
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從今以後,我可以說,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該首歌有十分多不同版本的演譯, 在八十年代後期, 已故的鄧麗君所唱的版本, 個人覺得是最好 的, 但可惜在網上找不到有關的視頻, 但卻有一個很好的版本, 是七十年代台灣紅歌星包娜娜

包娜娜 - 你儂我

2013年2月13日 星期三

親戚稱謂到三代咀藐藐

新年團拜, 共有三代八家人, 此等場面不常見, 最多都只會是每年一、二次而已, 濟濟一堂, 場面熱鬧、溫馨。

有段有趣的小插曲, 就是教小孩子如何稱呼長輩了, 雖然上次見面時已經教過, 但小孩子不會記得, 而老實說, 現時不少中年人, 自己都搞不清楚後輩與自己的關係, 更不知該如何稱呼才對。自己家族兄弟姐妹之間的還可以(也聽過有不少人亦搞錯的), 引伸到表親的, 就更「亂龍」了。莫非真的如廣東話有云: 一代姑、二代表、三代咀藐藐?

其實很簡單, 在自己家族兄弟姐妹之間的, 跟自己同一姓氏的後輩, 就是自己的「姪」, 不跟自己同一姓氏的, 就是「甥」。姐妹因為嫁了「外姓」人, 所以姐妹們的孩子是兄弟們的「外甥」, 而姐妹們之間的孩子, 本身亦不同姓氏, 是為「姨甥」。

後輩對長輩的稱呼, 略為複雜一點: 爸爸的哥哥是「伯」, 他的太太是「伯娘」; 爸爸的弟弟是「叔」, 他的太太是「嬸」; 爸爸的姐姐是「姑媽」, 妹妹是「姑姐」, 她們的丈夫都是「姑丈」。媽媽的哥哥和弟弟都是「舅父」, 他們的太太是「舅母」; 媽媽的姐姐是「姨媽」, 妹妹是「姨」, 她們的丈夫都是「姨丈」。

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稱謂, 很容易就「舉一反三」。向上引伸到長輩的長輩十分簡單: 爸爸媽媽的「伯」及「叔」是「伯公」及「叔公」, 他們的太太是「伯婆」及「叔婆」; 爸爸媽媽的「姑媽」和「姑姐」都是「姑婆」, 她們的丈夫都是「丈公」; 爸爸媽媽的「舅父」是「舅公」, 他們的太太是「舅婆」; 爸爸媽媽的「姨媽」和「姨」, 都是「姨婆」, 她們的丈夫都是「丈公」。

表親的稱謂更容易, 視乎是爸爸的「表兄、表弟、表姐、表妹」, 就是「表伯、表叔、表姑媽、表姑姐」了, 他們的太太, 就如「伯、叔、姑媽、姑姐」的一樣, 只不過在前面加上個「表」而已。如此類推, 媽媽的「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亦一樣, 是「表、表姨媽、表姨」和「表舅母、表姨丈」了。

有些人認為這還是太複雜, 不如就效法西方的Uncle 、Auntie、nephew、niece算了, 個人對此不敢苟同。但時到今天, 一般家庭的孩子, 都是「一個起、兩個止」, 將來的親戚數目, 多極有限, 複雜程度大減。在現時中國大陸的一孩政策之下, 三代之後, 就再沒有「親戚」了, 「親戚」及以上的各個稱謂, 將可能只是個歷史了。

2013年2月9日 星期六

眼闊肚窄, 「細食夾密箸」


又到新年了。慶祝新年, 不離一個「食」字, 除了各式賀年食品之外, 之前還有多個團年飯局, 之後又有一連串的春茗團拜: 家人、親戚、公司同事、各個客戶、及朋友圈子等, 都是飲飲食食, 忙個不停。

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 「食」是維持生存的基本條件。但食物的供應不穩定, 要靠「獵食」、「覓食」。自從人類懂得耕作及畜牧之後, 就可以有穩定的食物供應。時到今天,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 「搵食」不過是「抓銀」的代名詞而已, 「食」, 還不只是為了解決肚餓, 很多時成了一種社交方式, 有時卻是因為「抵食」。為了應酬而食, 經常就因此而制造了大量餘, 浪費大量食物, 為了「抵」而食, 則食得比需要的更多, 最常見的, 當然就是「自助餐」和那些「任食」的餐了。所以年近歲晚, 就有很多資訊, 提醒各人在過年時如何食得健康, 例如, 如何避免食得過飽而造成腸胃不適等。

這裡要區分一下「覺得夠飽」和「真係夠飽」。「真係夠飽」是基於人體的需要, 而「覺得夠飽」則是心理上的滿足感。就是因為這樣, 在食「自助餐」時, 就要「食番夠本」而盡量食, 有些人表示, 甚至飽到第二天。其實, 越是食得多, 對食的享受感則越少, 昨晚飽食一頓, 第二天根本都無晒食欲而已。

廣東話早有云: 「眼闊肚窄」, 人總是想多食一點, 無耐胃納是有限的, 不可能無限的「掙」落去, 所以廣東話又有云: 「最公道係個肚」。話雖如此, 奇怪的是, 人是會越食越多的。同是一碗麪, 越是大碗, 人就越要食得多才覺得夠飽。所以, 如果在食「自助餐」時, 要食得開心, 又要避免過飽, 不妨可以考慮用「細食夾密箸」的戰略: 用細碟裝食物, 每次最多兩樣食物, 每樣的份量以兩、三「啖」為宜, 如果覺得還想食, 就不妨行多兩轉。如是者, 既食得開心, 享受食物而不是為了要「夠本」, 又可起身多走動一下, 還可以減少浪費食物, 一舉多得, 絕對是多贏之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