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提到過「官塘」及「咸田」的「被改名」, 兩者的「鄰居」「秀茂坪」,
也是「被改名」後的結果。「秀茂坪」原名為「蘇茅坪」,因為在未被開發之前, 該處一帶長滿一種叫「蘇茅草」的植物,而「坪」, 則是指在高地上的平原, 正合「蘇茅坪」原本的地理位置。政府在五、六十年代發展「官塘」之後,
亦跟著發展山上的「蘇茅坪」為住宅區, 亦是以政府資助的公共房屋為主。但「蘇茅坪」的發音近似「掃墓坪」,
居民有住在「亂葬崗」的感覺, 於是就「被改名」成為現時的「秀茂坪」。
前兩篇提到過的1972年「6.18雨災」,
因山泥傾瀉而釀成慘劇的斜坡, 正是在「秀茂坪」高地的邊沿山坡。但是, 1976年8月25日, 上午9時左右,在當時的秀茂坪邨第9座後面的一幅斜坡, 因為颱風的關係, 經過連續兩日連場大雨之後,
在大雨中突然塌下, 大量山泥湧入第9座最低的幾層及地面的商舖。受影響最嚴重的,
是第9座地面的一間「前舖後居」的雜貨舖。事發時,雜貨舖東主夫婦在前舖工作,
而五名年幼子女還在後居睡覺。當山泥從後居湧至前舖,東主夫婦及時逃出,但五名年幼子女, 則被活埋喪生。慘劇發生後,
「掃墓坪」之說, 曾經一度不踁而走。但當信只是迷信的人, 「馬後炮」地將已發生的事, 與「秀茂」的諧音「穿鑿附會」而已。
我保存有事發現場附近山坡情況的黑白相片。
前面提到過的幾個在九龍東部的區的「改名」,「新名」與「舊名」之間,
都是以諧音或相近音, 均是屬「有蹟可尋」, 但是在九龍中部的一個區,
卻是被改得「體無完膚」。該區在七十年代之前, 被稱為「老虎岩」, 在五十年代時, 是個著名的木屋區。在五十年代中期, 政府開始發展該區,
與「黃大仙」、「官塘」、和「石峽尾」等幾個區, 皆屬於第一代的政府資助房屋區,
即「七層大厦徙置區」。後來, 有感「老虎」這名字殺氣大,而「岩」字,又好像是在深山野嶺的地方,
就在七十年代初, 將之改為「樂富」。七十年代後期,「地鐵」通車後, 房屋署就開始重建及改善「樂富」的計劃。
另篇再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