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山洪爆發, 如何發生


網上傳來一個視頻: 一群人企圖在一瀑布頂部橫過一條河, 遇上山洪爆發, 在幾秒間, 河水由僅 及腳面, 暴漲至膝部深, 不到一分鐘, 再漲至齊腰深, 因水深無法看清河床上石頭的位置, 幾個 人被困在河水中, 隨著河水不斷上漲, 他們最終被沖跌而隨水沖下瀑布, 兩岸上的人欲救無從。

還記得聽說過, 在五十年代時, 九龍紅磡的一間小學的一班學生, 在老師帶領下, 到當年的馬料 水(即現時的中文大學附近) 旅行時, 天下暴雨, 眾人躲在一橋底下避雨, 遇著山洪爆發, 師生多 人罹難。事發處後來被稱為「猛鬼橋」, 之後經過多年的發展, 現已不留一點痕跡了。

在世界上, 每年均有無數的人, 因山洪爆發而罹難。為甚麼在山洪爆發時, 大量的水會突然而來 的呢?

這得先從河流、與山谷的集水區說起。

所有河流溪澗, 都一定有一個或以上相關的集水區。在下雨時, 雨水落在集水區內, 最終都會流 入河流溪澗而排走, 否則集水區內就會水浸。最簡單的模式, 是一個山谷的出口處, 是一條河。 大家可試試伸出一隻手, 手掌向上, 手指曲起, 像是托著一隻大湯碗的, 大家可想像手掌的範圍 內是一個山谷, 手腕處是山谷的出口, 手臂就是一條河, 那山谷就是河的集水區了, 而幾隻手指, 就是山谷內的山坑。在下雨時, 落在山谷內的水, 最先會流入各條山坑中, 向下匯集到山谷內, 然後最終流出山谷, 流入河去。

在剛開始下雨時, 落在近手腕處(即山谷的出口) 的水, 會馬上流入河中, 那只是極微量的水, 河 水的流量因而沒有甚麼變化。隨著時間過去, 落在手掌中部(即山谷中的平地上) 的水, 開始流入河中, 但因為流過的是比較平的地方, 水的流速不高, 水量亦不大。雨繼續的下, 在距離河口較遠的地方的水, 也漸漸流到河口處, 流入河中。但當落在集水區中距離河口最遠 (即中指的指 尖)處的水流到河口時, 所有落在集水區中的水, 都已匯集到河口處, 亦即是集水區中的水, 達到 最高流量的時候, 那時流入河中的水量, 會突然暴增, 出現山洪爆發的情形, 之後河水都會保持 那個高峰流量, 直到雨停後的若干時間, 才慢慢減退。

集水區中距離河口最遠處的水, 流到河口所需的時間, 在水文學及土木工程上, 稱為“Time of Concentration” (姑且譯作「集水時間」),  視乎集水區的面積大小、及山勢的情形而不同, 有些地方可短至10分鐘, 有些可能是一小時以上。在開始落雨後, 經過那段「集水時間」, 山洪爆發就會突然出現。同一道理, 停雨之後, 又要經過那段「集水時間」, 河水流量才會慢慢減退。

所以在遠足行山時, 最好是保持沿山勢的最高點走, 遇著落雨時, 更要如此。本人以前差不多走 遍香港的各條遠足路線, 但對於各石澗, 始終是保持敬而遠之, 遠足行山是為了鍛鍊身體, 絕對 無謂「攞命搏」。

在香港, 最明顯、最好的集水區例子, 就是沙田區: 三面環山, 中間由獅子山鐵路隧道出口處, 一 直到現時的秦石邨, 在七十年代前叫做「紅梅谷」, 谷中全是農田, 中間有一條河, 流到現時的 月明邨處入沙田海。以前因為是農田, 落雨時的雨水會滲入農田的泥土中, 需要由河道排走的 水量不大。在七十年代發展沙田, 整個「紅梅谷」的農田泥土地, 都被三合土地及柏油路面所 代替, 不能滲水, 雨水得被排走。所以沙田區的填海, 由月明邨、至第一城、再到馬鞍山、由瀝 源邨、至沙田馬場、再到科學園, 中間留了約三百米闊的人工河「城門河」, 目的就是為了排 走「紅梅谷」、及大片新填地的雨水, 否則沙田會變成「水田」了。

該視頻在以下的連結:


 

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信個「平均數」, 好易「領嘢」


「上海夏天的平均最高溫度為 31.9度」, 「哈爾濱冬天的平均最低溫度是-14.4度」。

曾經因為要準備出門, 事先想搜集一下目的地的氣候資料, 得到其中如以上的兩則信息。結果 是………

上海夏天的最高溫度, 可以達到40, 只比「平均」高約8度而已, 但哈爾濱冬天的最低溫度, 「閒閒地」都可以在-35度以下, 比「平均」低20度有多! 夏天的溫度高十度八度, 都係好熱, 問題不大, 但嚴寒下低多一度, 就已經「唔係講笑」, 低多20……!  信個「平均數」, 好易會 死人!

「平均數」, 有時真的會十分「誤導」, 就如前面所提到「哈爾濱冬天的平均最低溫度」一樣, 與現實所遇到的, 可能相去甚遠。話又得說回來, 「平均數」的原意, 是顯示一大組數據的 「趨 勢」, 個別數字的獨立意義不大。 例如「全球的平均溫度在過去的二百年內升了1.2度」, 但 在某地某處, 同一段的時間內, 卻可能是降了2度。雖然如此, 個別的極端數字, 會令「平均數」 有偏差。例如一班學生, 大部份在數學科的考試成績, 都是在60 70分之間, 有個別得到100 , 亦有個別未如理想者, 只得到40, 全班的「平均分」就會是60多分, 但那位 「40 分」同 學, 也可以「沾沾自喜」, 因為我班的「平均分」是60多分呢。正如也可以「阿Q」一下地對 人說, 個人與  Bill Gates 的「平均身家」是300億美圓, 在「技術上」是完全正確, 但實際是一 個毫無意義的平均數!

為了避免這種「誤導」, 「中位數」就比較合理了, 即一半低於該數, 其餘一半高於該數, 這樣 就可避免了個別極端數字的影響。

就上述的兩個「平均溫度」, 對一般需要作為旅遊資料的旅客來說, 用處不會很大, 更有作用的, 反而是最低與最高的溫度, 可讓旅客「心裡有數」。例如「哈爾濱在全年最冷的一月, 溫度會 在-2 -40度之間」, 這則信息, 相信會是實際得多了。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銀行利息的「四捨五入」


上星期去了一個一星期的課程, 期間聽到不少有趣的故事, 其中一件是: 據聞在外國某地, 有一 位仁兄, 為了存款利息的計算方法, 與銀行打官司, 結果是……..

基本上全世界的銀行、或金融機構(可能在某些國家有例外亦未定), 在計算利息時, 都是準確到 一分錢(一圓 = 100分錢) 。此君在某次的銀行結息時, 自己計算到的利息的「尾數」是76.5, 當然銀行不可能付0.5分的利息給他, 但是根據一般慣常的計算法、亦是一般人的「常識」、或 是「合理期望」, 應該是採取「四捨五入」的進位法, 銀行應該是付給他77, 但卻只是76, 他認為銀行少付他利息而興官司。各位認為他的想法如何?

「四捨五入」, 應該不用在下多作解釋了。

銀行是要賺錢的, 但不能賺不合法、不合理的錢, 但也不能付出不合理的錢。從統計學上去看, 銀行在計算大量戶口的利息時, 得到整數一分錢的, 9個 「零頭」, 0.1分到 0.9分的機會 都是均等的, 如是者0.1捨、0.9, 平衡了; 0.2捨、0.8, 平衡了; 如此類推, 0.30.70.4 0.6, 皆無問題, 但是0.5又該如何呢? 該是捨? 還是入呢?

一般大銀行, 戶口的數目以千萬計, 上億也不為奇。現假定某銀行的戶口數目為一億, 計算利息 會出現「尾數」為0.5分的戶口數目是十份之一、即一千萬戶, 如果每個戶口都是「五入, 銀 行就要比總存款的利息多付一千萬個0.5, 50,000; 反過來, 如果每個戶口都是「五捨, 就會少付50,000, 兩個做法都會令在會計上「唔啱數」, 前者的做法, 肯定會令銀行的股東 們唔多 happy, 而後者則可能是唔合法。

這只是有關銀行每半年一次的「簿仔」的利息而已, 還有定期 存款、各類按揭、貸款、…….; 其他金融機構 更有各種投資產品、股票、期貨交易的各項手續 費、佣金、……等等、等等。 每日在全球有數以億計筆的交易, 有十份之一會出現0.5分的差額, 就已經「唔係少嘢」。

為了合理及合法地解決這個問題, 在計算上有另一套經過「微調」的「四捨五入」法: 遇到 「尾數」是0.5時, 經「五入」之後的整數只可能是單數或雙數, 機會均等, 於是如果「五入」 之後的整數是單數, 則用五捨, 「五入」之後的整數是雙數, 則維持「五入」。即如果是 0.5、2.5、4.5、6.5 及 8.5, 用五捨」為0.0、2.0、4.0、6.0 及 8.0; 而1.5、3.5、 5.5、7.5 及 9.5, 就「五入」變成2.0、4.0、6.0、8.0 及 0.0。這樣就解決了金融機構不會多收、亦不會 多付錢了。至於客戶來說, 他們在結算時得到的「尾數」是五捨」或「五入」, 機會亦是均 等。金融機構與客戶, 各不相欠。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莫扎特的 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前兩天下班的時間, 古典音樂電台的黃昏節目中, 播出了此曲的第二樂章, 經過全日的緊張工作, 一下子就好像能放鬆下來。

第一次聽到這首音樂, 應該是在七十年代初期, 從長笛演奏家李斯曼, 在商業電台所主持的晚間 音樂欣賞節目中, 至今已聽過不知多少次了。在電台所播出的, 最多的是其中旋律最優美的第 二樂章, 每次聽到該段慢板樂章, 感覺都很良好, 特別是那低音單簧管所演奏的高音部份, 有很 和平、 憩靜的感覺。

記得有一天在下班的時候, 天很黑, 下著很大的雨, 離開辦公室, 開車上路之際, 眼前的一條大直 路, 極目之處, 全是車尾的紅燈, 心頭為之一沉, 又是大塞車了吧。古典音樂電台的黃昏節目主 持人, 好像是知道外面的交通情況, 就在那時, 播出了此曲的第二樂章, 心情馬上覺得好得多。 這樣的好音樂, 在任何環境之下, 都是適合的, 在面對塞車的時候, 更加需要這樣的好音樂。

此曲是以低音單簧管演奏。在 Mozart 的時期, 單簧管還是一件「新生事物」, 低音單簧管更是 非常罕有的樂器, 要特別訂造, 非常昂貴。所以據說此曲 Mozart 原本是寫給低音圓號的, 但低 音單簧管出現了之後, 他就作了修改。

雖然這是一首 Concerto (協奏曲), 但特別之處, 是沒有如一般的協奏曲一樣, 在此曲中, 是完全 沒有獨奏單簧管的華彩樂段, 整首之中, 都只是單簧管與樂隊的對奏而已。

此曲差不多是 Mozart 的最後之作, 179110月首演, 而他則在兩個月後病逝, 享年36歲。英 年早逝, 太可惜了!

Mozart - 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K 622 Adagio

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

純音樂的流行曲


在寫前一篇時, 「醒」起一首五十年代的流行曲, 更加準確的說, 那是一首純音樂的流行曲, Walk, Don’t Run

此曲是 Jazz 樂手 Johnny Smith 1955年的作品, 在最初發行時, 不太流行, 到了1960, 由另 一隊流行樂隊 The Ventures 重新演譯之後, 大受歡迎。之後有不少著名的流行樂手, 也有灌錄 發行, 其中包括 Glen Campbel l The Shadows, 不過最流行的, 仍然是The Ventures 的版 本。

在歐美的流行曲中, 雖然純音樂的遠比人聲唱的少, 但其實數量亦相當多, 而且很多都非常流行 及受歡迎, 在歐美各地的流行榜, 都曾升到很高的位置。在本地的流行樂迷, 大都喜歡有人聲唱 的, 但仍然有些純音樂, 大家都耳熟能詳。例如, 英國流行歌手、有「金童子」之稱的 Cliff Richard , 他的 「御用樂隊」The Shadows, 1969, 就有一首經典的結他獨奏曲 Apache, 在七十年代初期, 簡直是彈到「街知巷聞」, 到處都有機會聽到從電台、或其他媒體中播送。 不久前有個晚上, 還在旺角的「晚間步行街」, 聽到有位箇中高手, Bass電結他現場彈出, 確 實是大飽耳福。

The Shadows 那種 Rock 的風格剛剛相反的, 就是在七十年代, 曾經瘋魔全球的 The Carpenters 的一首純音樂, Heather。主旋律是以鋼琴獨奏, 是典型的 The Carpenters 風格: 柔 和、舒情, 聽落非常舒服。記得在七十年代中後期, 香港電台的一個深宵節目, 由俞福昂主持的 「輕談淺唱不夜天」, 就是以 Heather 作為開場曲。聽他的節目, 每晚都可以聽到 Heather 一 次。

The Venture – Walk, Don’t Run
http://youtu.be/hIuIIqbyEIU

The Shadows – Apache
http://youtu.be/NoN6AKPGkBo

The Carpenters – Heather
http://youtu.be/NoN6AKPGkBo

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

行好過跑? 跑好過行? 或是唔行又唔跑?


步行與跑步, 都是最普遍、最方便、及最經濟的運動, 一對合適的鞋、鬆身舒適的服裝、無需 任何輔助器械、無需特定場地環境, 只要適合自己、又不妨礙他人, 隨時都可以做運動。有不 少人曾經問過, 行與跑, 那種會較好呢?

答案始終是: 睇你想點? 想達到甚麼目的? 如果是想減肥、控制體重, 跑會有較好的效果。

美國加州的「羅蘭士柏克萊實驗所」的研究人員, 曾經做過一項「美國國家步行與跑步人士的 健康研究」。他們徵集了約四萬八千名志願人士, 其中一萬五千多人是步行人士, 其餘的為跑 步者。在開始時, 研究人員先為每一位志願人士記錄當時的體重、腰圍、飲食習慣、及每週平 均行或跑的距離等資料, 在之後的六年內, 再定期記錄他們的資料作比較、研究。

資料顯示, 參與研究的跑步者, 一般的體重都比步行人士的為輕, 在六年的研究過程中, 無論在 體重或腰圍方面, 都遠比步行人士們的保持得好得多。特別是在55歲以上的組別, 分別尤其明 顯。由於年齡關係, 該等跑步者每週消耗在跑步上的熱量, 並不多過那些較他們年長的步行人 士, 但他們卻比同年齡的步行人士keep得更fit。更有趣的是, 雖然有些步行人士, 每週消耗在步 行上的熱量, 與同年齡的跑步者相若, 但仍然是跑步者們keep得較fit!

這種有趣現象的原因不明。但在另一項涉及步行人士和跑步者的研究中, 發現可能是與他們的 「胃口」有關。參與該項研究的全是女性, 在一段時間內, 她們每天都要去研究中心一小時, 隔 天在跑步機上步行或跑步一小時, 另一天則只是閒坐著, 不過, 無論如何, 在那一小時內, 研究人 員都會觀察著她們消耗的熱量, 和抽血以檢驗賀爾蒙的變化。之後, 她們就去到自助餐廳, 任由 她們選擇食物, 研究人員亦在一旁, 紀錄她們所吃下的食物, 以計算相對的熱量。根據分析的結 果, 在運動後, 步行人士平均吃下比她們之前所消耗了的熱量多50卡路里的食物, 相反地, 跑步 者所吃的, 則少了200 卡路里! 驗血的結果顯示, 跑步者在跑步後, 血液中的一種會抑制食欲的 賀爾蒙Peptide YY, 水平明顯增高, 而步行人士的則沒有。所以如果想吃少點, 可先跑步。想減 肥、控制體重, 跑步會較好。

各位如果現時馬上就想著鞋飛出街去跑步的話, 且慢!

第一項的研究還發現, 步行人士在血壓、膽固醇水平、及心臟功能等方面, 都比跑步者好, 而且 步行人士比完全不做運動的人, 心臟病發的風險低9%, 跑步者則只是低4.5%而已。所以如果是 為了保持身體健康, 無論步行或跑步, 都比完全不做運動的好。

還有一樣要讓大家知道的, 在第二項研究中的志願者, 當她們沒有步行或跑步的那天, 各人一律 平均吃下比她們閒坐時所消耗了的熱量多300卡路里的食物!

行好過跑? 跑好過行? 或是唔行又唔跑? 還是各位自己決定吧!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出水芙蓉 – Esther Williams


今早從新聞報道中, 得知有 “Million Dollar Mermaid” 之稱的荷李活游泳明星 Esther Williams, 在睡夢中去世, 享年91歲。

在去年八月, 寫過一篇有關以前看過她的電影 Bathing Beauty (香港譯作「出水芙蓉」), 該影 片是她所拍的第三部電影, 亦是她第一部當女主角的電影。

Esther 1921年出生, 在她的少女時代, 已經非常喜歡游泳。她曾經在公眾泳池工作, 負責入 場門票及點算毛巾。那時在公眾泳池裡有救生員教授游泳, 她就趁機免費學游泳, 但因救生員 都全是男性, 所以她所學的都全是屬於男性比賽的泳式, 包括蝶泳, 所以後來有女子蝶泳比賽項 目時, 她因已「搶佔先機」而屢破紀錄。在她十六歲時, 已贏得全美游泳大賽的女子蛙式及自 由式的冠軍。

1939, Esther 入讀大學, 為了賺取生活費, 她在一間百貨公司裡工作及當模特兒, 而為發掘參 與拍攝一套游泳片集, 男主角就是第一代的「泰山」Johnny Weissmuller, 在拍攝期間, 她經常 與 Johnny 同在一泳池中演出, 就此而引起 MGM (美高梅) 的星探的注意。片集完成之後, 她本 來要參加1940年奧運會的游泳比賽, 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奧運會被取消。

1941, MGM 看中了她的游泳才能, 想利用她來對抗 MGM 的對手 Fox (霍士) 的溜冰明星 Sonja Henie, 於是與她簽了演出合約, 先讓她在電影中飾演一些小角色, 1944, 她正式以女 主角演出 Bathing Beauty (「出水芙蓉」) MGM 為她作大力宣傳, 在當時的 Time Square (時代廣場) , 豎立了一個有六層樓高的大海報。該影片大受歡迎, 她亦因而一炮而紅。

在之 後的二十年內, 她總共拍了26部電影, 大部份都是與游泳有關的 Musical (音樂劇) 。在 1952,  她在澳洲拍了一部名為 “Million Dollar Mermaid” 的電影, 而為她贏得該稱號。在六十 年代初期, 她退出電影圈, 轉而做泳衣的生意, 她本身就是最好的「生招牌」, 所以生意亦相當 成功。同時, 她亦拍攝了不少教育性的視頻, 教小孩子們游泳。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 是第一次有 Synchronized swimming (韻律泳) 為比賽項目, Esther 就作為該項目的評述員。

她的第27部電影, 亦是最後的一部電影, 是在1994年的“ That’s Entertainment”, 在影片中她飾 演她自己。

她在電影中的游泳形象, 大大提升了公眾對游泳的興趣, 並有助提升游泳作為一項體育及健康 的活動, 及公眾對水上安全的意識。

有關 “Bathing Beauty” 一片的介紹, 請參閱拙作 「英語殘片」中的 Hora Staccato”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古典音樂與流行曲的完美結合 – Tonight We Love


前篇所提到的經典流行曲 A Whiter Shade Of Pale, 據專家研究所得, 其音樂旋律部份, 是來自 古典音樂作曲家 Bach 的幾首作品。在此曲出現的26年前, 已有另一首以古典音樂為旋律, 填 上歌詞的流行曲了。

1941, 流行樂隊領班 Freddy Martin, 以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in B-flat minor 的第一樂章的第一段, 填上歌詞, 取名Tonight We Love, Clyde Rogers唱出。 因為旋律實在優美, 在發行之後, 大受歡迎, 令 Freddy 聲名大噪, 此曲亦成為他最成功、最受歡 迎的作品。

多年來, 有很多位著名的流行歌手亦唱過, 包括1941年時的 Tony Martin, 1958年時的Billy Vaughn, 1964年的Jan Peerce等。個人第一次聽到此曲, 是在七十年代時, 從電台廣播中, 由已 故的陳任所主持的節目中, 聽到英國流行歌手 Tom Jones 的版本, 當時真的精神為之一振, 因 為馬上認出該旋律就是「柴叔」在1874年的大作, 竟然與 Tom Jones 的流行曲風格有如此完 美的結合。

昨天從網上傳來一個視頻, Caterlina Valente Tonight We love 的版本, 記憶中初次聽到 她的歌,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Moon River, 之後才是 Tonight We love

試圖在網上搜尋 Tom Jones 的版本, 但無所獲, Caterlina Valente 的版本亦非常動聽呢, 特別是那豎琴的伴奏。

Tonight We love 的歌詞 :

Tonight we love while the moon
Beams down in dream light tonight
We touch the stars
Love is ours
Night winds that sigh
Embrace the sky
Tonight we love in the glow
That glows so softly I know
This wasn't meant to borrow but tomorrow
Will it be gone
Or will it always live on
Tonight we love


CATERINA VALENTE - TONIGHT WE LOVE  

http://youtu.be/gUH6PVu5kf0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A Whiter Shade of Pale


前篇提到過 Helmut Lotti 的一隻流行曲DVD, 其中有兩首是經典中的經典流行曲, 一首是 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另一首則是 A Whiter Shade of Pale

此曲是英國的「搖滾」樂隊 Procol Harum 之作, 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剛剛遲了三 年, 19675, 在英國發行, 四星期之後, 升到英國流行榜的第一位, 並連續停留在榜首位置 六個星期。在美國發行時, 雖然 Procol Harum 並沒有特別的宣傳, 此曲仍然在美國流行榜最高 升到第五位, 在世界其他很多地方, 包括香港在內, 都升到榜首位置的。

此曲還有兩項驕人紀錄: 在全世界能夠賣出超過一千萬張 Single 的歌曲, 不超過三十首, 此曲是 其中之一; 另外, 雖然此曲從發行到現在只有四十六年, 在過去的八十年中, 此曲是在英國的 「公眾地方」(包括商場、餐廳、機場、車站、長途汽車等) 播出次數最多的歌曲、亦是在英國 各電台播出次數最多的歌曲!

此曲最大的特點, 是比一般的流行曲歌較長, 403, 但歌詞卻只有兩段, 因為全曲差不多有 一半是純音樂, 在流行曲中是極為罕有的。那純音樂部份, 主要是由電子琴演奏, 非常獨特。更 特別的是, 據說整首歌曲, 都與二百多年前, 「巴羅克」時期的德國作者家 Bach (巴赫) 有關。 有一位古典音樂專家, 經分析之後, 認為此曲中的歌唱部份, 旋律是來自 Bach 的一首教堂頌歌, 歌名當然是德文, 英文意思是 I am standing with one foot in the grave”; 電子琴的純音樂部 份, 旋律的來源更複雜: 是來自 Bach 的另一首教堂頌歌, 歌名的英文意思是“Sleepers, Wake!”, Bach 的名曲之一 “Air on the G String”

最初認識此曲時, 受制於本身的英文程度, 根本無法理解那曖昧、隱晦的歌詞的意思, 而是被那 像 Organ (管風琴)演奏一樣的純音樂部份所吸引。個人對 Bach 的教堂頌歌作品系列全無認 識, 但認識 “Air on the G String” 的時間, 則與此曲差不多, 不過, 至今仍然感覺不到兩者有甚麼 共同之處, 唯一的是, 兩者都是 G 調的吧。

全曲的歌詞如下:

We skipped the light fandango
turned cartwheels 'cross the floor
I was feeling kinda seasick
but the crowd called out for more
The room was humming harder
as the ceiling flew away
When we called out for another drink
the waiter brought a tray


And so it was that later
as the miller told his tale
that her face, at first just ghostly,
turned a whiter shade of pale


She said, 'There is no reason
and the truth is plain to see.'
But I wandered through my playing cards
and would not let her be
one of sixteen vestal virgins
who were leaving for the coast
and although my eyes were open
they might have just as well've been closed


She said, 'I'm home on shore leave,'
though in truth we were at sea
so I took her by the looking glass
and forced her to agree
saying, 'You must be the mermaid
who took Neptune for a ride.'
But she smiled at me so sadly
that my anger straightway died


If music be the food of love
then laughter is its queen
and likewise if behind is in front
then dirt in truth is clean
My mouth by then like cardboard
seemed to slip straight through my head
So we crash-dived straightway quickly
and attacked the ocean bed  


Procol Harum - A Whiter Shade Of Pale - 1967

http://youtu.be/Ma4dsoviNS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