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香港銀行提款機的「前世今生」(三)

上篇提到, 1980, 匯豐銀行推出其屬下的「自動櫃員機」, 情況就與渣打銀行的, 有著天 淵之別。

這個世界, 萬事都講包裝, 不太好的商品, 固然要包裝得靚靚的, 就算好的商品, 亦不能沒有好的 包裝。消費者需要時間慢慢的將包裝拆去, 才能見到內裡商品的龍與鳳。好的包裝, 就起碼已 經吸引了消費者花錢在該商品上了。匯豐銀行在19804, 清明節加復活節的超長假期之後, 正式推出其屬下的「自動櫃員機」。但在之前的幾個月, 就已經開始一連串的宣傳, 並為其提 款咭改了一個很「利是」的名, 英文是 Electronic Teller Card, 簡寫為 ETC, 而中文方面, 則利 用同樣英文音譯的簡寫, 是為「易通財」, 全名是為「匯豐易通財咭」。

第一代的「匯豐易通財咭」是塑膠咭, 正面為銀色, 上半部最頂的約一厘米(cm) 是空白, 其餘的 是黑色, 黑色底的左邊約40%的面積, 是白色的、第一代的LED斜體電腦字體的英文字 ETC, 右 邊其餘的60%, 則是紅色粗體字“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幼體字 的“Electronic Teller Card”, 及「匯豐易通財咭」。下半部是黑色凸的戶口號碼、持咭人的英文 名字、及有效日期, 在咭的右下角, 還有咭的「序號」。咭的背面是白色, 有磁帶, 與渣打銀行 的「渣打咭」差不多一樣。當年每一張「匯豐易通財咭」, 都有一個銀色的紙質保護套, 正面 全版是英文ETC, 背面上半部則是如咭正面上的文字一樣, 字體與顏色亦一樣。

匯豐銀行開始宣傳「易通財」, 是在1980年頭, 正藉是農曆年的十二月(當年的猴年新年是在2 16), 年近歲晚, 「易通財」如此「利是」的名, 馬上深入人心。在宣傳形像方面, 是一個穿 著銀光閃閃太空裝的美少女, 給人的印像是 ETC 是如太空科技般先進的產物 (當時太空穿梭機 還未上太空, 但在1979 007 Moonraker , 已出現過太空穿梭機由火箭發射上太空的情 形)

宣傳的第二波, 是請來「大俠」鄭少秋, 以楚留香的造型拍廣告。廣告一出, ETC 「易通財」馬 上家傳戶曉。198048日星期二, 更由「鄭大俠」與以故藝人「肥肥」沈殿霞, 一齊主持 ETC「易通財」的正式啟用禮。有了「鄭大俠」及「肥肥」的助陣, ETC 「易通財」就更加街知巷聞了。

開始時, 匯豐銀行的「自動櫃員機」只安裝在幾個最旺地區的分行, 如中環、旺角、尖沙、 及北角等, 經過兩年之後, 才陸續安裝在所有分行的外牆上。

由於宣傳上的名人效應, 很多人都以為, 匯豐銀行作為第一間安裝「日夜提款機」的銀行, 都應 該也是第一間安裝「自動櫃員機」的銀行了, 其實, 如前篇提過, 渣打銀行才是第一間, 匯豐銀 行不但不是第一間, 而且只是第三間而已。第二間則「另有其人」。

我保存有第一代的 ETC 「匯豐易通財咭」。

另篇再續。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香港銀行提款機的「前世今生」(二)

前篇提到, 在七十年代中期, 渣打銀行沒有將屬下的「日夜提款機」「升呢」, 而卻在1979, 安裝了全香港的第一部「自動櫃員機」(ATM :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

渣打銀行的「自動櫃員機」所用的提款咭, 稱為「渣打咭」, 是塑膠咭, 大小與現時的信用咭一 樣。正面是白色, 上面的三分之一是黃底藍字的中文「渣打咭」, 及英文 “Charter Card” ; 咭的 中央是藍色的渣打銀行「扭繩」標誌, 最下面是如現時的信用咭般, 以黑色凸字印有持咭人的 英文名字、咭的編號、及Expiry Date。咭的背面有磁帶, 磁帶並不如「日夜提款咭」的緊貼在 咭的上方的邊, 而是距離上方的邊約五毫米(mm); 磁帶的寬度比現時的信用咭的磁帶約寬五毫米; , 咭的背面還有持咭人的簽名, 但卻只是作為持咭人的証明, 而並非信用咭。

那第一代的「自動櫃員機」, 在「硬件」上的設計與現時的差不多, 有綠色的螢光幕(解像度當 然不可以與今天的比較了)、數字鍵盤, 及功能鍵等。除了可作提款之外, 還可以查詢戶口結餘, 及在貯蓄戶口與支票戶口之間的轉賬。每天的提款上限是四百圓, 每次最低提款額是十圓, 提 款的數目必須是十圓的倍數。從「自動櫃員機」可以提取到的「銀紙」為十圓、五十圓、及 一百圓三種。有趣的是, 所提取的「銀紙」, 不是如現時般從機中「吐」出來, 而更像「自動販 賣機」一樣, 「銀紙」是放在機下面的一個不鏽鋼「箱」中, 提款人要自己打開「箱」蓋, 把錢 拿出來的。

渣打銀行的第一代的「自動櫃員機」, 一開始只安裝在香港幾個最旺地點的分行處, 如中環、 旺角、、及北角等。雖然在香港來說, 那是全新、劃時代的新設備, 與用了多年的「日 夜提款咭」有「質」的分別, 「點只升呢咁簡單」, 但卻沒有引起甚麼轟動的反應, 那可能是 渣打銀行沿襲英國式的保守管理態度, 沒有為此作大規模的的宣傳推廣; 另一方面, 在三十多年 前的香港, 一般市民對電腦的認識還很有限, 特別是涉及錢的問題, 一般人更會傾向保守, 對新 科技採取不信任, 覺得會是比較安全。例如, 1979年之前, 兩大銀行已經為不少大公司用電腦 「自動轉賬」出糧很多年了, 但每逢到了月頭月尾的日子, 在銀行裡面, 手執「紅簿仔」大排長龍的人仕中, 起碼有三分之一, 純粹只是為了要「打簿」而已, 當確實見到出糧的銀碼已「打 」在自己的「紅簿仔」上, 才會安心。

在當年, 對於「自動櫃員機」, 很多人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 就在我當時的同事及朋友間, 最常 聽到的疑慮都如: 「電腦壞咗, 我啲錢會點」? 或「部機俾少咗錢、或甚至唔俾錢, 又會唔會扣 我錢呢」?........ 等等。所以渣打銀行推出「自動櫃員機」之後, 申請「渣打咭」的用戶並未見 特別擁躍。但在之後的一年, 1980, 匯豐銀行推出其屬下的「自動櫃員機」, 情況就有著天淵之別了。

我保存有第一代的「渣打咭」。

另篇再續。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香港銀行提款機的「前世今生」(一)

又見匪徒企圖在銀行的提款機「做手腳」。回想起七十年代所用過的「日夜提款機」, 雖然只 是“Low-Tech” , 但在保安方面, 卻比現時的“High-Tech” 嘢優勝。

現時大家日常所使用的銀行提款機, 或叫「自動櫃員機」(ATM :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 前身叫做「日夜提款機」(Cash Dispenser), 是在七十年代初首先由匯豐銀行引入香港, 渣打銀行之後跟隨。當時的「日夜提款機」, 同現時的提款機在操作上大同小異, 但只能提取一個定額的數目, 匯豐銀行的是二百圓, 而渣打銀行則是二百五十圓, 以當時的「打工仔」平均月薪為四、五百圓計來, 已是半個月的「人工」了, 唔算「少嘢」啦! 起碼可以全日二十四小時任何時候提款, 無須等銀行開門再入內排隊。

而所用的提款咭, 兩間銀行的都叫「日夜提款咭」, 在英文方面就有分別, 匯豐銀行的叫 “Cash Dispenser Card”, 而渣打銀行的則叫“24 Hour Cash Card” 。兩者都並非如現在的塑膠咭, 而是 由硬咭紙造成的, 大小如現時的提款咭及信用咭一樣, 上面有很多長方型的小孔, 如在八十年代 IBM 個人電腦出現之前, 所用的大型電腦 (Mainframe) 所用的資料咭 (Data card) 上的方型小孔一樣, 由此推算, 當時的「日夜提款機」的「讀咭器」(Card reader), 很可能仍然是傳統的光學讀咭器。硬咭紙所造成的提款咭並不如塑膠咭般耐用, 銀行方面估計每張咭可用二百次左右。 假定該等提款咭的持有人, 完全是靠如此提款作所有的「使用」, 則每張咭應該可「捱」 得八、九年的。

當時的「日夜提款機」與現時的最大分別, 就是不用輸入 PIN (「個人密碼」), 而且每次提款之後, 提款咭都一定會被提款機「食咗」, 然後再由銀行寄回給持有人。原因是如前面所說, 當時的「日夜提款機」還是用光學讀咭器, 極易複制一張有孔的提款咭, 如果由提款機「食咗」, 起碼保證不會落入賊人手上, 再寄去持有人所登記的地址, 又可保證物歸原主。當時匯豐銀行的「日夜提款機」, 全港共有十部, 都是在最旺的地點, 而渣打銀行的共有十四部, 兩間銀行的 「日夜提款機」除了在中環、旺角、尖沙及北角四處的比較接近外, 其他的都沒有直接競爭的。

在七十年代中期, 匯豐銀行把他的「日夜提款機」「升呢」, 最大的改變是提款咭變成塑膠咭, 沒有長方型的小孔。咭本身是白色, 正面如現時的信用咭般, 以黑色凸字印有持咭人的英文名 字及銀行戶口號碼; 背面則有磁帶, 寬度比現時的信用咭的磁帶寬約五毫米(mm), 而且是緊貼在咭的上方的邊, 不如現時的距離上方的邊約五毫米的。在提款機方面, 則如現時的差不多, 需要輸入 PIN, 提款之後, 提款機會將咭「吐」出, 而不再「食」了。雖然「升呢」了, 但提款額仍然是定額的二百圓。本來匯豐銀行最初是將「日夜提款咭」設定為每張咭每天可提款一次, 但後來被有些「醒目仔」發現, 是「每張咭每天可在每部機提款一次」, 如果走齊港島的五部機及九龍的五部機, 一天最多可提二千圓呢!

渣打銀行沒有跟隨將他的「日夜提款咭」「升呢」, 但卻在1979, 安裝了全香港的第一部 「自動櫃員機」, 令香港真正進入自動化的銀行服務紀元。而匯豐銀行則要遲一年後才有 「自動櫃員機」。

我自己至今還保存有兩間銀行的「日夜提款咭」。

另篇再續。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眼瞓到死?

前篇提到, 不論是「雞眼」或「夜貓」, 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睡眠。睡眠不足, 會感覺頭昏腦 脹、四肢無力、反應遲鈍、心情煩躁等, 但極度的睡眠不足, 會否真的導致「眼瞓到死」呢?

在美國一個電視片集中, 曾提到如果連續十天不睡覺, 會導致死亡。雖然片集純屬虛構, 只是在 講故事, 但亦曾在美國國內引起一片恐慌, 那些長期失眠者更加「冇得瞓」。

根據專門研究人類睡眠的專家表示, 雖然睡眠對人類的健康極為重要, 卻沒有足夠的証據証明 睡眠不足會直接導致死亡, 但有可能因為反應遲鈍、判斷力降低而引至意外死亡。在過去世界 上已有很多宗工業意外, 證明是由於工人睡眠不足或工作時間過長而引起的, 其中就包括1986 1月的美國太空穿梭機爆炸、及4月的前蘇聯切爾諾貝核電廠爆炸事件等。研究並發現, 一個 人在連續沒有睡眠18小時之後駕車, 表現就等同於血液內酒精含量0.05%一樣, 危險程度等同 醉酒駕駛。即使是沒有駕車或從事一些比較危險的工作, 長時間沒有睡眠的人, 心情容易煩躁, 很小的麻煩都會有可能引至發脾氣, 容易令自己置身於危險環境中。

有紀錄的最長連續不睡眠時間, 是在1964, 由一名中學生所創的11天。雖然以後有比他更長 的時間, 但他的紀錄仍然被認為是真正的紀錄, 原因是他並沒有靠飲如咖啡茶等來「提神」, 只 是靠玩遊戲及打籃球等來保持清醒的。當然, 整個過程都由研究及醫護人員嚴密監察著他的健 康狀況, 11天後, 他仍然能正常的與人交談、玩一些棋類遊戲、及做一些簡單的「動腦」題 目等。整個過程中, 他的健康狀況良好。在完成了11天的紀錄之後, 他倒頭便睡, 連續睡了14小時40分鐘之後, 自然醒來, 再正常活動了24小時之後, 再睡8小時, 一切完全回復正常。

有其他研究人員用老鼠做實驗, 發覺長時間不讓老鼠睡眠, 確會引至老鼠死亡。但這並不表示 老鼠的結果可以應用在人類身上, 因為老鼠不會自願地不睡眠, 研究人員必須不斷的干擾牠們, 才能令至牠們不能睡, 這無疑是對牠們施以精神上的虐待, 老鼠可能是死於虐待多過死於睡眠 不足。

雖然睡眠不足不會致命, 但長期的睡眠不足會導致出現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症狀, 還會 令至免疫能力下降, 新陳代謝改變而出現過肥等。不過, 重要的是對睡眠持有平衡的角度, 偶然 有失眠者, 不用太過擔心, 而長期失眠者, 應該找醫生幫助。還有一點, 八小時睡眠, 只是一般而 言, 每個人的實際可能差異很大呢!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早睡早起身體好?

兩天來都連續睡了十多個小時, 暫時戰勝病魔, 也補回了不足的睡眠時間。

從小時候就有聽過, 將一天二十四小時的「三分法」, 就是工作、生活與睡眠各佔八小時。時 到今時今日, 只有極少數的幸運兒可以每天只工作八小時, 又只有另一批極少數的幸運兒可以 每天能睡眠八小時, 其他的人, 都是因工作及其他活動, 而被迫「犧牲」了睡眠的時間。

在十八世紀時的美國科學家Benjamin Franklin(佛蘭克林) 曾寫過 “Early to be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 姑且譯作「早睡早起, 令人身體健康、有錢又有智 慧」) 。在當年生活簡單的年代, 可能是正確, 但到了今天的二十一世紀, 情況就可能有變。在 1998, 英國一組研究人員, 研究了1200人之後, 發現早睡早起對身體健康, 沒有明顯的好處。 兩者的關係, 其實並不簡單。甚麼時候去睡和甚麼時候醒來, 是並不太重要, 更重要的, 是睡了 多少時間(當然還有所謂「睡眠質量」、及是否「熟睡」等因素)

睡眠不足, 最明顯的是, 降低對外間事物的反應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緒不好, 甚至免疫能 力等。長期睡眠不足, 駕車者如同「醉酒駕駛」, 容易產生心臟病及糖尿病等。然則每天應睡 多少時間呢? 這點是因人而異, 據說牛頓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而愛因斯坦卻要睡十到十一個 小時, 兩大天才的睡眠時間如此極端。不過, Australian Sleep Association (「澳洲睡眠協會) 表示, 一般人一天應要有六個半至八個半小時的睡眠, 以保持身體健康。

至於是「早睡早起」、或是「遲睡遲起」, 就更加視乎個人了。有些人天生「雞眼」,「入夜」 就要去睡; 有些人則是「夜貓」, 越夜越精神, 這都是跟他們身體內的「生理時鐘」有關。不過, 絕大部份的一般人, 在是界乎兩個極端之間, 所以相信「朝九晚五」的上班時間、及「朝八晚 四」的上學時間, 都同大部份人的「生理時鐘」有關, 那些「夜貓」, 就唯有自己「執生」了。

根據前面所提到的那個研究發現, 十來歲的青少年, 由於生理變化的關係, 會漸漸從小孩時的睡 得早、睡得長, 過渡到成為「夜貓」; 所以很多家長都有經驗, 每天早上要叫醒十來歲的青少年 起牀上學, 總是「五五六六」, 一定要「喊打喊殺」一輪的。

雖然說「雞眼」或「夜貓」的「生理時鐘」是天生的, 但卻可以「被調校」的。「雞眼」者, 可以在晚上保持室內的光線明亮, 而逐漸推遲上牀的時間, 在早上, 則盡量保持不要讓室內有強 光。「夜貓」者, 則用相反的方法, 晚上保持室內光線較暗, 而逐漸提早上牀的時間, 在早上, 則 利用自然光將你叫醒。

社會上的一般正常活動, 都比較對早起者有利, 但不論是「雞眼」或「夜貓」, 最重要的是要有 足夠的睡眠, 來應付日常的生活。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藍色蜜糖與蜜蜂減「產」

一則花邊新聞, 法國東北部靠近德國邊境的一個小鎮Ribeauville, 是一個重要的蜜糖產區, 但近 日卻發現了青藍色的蜜糖! 問題是源自附近的一個生物燃氣廠, 該廠在今年八月間, 負責處理 一間糖果公司, 用來盛載過藍色糖漿的容器, 估計是聰明的小的蜜蜂, 貪「就腳」採了容器上殘 餘的藍色糖漿, 回去釀出了青藍色的蜜糖。據蜜蜂場的主人表示, 該種青藍色的蜜糖的味道, 與 一般蜜糖無異, 但很難會有顧客買的。

我曾經在澳洲的一個蜜蜂場, 見過近一百種不同顏色及味道的蜜糖, 但基本上都是由金黃色到 比較深的棕色的。天然食物中絕少有是藍色的, 有的都是有毒的。我在少年時, 因當時的漂染 技術不如現時的先進, 所知道的 藍色, 除了校褸的「普藍色」及常見的「湖水藍」之外, 就是 「死人藍」及「毒藥藍」。前者不用多說, 大家都應該會知道是甚麼, 而後者, 則是用來盛載外 用藥物的玻璃樽的顏色。青藍色的蜜糖, 給人的感覺, 不是有毒的, 就或是顏料, 又有誰會把它 吃進肚子裡呢?

受影響的蜜蜂場有十二個, 對他們來說, 真是一個十分頭痛的問題, 不單是因為青藍色的蜜糖賣 不出去, 更重要的是: 近十年來, 世界上各地, 特別是在歐洲與美洲, 蜜蜂的數目急劇下跌, 令生 物學家擔心, 會因此而影響到植物花粉的傳播, 而最終影響到人類農作物的收成, 令至世界糧食 供應不足。

各國的專家都有努力研究蜜蜂數目下跌的原因, 有些認為, 可能是受到某種病毒的感染。有些 專家, 歸究於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增加的手機網絡轉播塔, 所發出的高能量高頻電波, 有可能干 擾到蜜蜂的「導航系統」, 令牠們迷路, 不能飛回巢而死在野外。又有些專家則認為,  因為人 工養殖蜜蜂, 令至蜜蜂的物種減少, 而導至蜂后的生產量下降。但人類養殖蜜蜂, 已經有超過一 千年的歷史, 在十世紀及上世紀初時, 亦曾出現過世界性的蜜蜂數目急劇 下跌的情況; 再者, 人 類養殖蜜蜂已經有很豐富的經驗, 會不斷引進不同品種的蜂后, 所以事實上, 現時的蜜蜂品種, 是比以前的更多。更奇怪的是, 在澳洲, 蜜蜂的品種與世界其他地方的相約, 但減「產」的情況 卻並不明顯。

最近又有專家發現, 蜜蜂可能是「操勞過度」而導致減「產」。蜜蜂採花釀蜜糖, 是其與生俱 來的「正職」, 但在採花蜜的過程中, 又順便「幫腳」為植物傳播花粉。人類看準了蜜蜂採花 蜜的「副產品」, 把它轉為「職業化」。以在美國為例, 蜜蜂主人讓蜜蜂在溫暖如夏的佛羅里 達州過冬, 天氣稍暖就把蜜蜂運到加州為杏仁傳播花粉, 夏天時又將蜜蜂運到東北的紐約為蘋 果傳播花粉, 甚至在最暖的時候, 更遠至加拿大去「開工」。可憐的小蜜蜂根本不識人類的日 曆, 更不懂一年四季, 只知道天氣暖時就出去採花釀蜜, 天氣冷時就冬眠。但被人類利用不同地 方的天氣, 要小蜜蜂「一年做到晚」, 幾難不「操勞過度」, 就算是蜂后, 在冬天時原本是不產 卵的, 但在這種情況下, 也被迫「一年到晚」都要產卵, 相信蜜蜂的質素會因而下降, 甚至早死, 而蜂后也因而「被」減「產」呢。

可憐的小蜜蜂!!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Valley of the Dolls「風雨泣殘紅」


網上傳來 Dionne Warwick她在六十年代的名曲 Valley of the Dolls 的視頻。該曲是出自1967 年的同名電影中的主題曲, 電影在香港上映時, 片名譯作「風雨泣殘紅」。英文片名表面看來 令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但中文譯名卻非常切合主題, 而且非常「文藝」。但是, 中、英文名兩者 之間, 就真是「風馬牛不相及 」了。

影片是改編自一本同名小說, 作者是Jacqueline Susann。背景是四十年代的美國, 三個年青姑 娘在百老匯尋夢的故事。一個已是專業演員、一個是剛受僱到百老匯參加歌劇表演、另一個則是有美貌而略欠才能的「活動報景板」, 三人之間是好朋友。在故事裡的二十年中, 各人在事業及感情路上, 各有不同的發展, 但有一點共通的, 就是最後三人都為了不同的原因, 導致精神問題, 需要依賴服食鎮靜劑過日子。故事最後, 當然是以悲劇收場, 所以, 中文片名譯作「風雨泣殘紅」, 是非常切合故事的主題。

在片中提到她們需要依賴服食的鎮靜劑, Barbiturates(「巴比通」), 在當時這類鎮靜劑被統 稱為Downers, 由於是字母’D’ 行頭, 為了忌諱, 就用Dolls為俗稱來代替Downers, 而不是指那三 個年青姑娘。所以原本 電影名為Valley of the Dolls, 最直接的譯名應為「墮落谷」。

原本的小說在1966年出版, 非常受歡迎, 總共賣出超過三千萬本, 成為第一本由女性作家所寫有關女性的故事, 能賣出如此高紀錄。之後, 陸續有其他作者, 根據百老匯的人物事蹟來寫小說。 據Jacqueline Susann透露, 該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而寫成, 後來更有傳說, 其中的一個角色, 正是瑪利蓮夢露。

據說在開拍此電影時, 其中的一個角色原本是由Judy Garland(「綠野仙踪」中的女童角) 所飾 演的, 但有一次, Judy 在到達片場時, 竟然是飲醉酒, 導演一怒之下, 馬上換人, 「飛走」了她。
Dionne Warwick (Theme From) Valley of the Dolls 1968 Million Seller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微波爐干擾WiFi

前些時候介紹過, 各人家中的“WiFi盒子聯合起來, 可以成為緊急通訊網絡, 但是, 很多朋友都會 覺得, 在家中使用WiFi盒子上網時, 如果同時使 用微波爐, 上網就好像受到干擾的。

無線功能真好用, 特別是在電腦及其「週邊裝置」上, 不用一大堆的電線纏纏結結, 更進一步的 是WiFi裝置, 完全無線, 就可以通過電腦上網, 與萬里之外的親友通電郵, 從世界任何一個角落 的侍服器中讀取資料, 真神奇。

最早版本的WiFi, 可以追溯到1991, 當時的用途, 是在大百貨公司的無線收銀機上, 可以即時 將收入賬目的資料, 傳送到公司的中央電腦中, 當時被稱為“WaveLAN”, “Wave”( )是因為資料 是通過無線電波傳送的, “LAN”, 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 即該等無線網絡只局限在公司 的局部範圍內。翌年, 澳洲政府的聯邦科研局的一位科學家 John O’Sullivan, 研究發展出一 套無線的電腦網絡, 更在1996年取得專利。直到1999, 這種無線的電腦通訊系統, 才改稱為 WiFi

現時一般家中用的WiFi盒子, 發射的無線電波的頻率是2,450兆赫,而發射功率大概只有0.1Watt (「瓦特」,俗稱「火」, 普通家居燈泡 為60100「火」), 但已足夠供家中的電腦及電視上網 之用了。2,450兆赫, 不是一個單一的波段, 而是一組多個的波段, 每個頻率只相差很少, 但已可 以讓多部電腦, 同時共用一個WiFi盒子, 而不會互相干擾。除了2,450兆赫之外, WiFi盒子還有 另一組的波段, 就是5,000兆赫了, 不過這波段的覆蓋範圍就比較細了。

一般家用的微波爐, 功率都在1,000「火」以上, WiFi盒子的10,000倍以上, 雖然理論上微波 爐所發出的微波, 只是被局限在微波爐裡面, 但即使有極微小份量的微波洩漏, 就足以干擾到 WiFi盒子與電腦的通訊, 令上網速度減慢, 甚至畫面「定格」。

有電腦技術人員做過實驗, 發現距離微波爐30cm(厘米), WiFi盒子的功率減低90%, 23米則減 低60%, 而距離6, 則減低40%。如要將影響減到最低, 就起碼要距離10米了。在香港能做到 這個距離的房屋, 雖非一定是豪宅, 也非「等閒之輩」吧。

除了微波爐, 在家中可以干擾到 WiFi盒子的設備, 還有一大堆: 家居無線電話、無線門鐘、無線 監控電視、甚至「藍牙」通訊設備等等。無他, 因為該等設備所用的波段頻率, 亦是2,450兆 赫。所以, 如要減低WiFi盒子所受的干擾, 除了遠離微波爐外, 最好亦盡量減少同該等設備一起 使用。

現時最新的一種無線通訊技術, 名為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近場通訊), 有效距離只 是在半米以內, 應該不會對WiFi盒子有影響吧。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有情飲水飽?

偶然看到一則澳洲的新聞: 一名年約三十、身體健康、及有豐富行山經驗的人仕, 在獨自行山 的過程中失蹤, 兩天之後被發現時已死亡, 法醫官初步發現, 死者有腦水腫徵狀, 認為死因可能 是與飲水過量有關, 並呼籲政府需教育市民, 認識飲水過量的危險性。

不論是甚麼最好的東西, 飲食過量都會對身體有危害, , 當然亦不例外。從醫學角度來看, , 是「毒性」最低的化學品, 但飲水過量, 仍然會對身體有不良的影響, 會出現所謂「水中毒」的 現象。飲水過量, 首先會令到血液中的電解質濃度降低, 這些電解質對身體的正常運作至為重 要。另一方面, 大量飲水亦會稀釋血液中鹽的濃度, 造成「低鈉症」。

一般來說, 身體健康的人, 會通過腎臟排尿來自動調節體內過多的水份, 健康的成年人的腎, 每 天能過濾十五公升的水, 問題不是在飲多少水, 而是在短時間內大量飲水, 腎臟來不及排走過多 的水份, 就會導致體內的電解質濃度降低, 出現「低鈉症」的症狀, 包括頭暈、噁心、噁吐、四 肢乏力、抽筋等, 嚴重的, 可能甚至出現腦水腫。

鈉是一種帶正電苛的電解質, 主要作用是幫助水份在身體內循環, 亦調節血壓。人體的細胞會 不斷維持一定的鈉的濃度, 在細胞內, 鈉的濃度較高, 而在細胞外的則較低。當人突然飲下大量 不含鈉的清水時, 為了保持身體的鈉的濃度, 細胞會通過滲透的方法, 盡量吸收過多的水份, 因 而會令至細胞腫脹, 甚至令細胞爆破受損。

在醫學上, 真正因飲水過量而導致死亡的病例不多, 而出現「水中毒」的, 絕大部份都是「馬拉 松」長跑運動員, 在比賽期間擔心缺水, 而大量飲水, 或其他運動員, 在酷熱天氣下作大運動量 後, 飲下大量的水。

很多年來都已經聽說過: 「每天8杯水, 每杯8安士」的所謂「8x8指引」, 但是很多醫學界人仕 均質疑這個「指引」的有效性。每天需要飲多少水才夠, 頗大程度是視乎個人而定, 200磅的 「大隻佬」與90磅的嬌小少女總不會是一樣; 還有個人的飲食習慣與生活、工作環境亦會有很 大的影響, 所以專家認為, 個人身體的感覺, 是最好的指引。

廣東話有句: 「牛唔飲水唔扲得牛頭低」, 在美國, 有人曾經用馬來做實驗, 情況亦差不多, 結論 是: 「馬唔渴就點都引(唔可以扲馬頭, 否則可能被控虐待動物)唔到馬飲水」, 馬渴了, 就自然 會搵水飲。

不過, 有中醫曾經提出, 長者可能會因感覺減弱, 未必會感到口渴, 但當真的感到口渴時, 可能已 經是缺水了, 所以提議中、老年人, 「未渴先飲」, 最好是定時定候飲「啖」水, 好過等到真的 渴了才大量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