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操兵」原理的應用


「操兵」源自古時士兵行軍、以陣勢來擊退敵人, 現代很多國家的防暴警察, 也有用類似的戰術來對付暴亂。警察排成方陣, 各人手持不同的武器互相配合, 向暴徒操過去, 單是那種氣勢,已對暴徒起著強大的心理壓力。

「操兵」這個有極高效率的集體行動方法, 卻不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道理很簡單, 一般普通人都需要有各自的人身自由, 不會為了有更高效率而接受命令及限制。還有的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無形「地盤」, 不想其他人「侵入」, 即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個「安全距離」, 這是隨著不同民族、文化而有不同, 通常在西方文化的國家中, 這種距離較大, 即使在排隊時, 人與人之間會保持半米或以上, 但在亞洲, 這個距離可能只是一、二十厘米而已, 不然, 就會出現更多的「心急哥」了。

但奇怪的是, 當那些一般普通人坐上車輛的司機位時, 想法就有不同, 因為司機在路上駕車, 已經需要遵守一整套的交通規則, 他們會希望所駕駛的車輛, 在路上走得更暢順, 而不介意多遵守一點規則。

大約在十多年前, 歐洲有些國家, 為了令交通更暢順, 引入類似「操兵」的方法, 要求司機們在見到綠燈亮著時, 一齊將車輛起動。這當然是個非常好的主意, 無耐那些駕駛人士, 都只是一般平民百姓, 未受過軍事紀律訓練, 加上各人的自身條件、健康狀況、反應能力、駕駛技術水平等, 會有很大的差異, 所駕駛的車輛的性能, 更有大幅的不同, 五十噸重的貨櫃車, 與一般的私家車, 在起動加速的性能上, 起碼相差十倍, 更不要說那些高性能的跑車了, 要做到如同「操兵」一樣, 簡直是天方夜譚, 所以在未正式實行之前, 已「胎死腹中」。

車輛比人更難做得到如「操兵」般, 是因為車輛之間需要有一個「安全距離」, 以確保後面車輛的司機, 對前面車輛的行駛情況, 有足夠的反應時間。要車輛可以做得到的, 唯一是在賽車場上, 參賽的跑車整齊排在起步點前的特定位置, 當綠燈亮著, 所有跑車都能同時以高速起動, 無他, 因為個個都是高手, 架架都是「辣車」。

不過, 也是在十多年前, 中國有個改良的版本, 就是在紅綠燈旁邊附加一個數字顯示器, 顯示著紅燈或綠燈的倒數時間, 讓駕車者「心中有數」, 知道何時可以起動, 何時必須停車, 除了令駕駛人士心理上「等得」更舒服外, 確實可助改善交通流量, 減少塞車, 現時這個設計, 已基本上用在中國各大城市中, 甚至伸延至行人過路燈了。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從「排隊」到「操兵」


前篇提到排隊補位的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也舉目皆是, 只不過是以發生在排隊中最具代表性。

在其他活動中, 也有類似的。如在路上駕駛, 車輛因遇上紅燈, 一架跟一架的陸續停下, 排成車龍, 等待綠燈。當綠燈亮著時, 車輛又陸續一架跟一架的向前走, 奇怪的是, 在離紅綠燈100米外的車輛, 眼見綠燈亮著已超過20, 還是因為前一輛車未起動而不能地動, 有些心急的司機, 便會大聲響喇叭, 催促前面的車輛, 前面車輛的司機會感覺受侵擾, 衝突由此起;又或等到前面車輛起動後, 後面的司機因心急, 加速太快, 撞上前面的車輛, 造成意外, 反而因想快而得慢。

人龍與車龍的問題是相似的, 就是一串人或一串車在一起移動時, 前後位置之間在時間的反應上有延誤, 降低了效率, 甚至出現內部磨擦、衝突。這個問題, 古今中外皆如是, 只要有人在一起行動, 就會有這個問題, 不過, 其實在幾千年前, 已有解決方法, 就是「操兵」了。

「操兵」的特點, 就是所有需要同時移動的物體, 以最普遍的是軍隊中的軍人們為例, 排成整齊的方陣, 人與人之間的前、後、左、右距離均完全一樣, 在要前進時, 司令官一聲口令, 各人均以同一步伐、同一速度向前補位, 要停下來時也一樣。如是者, 最前一排與最後一排的, 在時間上的誤差基本上是零。如軍隊人數眾多, 距離司令官較遠者, 未必能聽到口令, 或因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需要時間, 亦會引至在時間上的延誤。解決方法很簡單, 就是將人分成以幾百人為一單位的小方陣, 各有自己的司令官, 在大隊出發時, 每一小方陣的司令官會觀察前面方陣的狀況, 而對自己負責的方陣發出相應向前、或停止的指揮口令, 於是即使是百萬大軍, 仍可以同步向前, 而不會有內部互相踐踏、衝撞發生。

此外, 「操兵」還可以給人一種威武的感覺, 增加士兵的士氣, 在氣勢上壓倒對方。記得看過1956年的「英語殘片」War and Peace, 裡面描述軍隊的戰術很奇怪, 但也確是十分殘酷。在一場戰役中, 兩軍對壘, 各自排成方陣, 軍人手持步槍, 以整齊步伐一邊操向前, 一邊向對方的軍隊開槍, 當前排的士兵中槍倒地, 後排的士兵即馬上多走一步, 上前補位, 以確保軍容整齊。這就是現時人口中的「輸人唔輸陣」吧。

另篇再續。

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

「心急哥」排隊


前兩天到某政府部門辦理證件, 入門後發覺真的是人山人海, 起碼已有200, 排晒長龍、打晒蛇餅。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 為了保證先到先得, 排隊是最有效、最公平的方法。

雖然人多, 看來在排隊的過程中, 各人都表現得很平靜和很有耐性, 特別是現時人人都可以一機在手, 聽音樂、看視頻、或上網等, 均有助在排隊中解悶。不過, 事情總有兩面。

人龍排隊的進度, 就好像一條百足蟲向前「蠕動」一樣: 每次「龍頭」的人離開隊伍到其中的一個服務窗口後, 緊跟著的第二、第三人都會即時踏前一步補上位置, 但在第四、第五位的, 卻會在三至五秒之後才補上, 排在越後的人, 反應亦會越慢, 到了200人後的龍尾去補位, 會是兩分鐘之後的事了, 而在那兩分鐘之內, 又有可能會有另外的一、兩個、甚至三個人離開龍頭, 啟動另幾波的「蠕動」。

人龍中有些人可能太過沉醉在手機的自我世界中, 特別是那些戴了耳塞在「睇片」的人, 沒太注意週邊發生的事, 有些人甚至在龍頭走了幾個之後, 他的前面空了幾格, 仍然「無動於衷」。那天在「蛇餅」中有位人士, 狀甚心急, 眼見此情此景, 自發維持秩序, 不斷大聲提醒「掉隊」的人「行啦! 行啦! 我好趕時間架」, 可是那些人大都是戴了耳塞, 似是借了聾耳陳隻耳, 毫無反應。那位人士漸漸變得不耐煩, 開始時「𨂽𨂽爪」的, 繼而問候各人的祖宗十八代。幸得數名保安人員迅速介入, 控制了場面, 並出手維持秩序。

其實那位「心急哥」根本無須如此勞氣, 他需要排隊的時間, 只取決於提供服務的窗口需要多少時間來「清理」排在他前面的人, 而與他們向前補位的速度和時間完全無關, 他們補位較快, 只是令「心急哥」在心理上覺得在他前面的人龍縮短了, 好像能快點到達龍頭而已。

大約在兩年前, 數篇拙文曾提到過「等」和「排隊」的心理, 但要人龍中的各人迅速補位, 這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的一般人, 是絕不容易解決的, 試看即使是一群十個、八個的人走在路上, 不到兩、三分鐘之後, 就會出現「拖拖拉拉」的情形, 頭尾相差最少二十米。

這個問題其實在數千年前已有解決方法, 只是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應用而已。

另篇再續。

拙文你知道我在「等」你嗎?() () ()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飲熱水能解暑?


昨天是「小暑」, 是進入「熱在三伏」中的「初伏」, 一個超級颱風也來贈慶, 令小暑更應節。有謂「大暑小暑, 有米懶煮」, 皆因熱也。

廣東人喜歡在夏天, 不時點㷛冬瓜水、冬瓜粥等來解暑。曾經在一次「吹水」時, 有朋友提到, 如果目的是解暑, 冬瓜水應該是作為冷飲還是熱飲呢?

這要從不同方面來說。在直覺上, 夏天飲冷飲, 感覺上肯定會是較好。另一方面, 廣東人認為冬瓜水能「解暑」, 是冬瓜在中醫中藥上的作用, 應該是熱飲。而從生理上來說, 飲熱的冬瓜水, 「消暑」的效果會更佳。

這聽來好像很「反智」。

在夏天想要「消暑」, 就要排走身體內的熱量, 最有效的, 就是出汗。飲一碗熱的冬瓜水、或食一碗熱的冬瓜粥, 確實是會增加身體內的熱量, 但只是個極小的百份比, 而這微小的熱量, 卻會刺激起身體排汗的機能, 排出更多汗, 令總體的熱量反而減少, 達到真正「消暑」的效果。不過, 除了出汗之外, 還需要有合適的環境, 讓汗能揮發, 以帶走更多熱量。例如, 在一個通風的環境, 或手執「芭蕉扇」等。

相反地, 冷飲卻只是「一時之快」, 特別是在喝下大量冷飲後, 身體的內在自我保護機能, 以為身體遇上過冷的環境, 會暫停出汗來保持身體的熱量, 結果是令身體更熱。記得在讀中學時, 有次一位同學在踢完足球後, 連續喝下兩支冰凍汽水, 不到十分鐘就出現抽筋、嘔吐、甚至暈倒的現象, 送院後證實是中暑。飲冰凍汽水引至中暑, 當年的我們, 簡直無法相信。

雖然熱飲最終更能「消暑」, 但相信沒有人會選擇「先苦後甜」, 先搞到成身汗後才會更涼快的做法。其實一般人, 有種種的理由, 日常飲水量都是不足的, 一個平衡的「消暑」方法, 就是喝接近體溫的水, 即約37度的水, 如不可能, 起碼是喝室溫的水了。

回歸最基本的, 要「消暑」, 還是要飲水。

以前的拙文, 《你怕高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