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水太清則無魚


前篇提到澳洲穀物出口創新中心新發明的綠豆醬, 是基於當地的需要, 因為澳洲有太多人對食物有過敏反應。

澳洲被認為是有最多人對食物過敏反應的國家, 尤以最南部的大城市Melbourne(墨爾) 為甚, 澳洲的醫學界稱為「過敏之都」。很多人從小孩子開始, 就會對各種食物有過敏反應, 影響終生。研究人員認為, 這個現象由三個主要原因造成: 太清潔的環境、維他命D不足、和母親們「斬腳趾, 避沙蟲」的態度。

人體內的維他命D, 是在曬太陽時, 紫外線照射皮膚而合成的。醫學界發現一個現象: 距離赤道越遠的地方, 對食物有過敏反應的人也越多。這可能是因為該等地方天氣比較涼、日照時間比較短, 人們較少曬太陽, 引至維他命D不足, 而較易出現過敏反應。墨爾雖然緯度不算高, 只是相對於中國的山東、山西、甘肅、青海等地, 但已是澳洲距離赤道最遠的大城市(雖不是最遠的地方), 地理上處於澳洲的中部大沙漠與南冰洋之間, 天氣變幻無常, 一日四季, 日照時間短, 所以有理由是有較多對食物過敏的人的地方。

很多母親, 就如前篇提到過那名皮膚過敏的孩子的母親一樣, BB時開始, 已完全不想孩子去冒出現食物過敏的風險, 凡聽到有其他孩子出現過的過敏例子, 一律「寕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無」, 不讓自已的孩子接觸到那些食物, 久而久之, 令孩子偏食, 營養不平衡, 健康欠佳, 抵抗力不足, 更易感染疾病, 對更多食物有過敏。

由這樣引伸出來, 為了不讓孩子容易感染疾病, 母親們就想盡辦法, 避免孩子接觸到可能有細菌、病毒的媒介。在澳洲, 小孩子在托兒所開始, 就經常在戶外的草地、沙池中玩耍, 曬曬太陽, 呼吸新鮮空氣, 當然也會接觸到各種細菌和病毒而生病, 但醫學界認為, 這就好像是打預防針的原理, 孩子病過後反而會有免疫力, 增加抵抗力。但很多母親太疼孩子, 捨不得他們去經受這項「鍛煉」, 更有些母親絕不讓BB去接種各種疫苗、打混合針等, 理由是「為甚麼好地地, 要把各種細菌和病毒注射給孩子」。在日常生活中, 幾乎要把家居完全消毒。在這種「溫室」中長大的孩子, 一開始返學讀書, 接觸到外面現實世界, 結果可想而知。

在香港的父母, 為了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當然不會把他們收藏在家中, 但家中是否也如溫室一樣消毒呢? 印象中每天從各種媒體中看到有關「消毒」的廣告, 真是五花八門: 為家居地板消毒、厠所消毒、㕑房消毒、雙手消毒、口腔消毒、孩子消毒、衣服消毒, 連帶洗衣機也要消毒, 所有那些產品都聲稱可以殺死99.9%的細菌, 目的都是一個: 給你的孩子和家人更好的保護。

還有的是各種家居殺蟲噴劑, 也聲稱保護你的孩子和家人免受害蟲的侵擾。記得多年前聽過一位裝修師傅說, 如果連曱甴螞蟻也不能生存的地方, 相信也不會適合人類居住了。

世界真的如此「毒」嗎?

水太清則無魚。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綠豆醬與食物過敏


豬腸粉是個人最喜歡的小食之一, 食之時最好是灑上些芝麻和加些芝麻醬, 是為最佳配搭, 若然沒有芝麻醬, 花生醬也是很好的選擇。

經常與芝麻被一地提到的, 綠豆是也。「芝麻綠豆」者, 小事一樁而已。

在日常的食譜中, 綠豆卻不是一個小角色, 除了綠豆在中醫中藥的用途外, 它營養豐富, 脂肪含量低, 食用纖維高, 更是優質蛋白的來源, 而今後可能會是更為重要。

最近, Australian Export Grains Innovation Centre(姑且譯作「澳洲穀物出口創新中心), 綠豆製造出一種全新的麪飽醬, 無論在顏色、質地、口感和味道上, 皆與花生醬分別不大, 試食者皆分辨不出, 最大的分別, 就是沒有食物過敏的風險。

不論在中外, 花生醬都是營養豐富的食物, 在西方社會中, 更是除了牛油之外, 最常用的麪飽醬, 是返工返學時所帶的午餐的重要部份, 無耐有些人從小就對花生有過敏反應, 嚴重者可以在數分鐘內致命, 所以很多學校都禁止學生將任何含有花生的食物帶入校中, 以避免有過敏的小孩子在無意中接觸到而生意外。同樣道理, 很多會為顧客在特定環境中提供食物的機構, 如航空公司、醫院等, 也完全不會提供含有花生成份的食物。

除了花生之外, 已知會令有些人出現過敏反應的食物, 更是五花八門, 最常聽到的是海產、果仁、蜂蜜、質蛋白, 那些其實都是營養豐富、有益健康的食物。甚麼食物會在甚麼時候、甚麼環境中令甚麼人出現過敏反應, 卻是無從預測。例如一位朋友的孩子, 從小就不能吃奶類食物, 即使在BB, 只能食粥水代替牛奶, 也不能吃海產食物, 會導致皮膚過敏、痕癢。另一位朋友的孩子, 從小都很健康活潑, 食甚麼也沒有問題, 只是在三、四歲時, 突然有一次出現過敏反應, 面部腫脹, 呼吸困難, 在之後的跟進檢查中, 發現他對長在樹上的堅果有過敏, 醫生只能為他準備一種特殊針藥, 父母隨時攜帶一支, 在學校中也有一支, 在緊急時為他注射。

因為不同人對不同食物有不同的反應, 「禁止」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只是「斬腳趾, 避沙蟲」, 一方面會令人對此有過份恐懼, 另一方面, 則令其他人以為「禁止」之後, 就從此「平安大吉」, 降低了警覺性。通過教育, 多了解食物過敏的本質和風險, 學會如何應對, 反而可以更安心。

上面提到的兩個孩子, 前者的父母對他的食物極度小心, 雖然不會令他有生命危險, 只是在日常生活上造成不便, 但仍對很多食物都採取「可免則免」的態度 , 可能因而令他在營養方面不平衡, 也令他變得極度偏食, 造成惡性循環, 現時他已長大成人, 但卻矮小和健康欠佳。另一名孩子的過敏雖然會令他有生命危險, 父母也是十分小心, 但卻仍大膽地、在細心考慮過的情況下, 讓他嘗試各種不同的食物, 他現時十歲了, 是一個健康、活潑可愛的「肥仔嘜」。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治堵神器」 - 「巴鐵」


從電視新聞中, 看到「巴鐵」在河北秦皇島北戴河區開始綜合試驗。「巴鐵」又稱作快速高架巴士(Transit Elevated BusTEB),也叫「寬體高架電車」, 道上行駛, 外形像一輛巨型的雙層巴士, 乘客坐在上層, 底層是空的, 可供兩線其他車輛通過。記得大概在五、六年前, 在朋友傳來的視頻中看過這個概念, 今天竟成事實。

這是一個突破性的解決交通擠塞的概念, 台灣媒體稱之為「治堵神器」。在大城市中, 最有效率的載客交通工具是「集體運輸系統」, 而尤以「道列車」為最高效率, 香港的「地鐵」就是表表者了。

這種「巴鐵」, 集「巴士」與「地鐵」於一身, 如巴士般在地面或高架橋上行走, 但卻不會在停站時佔用路面而阻礙其他車輛, 以電力驅動, 無空氣污染, 還可以多節連在一起行駛, 就如「地鐵」一樣, 但在建造時卻不用掘開路面或鑽挖隧道, 在成本和時間上都比「地鐵」輕得多。

試驗用的「巴鐵」車廂長22, 7.8, 如兩個香港「地鐵」車廂並排一般, 非常寬敞。希望「巴鐵」試驗成功, 早日投入運作, 能有機會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