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請勿抱小羊, 免「愛」反變「害」

今天與同事閒聊, 其中一位同事的外公, 曾經擁有一個農場, 養過牛與綿羊。他經常叮囑小朋友, 不要因為小綿羊很可愛而去抱牠們, 甚至不要去觸摸牠們, 否則牠們會死的。當我的同事還是 小孩子的時候, 當然是不明所以, 而我聽後的即時反應, 就是「唔係咁誇張呀」? 不過, 金科玉 律就是: 「要聽古, 就千祈咪搏古」, 否則就無古聽了, 學少咗嘢, 蝕底的始終是自己。

不要接觸小綿羊, 並不是擔心小綿羊會傳染細菌給小朋友, 更不是怕小孩子會傳染細菌給小綿 羊, 而是被接觸過的小綿羊, 牠的媽媽就再不會餵奶及照顧牠了, 小綿羊又未能食草, 沒幾天就 會餓死了。要挽救小綿羊, 最終得由牧羊人去照顧牠, 這無疑就增加了牧羊人本來是不需要的 工作量。為甚麼會是這般奇怪的呢? 這就要從羊的特性說起。

羊是群體的動物, 通常牧羊人飼養的都是一大群, 但為了保證繁殖的品質, 雌、雄羊是分開飼養 的, 到了繁殖的季節, 才由牧羊人給牠們作適當的「配對」, 之後, 又是「羊郎羊女」被分隔開 的了。到了初春的時候, 差不多每個晚上都有十隻八隻小羊出世。一大群母羊, 自然就有一大 群小羊了。小羊並不如人類的BB, 每個都有「識認」。在綿羊世界中, 每隻小羊和牠的媽媽的 身上, 都有一種獨一無二的氣味, 母羊與小羊, 都是憑這獨一無二的氣味, 來互相辨認的。小羊 肚餓時, 就憑嗅覺去找媽媽, 當有小羊走近時, 母羊亦會先憑氣味來辨別是否是自己的孩子才會 餵奶。

但當人類接觸過小羊之後, 就會把不同的氣味沾染在小羊的身上, 縱使只是極微細的分別, 母羊 都能嗅出不同的氣味, 就會認為「唔係我個仔」而拒絕給牠餵奶了, 小羊就從此失去了母羊的 「母愛」了。人類抱小羊. 對小羊的「愛」, 最終只是變成對牠的「害」。要保著一隻小羊, 人 類就得取代母羊的角色來照顧小羊了。

前面提過, 小羊每每都是在初春還是寒冷的晚上出世的, 有時因為實在寒冷, 剛出世的小羊會被 凍死。另一方面, 亦是因為太冷, 母羊可能因產後虛弱而死去的。沒有了媽媽的小羊, 最終要由 人類來照顧的。但是, 人類可以利用「羊的氣味」, 讓沒有了孩子的母羊來收養「羊孤兒」, 辦 法是: 一發現有小羊夭折, 必須迅速把母羊分隔開, 然後將小羊的皮剝下, 鋪蓋在「羊孤兒」身 上, 再把牠跟母羊放在一起。因為那張小羊皮令「羊孤兒」身上有了母羊的孩子的氣味, 母羊 就會以為是自己的孩子, 通常一至兩天, 母羊就會接受現實, 當正是自己的小羊一樣來撫養了。

大家都可能見過不少人類抱著可愛的小羊的照片, 在外國很多地方, 都有牧羊場開放給遊客參 觀遊玩的, 讓人撫摸小羊、抱小羊影相的。其實, 那些小羊都是由人類照顧養大的「羊孤兒」 呢!

請不要因「愛」, 而最終變成「害」, 害了小羊、害了牧民!

驢子WiFi與緊急通訊網絡

今天看到一則有趣的花邊新聞: 以色列北部的一個城市Hoshaya, 有一個 Theme Park(「主題公園」), 為了在園內為遊客們提供免費WiFi訊號, 把 WiFi Hot Spot (「訊號熱點」)和放大器, 安放在30隻驢子的身上, 讓牠們「雲游」全園, 成為流動的WiFi Hot Spot, 遊客們只要見到有驢子的地方, 就會有 WiFi 訊號了。

該有趣 WiFi 網絡的構想, 十分聰明。利用驢子攜帶WiFi Hot Spot, 一則令遊客感到新鮮而又有趣, 而最大的好處, 是在於且經濟而彈性大, 無需一次過花錢安裝多個固定的WiFi Hot Spot, 可以根據網絡負荷的程度, 調整驢子「出更」的數目, 減低運作及維修保養的成本。

由公開的WiFi Hot Spot, 到私人的 WiFi Router (「路由器」), 都是互聯網與電腦、智能手機等之間的轉駁站。現時在大部份的國家中, 使用手機已不是甚麼奢侈的事了, 在歐美等先進國家, 更平均每人擁一部以上的手機, WiFi Hot Spot 及私人的 WiFi Router 亦十分普遍。最近, 有一 組德國科學家, 正在研究如何更有效利用 WiFi Hot Spot 及私人的 WiFi Router, 組合起來而成 為一個獨立的通訊網絡。該組科學家, 在德國西南部的一個小城市 Darmstadt 的0.5平方公里的市區範圍內, 利用儀器偵測到1,971個 WiFi Router, 其中有212個是公開的WiFi Hot Spot。

在大型的緊急事故中: 地震、颱風、水災等, 傳統上的通訊系統設備, 如固網電話的電線、轉駁站、無線電話的發射塔,都可能會被摧毀, 又或因輸電網受損, 令至通訊網絡缺電而無法運作; 或即使該等通訊系統設備完好無損, 但是由於線路過份繁忙, 也會變成「形同虛設」。在此時, 城市中眾多的公開的WiFi Hot Spot 及私人的 WiFi Router, 可能可以組成一個緊急通訊網絡。

現時很大部份的私人WiFi Router, 也有一個特別的 Guest Mode 設定, 只要將該設定的制撥到 「On」, 即可供客人作短暫使用, 而無須讓客人知道該Router的密碼。還有, 現時的私人WiFi Router, 有效發射及接收距離通常是30米到100米之間, 以平均50米來計算, 在一平方公里的城市範圍內, 約需要400個Router, 就可以互相連接, 而成為一個獨立的通訊網絡, 問題只是各個 Router之間, 必須要有一個共通的通訊的頻道, 和加裝一個「緊急」Mode的制而已。

當然, 各個Router在「太平盛世」時, 可以「各自各精彩」, 當有緊急情況時, 各Router的主人, 只需將「緊急」Mode制撥到「On」, 各Router就可互相連接, 為緊急服務單位: 警察、消防、 救護車等, 提供一個獨立的、不受傳統通訊系統干擾的通訊網絡了。還有, 政府更可以通過這個獨立通訊網絡, 向市民發放各種信息, 令市民更清楚局勢, 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和猜測。

還有一個問題, 就是能源。在一些公開的WiFi Hot Spot, 可以考慮轉用太陽能作為供電, 附加電池作後備, 而私人的Router, 也可以安裝電池作後備的。

以香港的過往經驗, 就是天文台突然掛出八號風球, 不論是固網電話還是無線電話, 網絡都會全部「大塞車」, 那時候, 這種Router緊急通訊網絡, 相信可以避開「塞車」, 而另辟通道呢!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怕醜? 越怕越醜!

「人之不同, 各如其面」。有些人是天生的表演者, 即使是在小孩的時候, 在大庭廣眾之前唱 歌、說話等, 都不會歉場; 但有些成年人, 卻會害怕在大庭廣眾中比較的突出, 就如在朋友敍 會中稍為遲到, 亦害怕各人「眼望望」的望著他/她進場。

「怕醜」, 其中一個最明顯的表面現像, 就是「面紅耳赤」, 是「有諸內, 而形於外」, 無法掩飾 的。最近, 澳洲的一組心理學研究人員發現, 怕醜者, 只會越怕越醜!

研究人員的研究對像, 是一組由17歲至59歲的志願者, 總共有86人。研究的目的, 是試圖找出怕 醜時所引起的面紅耳赤現像, 與年齡、性別、害怕在大庭廣眾中出現、及其他因素的關係。

研究過程的第一步, 是先讓每位志願者作自我評估, 看他們自己認為自己怕醜的程度。之後, 就 讓他們各自唱幾段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在唱的過程中, 當每段提到不同的動物時, 研 究人員都會放出該種動物的叫聲做背景, 以協助志願者投入歌聲中。同時, 研究人員會通過儀 器, 去觀察志願者面部血液的流通, 及他們面部表情的反應。唱罷之後, 再次讓他們自我評定自 己怕醜的程度。

如大部份人所猜想的, 女性會比男性較緊張及容易「怕醜」, 這都是源於女性比較害怕在大庭 廣眾中出現之故。但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有趣現像, 如果告訴志願者, 他們所唱的歌, 會被錄音及 重播給其他研究人員作研究之用, 那麼他們在唱歌時, 緊張程度就會明顯增加。

研究人員亦發現, 個別人在社交環境之中感到緊張, 是出現「面紅耳赤」的一個重要原因。這 個原因對某些人可能會有特別大的影響, 甚至導致他們害怕社交環境、害怕突出、害怕可能被 取笑。

但研究的結論顯示, 大部份人並不如他們自己所想像的那般怕醜的。其實, 他們擔心自己會出 現「怕醜」的情況, 比實際上的「怕醜」, 更令他們感到不安。

越是「怕醜」, 越會出現「怕醜」!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Hora 與 Staccato


前篇提到, Hora Staccato 是羅馬尼亞作曲家及小提琴演奏家 Grigoras Dinicu Burcharest Conservatory 畢業時的作品, 是一首炫耀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小品, 不但很多小提琴演奏家喜歡 演奏, 亦有改編為其他樂器演奏, Trumpet 等。

Hora Staccato 就如 Ravel Bolero 一樣, 只是借用 Hora 這種舞蹈形式而為名而已, 因作曲家  Dinicu 是羅馬尼亞人, 所以曲中亦充滿羅馬尼亞風格。

Staccato 其實是一種音樂節奏的形式, 通常是由一連串快速及短促的音階所組成, 在演奏時, 要 求每「粒」音都非常「亁淨利落」, 如果是拉弦樂器, 如小提琴等, 除了是「快弓」外, 則又有 「上行斷弓」及「下行斷弓」等不同的高難度演奏技巧, 所以這種節奏形式的樂曲, 又被稱為 「斷奏曲」。

Grigoras Dinicu Hora Staccato「面世」之後, 因為是學生的畢業作品, 一些保守的「樂 評人」對之作刻薄的批評。不過, 能讓這首樂曲聞名於世, 是由於另一位小提琴家 Jascha Heifeitz, 他在1932, 將原曲改編, 並親自上台演奏。他以精準的上、下行斷弓的弓法, 把這首 樂曲的特點, 及要炫耀的高難度小提琴演奏技巧, 發揮得淋漓盡致, 藉以回應那些「樂評人」刻 薄的批評。Heifeitz 十分欣賞 Grigoras, 曾說過 Grigoras 是他聽過的最偉大的小提琴家。

回頭說說 Hora, 是源於東南歐 Balkans (巴爾幹半島) 的一種舞蹈形式, 羅馬尼亞就是在其中的 一個國家。 在巴爾幹半島的語言 Slavian (斯拉夫語) , Hora, Ora, 是圓圈的意思, Hora , 就是由眾人手拉手, 圍成圓圈來跳的一種舞蹈。

Hora 在羅馬尼亞, 是一種傳統的土風舞, 在喜慶節日中必不可少, 亦是在農村地方主要的社交 節目。跳舞者手拉手, 圍成圓圈, 向反時針方向轉。舞步是向前三步、然後退後一步。音樂伴 奏最通常的是用曼陀鈴、手風琴、色土風、小號、加上大、中、小提琴等。

在羅馬尼亞南面, 是另一個斯拉夫民族的國家保加利亞, 有不同的 Hora。傳統上, 他們以 Hora 作為社交、興趣、表演、甚至比賽, 逐漸發展出多種不同的步法。形式方面, 不一定是圍 成圓圈來跳 的, 而是可以是任何行列式的; 在步法方面, 比羅馬尼亞的要複雜得多, 通常是三 步、七步、或 八步向前, 然後是一步至六步向後, 從而組合出多種不同的前後步數的步法。有 些步法很簡單, 五到十分鐘就可以學會, 但複雜的, 卻必須要熟悉多種步法的「根底」, 才可以 掌握。但一般在婚禮中的舞蹈, 通常都會有五種以上的不同步法的。

在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附近, 有一個較小的民族: 馬其頓(Macedonia),  他們的 Hora 稱為 Ora, 都是圍成圓圈來跳的一種舞蹈。但傳統上, Hora 最大的分別, 就是全由男人跳的, 而且是在戰爭時, 誓師出發前跳的。另一個較小的民族是黑山(Montenego), 他們的 Hora 稱為 Orao, 是「鷹」的意思。形式及傳統上, 與馬其頓的差不多, 也是全由男人跳的,一邊跳, 一邊揮 動雙手, 如鷹拍翼一樣, 並配合大聲叫喊, 是用來表現勇敢的, 舞蹈在完結前, 一個人跳上另一人的肩膀上, 然後大家一起舉杯祝酒!
Jascha Heifetz plays Hora Staccato by Dinicu

http://youtu.be/D4KxjCYpcOg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给我一个承诺,要尽力帮助他人」


朋友從網上傳來一篇文章, 是簡體字的, 相信是源自中國大陸, 但我個人覺得很有意義, 特別是最後的兩句: 传递温暖,拒绝冷漠, 希望與所有人分享。

現原文照抄, 包括原有的簡體字:



有个故事很有启发,与您共享!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经过这里。见此情景,这位男子二话没说便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 事后,当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拿出不菲的美钞对他表示酬谢时,这位男子说: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人。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的人。 许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发的洪水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救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说过无数次的话:这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 克雷斯的胸中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暖的激流:原来,我穿起的这根关于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的人,最后经过少年还给了我,我一生做的这些好事,全都是为我自己做的!

当您有幸看到此消息时,请转发给自己的朋友亲人。我相信有更多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 正义会传染, 邪恶也是如此, 为现在的别人做善事也是为了将来的自己!

传递温暖,拒绝冷漠。

1、如果钱还宽裕,别养二奶,养几个贫困山区的学生,你心里一定会觉得舒坦;

2、遇到夜里摆地摊的,能买就多买一些,别还价,东西都不贵。家境哪怕好一点,谁会大冷天夜里摆地摊;遇到学生出来勤工俭学的,特别是中学生、小姑娘,她卖什么你就买点。如果她不是家庭困难,出来打工也需要勇气的,鼓励鼓励她吧;

3、捡到钱包就找找失主。如果你实在缺钱就把现金留下,打电话告诉失主就说你在厕所里捡到的。把信用卡、身份证、驾驶执照还给人家,一般别人也不会在乎钱了。把人家的地址记在你的笔记本上,以后发达了去找人家道个歉,把钱还给人家;

4、遇到问路的,碰巧你又知道那个地址,就主动告诉一声。别不好意思,没有人笑话你;

5、如果丢的垃圾里有碎玻璃、大头针、刀片等,请用胶带把它们缠裹一下,并尽量多缠几层。这样就降低了保洁人员或者捡垃圾者被伤害的概率。他们大都是没有医保的弱势群体,体贴体贴他们吧,好人会有好报的。

6、遇到迷路的小孩和老头老太,能送回家送回家,不能送回家的送上车、送到派出所也行。替老人或小孩打个电话再走,反正你也不缺那两个电话费;

7、上车遇到老弱病人、孕妇,让座的时候别动声色,也别大张旗鼓。站起来用身体挡住其他人,留出空位子给需要的人,然后装作下车走远点。人太多实在走不远,人家向你表示谢意的时候微笑一下;

8、不要对有精神信念的人用猥亵言词,要知道中国人缺就缺在没有信仰。这世界什么都在变,什么都不可全信,唯有信念不变、不动、永恒;

9、如果您的时间还宽裕,把这几句话转几个群,网上很多人看,转了心里舒坦。

10、一般情况,看完这段文章而且主动到各个群里转发的人,都还是遗留着传统美德的中国好人。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英語殘片」中的 Hora Staccato


最近翻看了一部「英語殘片」, 1945年的制作, 據說是荷李活的第一部彩色片, 片名為 Bathing Beauty, 香港譯作「出水芙蓉」。
家母從她的少女時代起, 已是個電影迷, 我在小孩時代, 已經常聽她提及該部電影, 每次她都講 得眉飛色舞, 是如何如何的好看。直到1970年的暑假期間, 我在九龍紅磡的一間玩具廠打「暑 期工」, 負責「啤」遙控跑車的輪軸。有一天下午二時左右, 整座工廠大厦因為「燒街線」而 停電, 工廠被迫停工, 包括我在內的所有工人, 均被迫要提早收工回家。

反正下午無工開無人工, 於是走路回家, 可省回兩毫子巴士錢。途經馬頭圍道與鶴園街交界處 的「國華戲院」, 見到戲院外牆掛著的「即日放映」廣告牌, 上面大隻字「出水芙蓉」, 於是走 進戲院大堂一看, 果然是部「西片」, 應該是家母經常講的那一部吧! 看看大鐘, 還有五分鐘開 場, 於是從袋中連「斗零」湊夠了「兩個八」, 買了一張「前座飛」進場。一進場才發現, 成千 座位的「樓下」坐著不夠二十人, 連「帶位阿叔」自己都「攤」在座位上, 懶得起身帶位, 見我 進來, 就用手上的電筒, 向我照一照, 然後大聲說: 「是但坐啦」。於是走到「後座」, 搵個靚位 坐下。 俾「兩個八」坐「五個六」的位, 當然「冇投訴」。

影片的故事很簡單: 一對戀人因受「小人」從中挑撥, 發生誤會而分開, 後來當然是大團圓結局, 中間又穿插「女校男生」的笑料。 片中雖不至是「歌舞連場」, 但亦有多場歌舞及器樂表演。 不過, 最精彩、最有看頭的, 就是在電影結尾前的一場大型韻律泳的表演。

片中的女主角 Esther Williams,  現時剛滿91, 曾是美國的游泳明星, 之後為荷李活的美高梅 (MGM) 拍了27部電影, Bathing Beauty 是她的第三部電影, 片中就有不少她的個人游泳表演的 鏡頭。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 是第一次有 Synchronized swimming (韻律泳) 為比賽項目, Esther 就作為該項目的評述員。

不過, 可能是同個人興趣有關, 我自己印像最深刻的, 是多場的器樂表演, 特別是一場小喇叭 (Trumpet)的獨奏。以當年「有限公司」的英文, 當然聽不明影片中對該樂曲名字的介紹, 但 竟然連「字幕」也在那關鍵段落中欠奉。但印像中, 記得曾經在舅父家中, 聽過一張中樂唱片, 其中的一支笛子獨奏曲, 曲名為「霍拉舞曲」, 正是該旋律。在之後, 偶然在香港電台第二台, 晚上八時, 由已故陳浩才先生所主持的「醉人的音樂」節目中, 聽到該音樂, 名為「何拉斷奏 曲」(Hora Staccato).

Hora Staccato 本來是一首小提琴獨奏曲, 由羅馬尼亞作曲家及小提琴演奏家 Grigoras Dinicu 所作, 是他於1906年畢業在 Burcharest Conservatory畢業時的作品, 並在畢業禮上作首次演 奏。整首樂曲雖然很短, 但對演奏者的弓法要求極高, 是炫耀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理想小品, 所以 後來很多小提琴演奏家都把此曲作為演奏會的 Encore, 後來更被改編為其他樂器所演奏, 由於 曲中大量運用「斷弓」或「頓弓」的弓法, 特別適合改編為吹管樂器, 以快速的「吐音」來配 合複雜的指法。在 Bathing Beauty 中的, 就是改編為 Trumpet 所演奏的了。

另篇再續。
Bathing Beauty 中的 Harry James plays 'Hora Staccato'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奧運計時今與昔


倫敦奧運會已落幕了, 健兒們在25項比賽中, 有「破紀錄」的成績。在射擊及射箭項目中, 以 「環」數決勝負, 一目了然。在跳高、舉重等項目中, 成績是以「度」及「衡」來計算的, 裁判 的工作就比較容易, 只要沒有技術上的犯規, 多一公分、少半公斤, 就是勝負已定, 紀錄可以慢 慢一再覆核, 可爭拗的空間不多。但是在那些「鬥快」的項目中, 因涉「時間」這個參數, 問題 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時間是不如「度」及「衡」般有「形」及有「質」, 且時間是稍瞬即逝的, 無法挽留, 準確的紀錄, 就涉及計時的準確性了。

80年前的LA奧運會中, 是由一班受過專門訓練的計時員, 手持秒錶, 站在比賽終點處為參賽者計時。記得我自己在中學時, 也曾經受訓作為計時員: 右手伸直, 手持秒錶, 眼與秒錶及所負責紀錄的的賽跑線的終點位成一直線, 當見到參賽者起跑時按下秒錶, 到選手衝過終點時按停秒錶……。以人力手動計時, 最大的誤差來自「眼所見然後手反應」的時間, 平均可以是0.2秒以 上。

回顧2000年的澳洲雪梨奧運會中, 男子50米自由式比賽中, 出現雙金牌而無銀牌; 並且在男子 200米自由式比賽中, 出現雙銀牌而無銅牌的情形, 這就是計時器無法分辨得更精確的結果。在 今屆倫敦奧運會的游泳比賽項目中, 亦常出現勝負相差只是0.01秒的情形。

到今屆2012奧運會, 所用的電子計時器, 可準確到一百萬分之一秒, 而在比賽終點處的數碼攝影機, 每秒可影2,000幅畫面, 2008北京奧運會的每秒1,000幅快一倍, 所以無論如何, 都可以分出誰勝誰負的。

利用電子儀器來判定比賽的勝負, 有兩個發展的方向: 第一當然是更清晰、更準確、分辨得更 清楚; 另一個方向, 就是所制作出的畫面, 在專業的前題下, 更容易被一般電視觀眾所理解、及 提供更多的有趣資料, 例如在田徑場上及游泳池的賽道上, 出現參賽選手所屬國家的國旗, 令觀 眾更容易知道選手的國藉。

1948年的倫敦奧運會上, 已用到在終點拍攝衝線過程來紀錄賽果, 但以當年的冲印「菲林」 技術, 最快只能在比賽結束後25分鐘才「有片睇」。時到今天, 早已用上數碼錄影技術, 重播只 需15秒就可以了, 差不是做到即時重播。

計時器越是準確, 出現雙金、雙銀的機會就會大大降低, 但是這種情形極少出現在田徑賽道上, 而反為更多的在游泳比賽中出現。試想在男子100米自由式中, 若計時器能計算準確到一百萬 分之一秒, 在這極短的時間中, 選手所游的距離是1.7mm。但是, 游泳池是一項土木工程的制成 品, 靠鋼筋水泥三合土造出來的, 然後再在池邊鋪上瓷磚、「紙皮石」, 賽道與賽道之間的長度 誤差, 通常都會超過1.7mm, 如此高精確度的計時器用在游泳比賽中, 實際意義不大呢。

有比賽就得有裁判, 不可能完全依賴儀器。

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Bolero 這樂曲與Ravel 其人


前篇提到 Bolero 其實是一種西班牙舞蹈的名稱, Ravel 只是借用該名稱在其樂曲上而已, 後來 卻成為 Ravel 流傳後世最受歡迎、和被演出最多的作品。但Ravel本人在生時, 卻對該樂曲不 以為意, 更認為該作品是 “A piece for orchestra without music” (姑且譯作「沒有音樂的管弦樂 」) 而已。

Ravel是屬於十九、二十世紀的法國作曲家、鋼琴家,亦是二十世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出生於法國近西班牙邊境的一個小鎮, 父親是瑞士人, 而母親則是西班牙裔。從小時, 母親就經常 為他唱很多西班牙的傳統民歌, 這點對他的音樂興趣、及後來作品的西班牙風格, 有很大的影 響。

Ravel 在六歲時才開始學習鋼琴, 十四歲時就已公開演奏; 縱使他在鋼琴上是個天才, 他卻表示 較喜歡作曲, 尤其是在1889, Ravel 十五歲, 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 他聽過當時的俄國作曲家 Rimsky-Korsakov 現場親自指揮演出他自己的作品, Ravel 印像極深刻。

Ravel 曾在巴黎音樂學院主修鋼琴, 雖然他被認為是個鋼琴天才, 但他的實際學業成績並不太 好, 在連續三年參加鋼琴大賽均落敗後, 他轉為專心學習作曲。他細心研究每一件不同樂器的 音色與音質, 這使他日後在作曲上, 能充份利用每件樂器的特色, 而發揮得淋漓盡致。他亦擅長 編曲, 把很多以往的作曲家的作品, 重新編排配器。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期間, 他曾多次參加羅 馬作曲大獎比賽, 但又全是落敗。在當時來說, 他落敗的原因, 可能是作曲手法太過「前衛」, 不被當時的「傳統」所接受, 甚至被批評為「不夠學術性」。但時到今天, 他當時的手法, 卻被 列為標準的室樂作曲手法。

Ravel 與另一法國作曲家 Debussy, 都被劃分為「印像派」的作曲家, 但兩人均否認, 他們都認 為「印像派」只適用於視覺藝術上而已。Debussy Ravel 年長二十年, 但他們兩人互相欣賞 對方的作品, 甚至互相影響。不幸的是, 他們兩人各自的「粉絲團」卻勢成水火, 經常將兩人的 作品互相比較, 互相批評, 甚至互相攻擊, 最終竟導至兩人決裂, 爭拗甚至持續到 Debussy 死後 五年仍然不絕。在一百多年前, 有條件去「欣賞」古典音樂的, 成為嚴肅藝術家的「粉絲團」 的, 都是貴族名流,「應該」都是「有識之士」, 尚且如此, 所以今時今日的流行偶像的「粉絲團」 互相攻擊, 其實不是甚麼新鮮事物。

Bolero Ravel 晚年的作品, 亦是他最出名、最受歡迎的作品, 但他只當 Bolero 是件實驗性的 「遊戲之作」。他原本的意念是用作芭蕾舞的伴奏音樂, 而不是獨立的管弦樂曲。他自己表示: 創作的意念, 是將同一旋律不斷的重覆而沒有發展, 而每次重覆都用不同的樂器組合。他這個 「實驗」, 確實是空前, 雖未必是絕後, 但相信不容易有「類似」而又能突破他的呢!

Ravel 的作品頗豐富, 但並不算是多產, 因為他會花好幾年的時間來完美化自己的作品。在作曲 方面, 他曾被一位俄國作曲家 Igor Stravinsky評為“The most perfect of Swiss watchmaker” (姑且譯作「最完美的瑞士鐘錶制造者」) 。他除了最出名的 Bolero之外, 還有如 Ma mere Loye (鵝媽媽組曲, 後來更被改編為芭蕾舞劇)

與其他已故的古典音樂作曲的家不同的是, Ravel 的作品是受到版權保護的, 在美國及歐盟地 區, 有效期至2032, 而有其他WTO(世界貿易組織) 的成員國中, 則有新法案在200811日 開始生效。

Ravel 的作品, 在法國眾多作曲家之中, 是獲得最多版權稅的一位呢!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Bolero 這種舞蹈


大約三個星期前提到過的樂曲 Bolero, 是十九世紀法國作曲家 Ravel 的作品。Bolero, 其實是 一種西班牙舞蹈的名稱, Ravel 只是借用該名稱在其樂曲上而已。
Bolero 這種舞蹈, 是在十八世紀後期, 約在1780, 由一位西班牙傳統舞蹈家所創, 是由兩種西 班牙土風舞混合而成, 在表演時, 通常是獨舞或雙人舞, 音樂的節拍為中慢板, 多由結他伴奏, 配 以西班牙手響板作打節奏, 每一段有四句, 若伴有歌唱, 則歌詞每每都是五音節或七音節, 而且 每拍的後半拍都是三連音, 形成非常獨特的音樂及舞步節奏。

在十九世紀的後期, 中美洲的古巴, 亦興起另一版本的 Bolero。歷史上, 中南美洲的國家, 雖然 除了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外, 整個中南美洲都曾被西班牙所侵佔和殖民, 並長期受到西班牙 在文化上的侵略和影響, 但古巴的 Bolero 卻與西班牙的 Bolero 不同, 在節奏上是二拍子的, 在 拍子則為每分鐘120, 比西班牙的要快。據說是由古巴裡的一群流浪藝人所創, 但很快就擴 散傳到其他中南美洲的國家, 並且流行起來。同時, 古巴版本的 Bolero, 又與其他古巴的傳統舞 蹈混合起來, 再加上古巴的非裔人的特殊切分音節奏, 發展成其他熱情奔放、節奏獨特的南美舞蹈, Mambo, Rumba, Cha-Cha-Cha等。其中尤其以 Rumba, 是古巴音樂中, 最受歡迎的一種。Mambo 則是一種節奏比較緩慢的舞蹈音樂, 通常都是由比較大形的樂隊組合演奏, 而且編曲及配器都較複雜。這幾種音樂節奏, 通常都可以在拉丁跳舞音樂中找得到。

Bolero 發展出來的拉丁舞節奏, 非常輕鬆而又帶自由的狂野, 極受愛好社交舞的人仕歡迎。 自1930年開始, 世界各地的社交舞比賽中, 拉丁舞都必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比賽項目。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Marvin Hamlisch 其人


前篇提到過 Marvin Hamlisch 逝世的消息及他在電影音樂上成就, 現想略為介紹一下他的事 蹟。

Marvin 出生於美國的紐約, 父親是個風琴手及樂隊領班。他在五歲時已顯露出其對音樂的天 份, 能夠將從收音機中聽到的音樂, 在鋼琴上重彈出來。還不到七歲, 就被著名的音樂學院 Juilliard School 接受入讀。1967, 他從 Quenns College 大學畢業, 獲得藝術學士學位。

在他還在學生時期, 已獲得第一份工作, Barbra Streisand 的電視個人特輯 Funny Girl 中的 綵排鋼琴伴奏(正式演出或錄影時, 當然就另有鋼琴師了) 這份工作令他接觸到很多當時極受 歡迎的舞台劇樂曲, My Fair Lady、及West Side Story , 這兩齣舞台劇後來都是「舞台而 優則電影」。在香港上影時, 分別譯作為「窈窕淑女」及「夢斷城西」。

就是因為那份綵排鋼琴伴奏的工作, 他被當時的著名電視節目監制人 Sam Spiegel 所賞識, 僱 用他在 Sam 的生日party上彈琴助興, 從中被其他電影制作人所認識, 而帶來他晉身電影配音 的機會。他的第一部作品, 就是1968年的 The Swimmer (Bud Lancaster 主演) 1969, 就是 The April Fools (Jack Lemmon Catherine Deneuve主演)

1972, 他憑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第一次獲得獎項提名, 並之後獲得Golden Globe Award (「金球獎」)

1973, 他為 The Way We Were (「俏郎君」) The Sting (「老千計狀元才」) 兩部電影作 配樂, 就讓他在1974年第一次、亦一下子拿下3項奧斯卡金像獎: 包括 The Way We Were 的最 佳電影配樂及最佳原創歌曲獎、和 The Sting 中的 Entertainer 一曲為最佳改編樂曲獎。使他 成為第二個人, 在同一晚的奧斯卡頒獎禮中, 共得到三個音樂獎項。同年, 他亦憑 The Way We Were 而獲得格林美獎及金球獎。

他是 Barbra Streisand 的御用樂隊領班, 1967年開始, 兩人合作了長達45年之久。除了 Funny Girl 之外, 他亦是 Barbra Streisand 的電視音樂特輯 “Barbra Streisand: The Concert” 中的編曲人, 和她在1994年全美及英國巡迴演唱會的編曲人兼樂隊領班。這特輯和巡迴演唱會 亦為 Marvin 帶來兩項艾美獎。除了 Barbra Streisand 之外, Marvin 曾多次為另一樂壇天后 Linda Ronstadt 的巡迴演唱會編曲及兼樂隊領班。

他在音樂界的成就, 還包括是多個樂團的音樂總監及和指揮: 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 Seattle Symphony Orchestra, Dallas Symphony, Pasadena Symphony, San Diego Symphony, Milwaukee Symphony Orchestra等。

他不但在電影及舞台劇音樂創作上獲得無數殊榮, 2003, 他在電影 How To Lose A Guy In 10 Days 中客串飾演他自己本人。該片由「傻大姐」高蒂韓 Goldie Hawn 的女兒 Kate Hudson, Matthew McConaughey 主演。

我曾經在去年某個早上上班時, 從電台節目中, 聽到一段對他的訪問錄音。就是為了要聽完他 的訪問, 我亦因而把車停在路邊, 直至聽完後才繼續行程上班去。其中提及他是如何創作大量 旋律優美的電影主題曲的心得: 他表示, 他往往是從鋼琴上的一個 Warm Chord 開始。他以 他曾獲得最多殊榮的歌曲 The Way We Were 為例, 先是一個 A-major, 再來一個 G-major, 然 後發展出該首歌的旋律。

「講就容易, 做就是兩回事」。大師之所以是大師, 就是舉重若輕, 游刃有餘。
The way we were
The Sting Theme (Joplin - The Entertainer)

http://youtu.be/_WxfjWnuEno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Marvin Hamlisch 與電影音樂


從新聞中得知, 美國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 Marvin Hamlisch 在美國加州去世, 享年68歲。

Marvin John Williams 都是多產和獲得多獎項的電影音樂作曲家, John Williams 至今為止, 總共得到41項各種不同的獎項, Marvin 的則是13, 論所得到的獎項的種類組合, Marvin 則是其中的一個紀錄保持者: 他一生中得過三個 Oscar (奧斯卡獎)、四個 Grammys (格林美獎 ) 、四個 Emmys (艾美獎) 、及一個 Tony (東尼獎) 。至今為止, 只有11個人能集這四大獎項於 一身; 除此之外, 他更獲得過一個 Pulitzer Price (普力滋獎), 而只有兩個人能集這五大獎項於一 身的!

他一生之中為40多部荷李活的電影及8齣伯老匯的舞台劇配樂。我自己記得他出名的電影配樂就有1969年的 The April Fools ( Jack Lemmon Catherine Deneuve 主演) 1973年的 The Way We Were (香港譯作「俏郎君」, Robert Redford Barbra Streisand 主演) 、另 一部1973年的 The Sting中的 The Entertainer(香港譯作「老千計狀元才」, Robert Redford, Robert Shaw Paul Newman主演) 1977年的 The Spy Who Loves Me (鐵金鋼勇破海底城) 1980年的 Ordinary People (香港譯作「普通人」, Robert Redford 導演)1982年的 Sophie’s Choice (香港譯作「蘇菲的決擇」, Meryl Streep主演) 等。

他最後配樂的一部電影是2009年的 The Informant (Matt Damon主演 – Bourne “叛諜追擊電 影系列的男主角)

在他去世之前, 他仍在為一部制作中的電影作配樂中, 這就成了他最後的遺作了。

有關 Marvin 的生平事蹟, 另編再續。

April Fools - Dionne Warwick
The way we were-Barbra Streisand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地下水資源 - 坐食山崩


前連子提到過, 地球上的淡水資料非常稀罕, 但地下水的資源卻是相當豐富, 比地面上的淡水還 要多十倍!

人類利用地下水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 不論中外, 人類都懂得挖掘水井來獲得地下水源。在以 前, 挖井取水是一個自然的、解決用水問題的簡單方法, 時到現代社會, 開井已非靠人工挖掘, 而是用鑽機鑽井, 即所謂開「科學井」, 最深可以鑽到2,000米。用此種方法來汲取地下水, 就 尤如採礦一樣: 先探明水源, 再來大規模鑽井取水。

世界各地, 在那些遠離河流溪澗等可靠的天然水源、而又沒有足夠雨量的亁旱地方, 以科學井 來取得穩定和足夠的用水供應, 幾乎是唯一的方法。但開井「採水」與「採礦」最大的分別, 就是礦藏在被開採了之後就沒有了, 而地下水則有一個「自我補充」的機制。補充的過程, 就 如原本地下水的存在原因一樣: 在絕大部份的地方, 是雨水由地面滲入泥土, 或是如澳洲的大自 流盆地, 水是從一千公里之外、通過地底下的透水層滲過來的。

隨著城市的擴大, 很多地面原本是泥土的, 都會被各種建築物, 及柏油公路面所覆蓋。那些人工 建築都是不透水的, 雨水無法從地面滲入泥土中去補充地下水, 只可以從地面排走, 增加了城市 雨水排洪的負荷, 亦增加了河道的流量, 加大對兩邊河岸的沖刷侵蝕, 更造成水位上升, 增加了 河道氾濫的風險。同時, 城市擴大, 人口增加, 用水量相應提升, 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 地下水的 水位, 會大幅下降而難以恢復。在一些內陸城市, 地下水是個極其寶貴的重要資源, 必須要有效 的管理, 使其供應可長期持續。

天然的地下水補充速度, 遠不如人類抽取地下水的快, 所以地下水位只會續漸降低。為了加快 補充地下水, 可以在適當的地方, 例如土質較鬆軟、容易透水的地方, 挖掘人工湖, 盡量將用不 完的雨水引入其中, 一則可作水庫貯水之用, 另則可以讓人工湖中的水滲入泥土中, 去補充地下 水。

有人可能會問, 這麼麻煩, 為何不直接使用人工湖中的水來耕作呢? 問題不在於光是補充地下 水, 而且是因為地下水位降低, 泥土中的礦物質就會沉澱出來, 形成礦物鹽, 造成泥土鹽碱化, 以至不能再 耕作。這種情況, 近年在印度很多內陸地方都有發生, 由於人口增加, 糧食需求上升, 農民擴大耕地, 大量抽取地下水。為了預防土地鹽碱化, 在印度已經有超過一百個那種用作補充地下水的人工湖了。

在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 澳洲的大自流盆地,情況就很不同。在其範圍裡的地面上,都是人 口稀少的地方, 大量抽取地下水, 除了是農作之外, 更大量的是用在採礦工程上。政府嚴格現定, 所有由採礦工程所產生的污水, 都必須原地處理後才可排放進預先掘好的人工湖, 一則可作循環使用水, 另則可以有限度的補充地下水。

不過, 澳洲的大自流盆地面積超過一百七十萬平方公里, 但並不就是一個超級地下水庫那麼簡 單, 而是在不同的地方, 有不同的地質構造。在地面上的地勢, 近東北部比較高, 在西南部份則 比較低, 水向低流, 是個無法刻服的自然規律, 有科學家曾經設想, 以人工方法把水泵回地下, 但 前題是所在的地質必須是鬆軟而容易透水, 否則雖然以壓力泵水, 水卻滲流不到其他地方, 只會 被迫回流, 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還記得在七十年代初期, 中國的上海市, 亦曾經因為過度抽取地下水, 而引至地面沉降, 當時曾 經嘗試在適當的地點, 以人工回灌法, 把水泵回地下, 一度有效阻止沉降惡化。

香港真幸運, 不愁水源, 亦不憂諸多後患。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小火與自救


從新聞報導上得知, 一位長者以自焚來企圖自殺, 幸得機警巴士車長路過, 以巴士上的小型滅火 筒將火救熄, 救回一命。

還記得在三十多年前, 九龍歌和老街近南昌街處發生一宗交通意外, 一架客貨Van的司機被夾在司機位上, 無法動彈, 而在司機位底下面的汽車發動機, 因意外而引起小火。有很多路過的司機都下車希望可以幫手救援, 無奈無法將意外中的司機拉離客貨Van; 眼見小火漸漸越來越大, 剛好有一架九巴經過, 途人截停該九巴, 要求借出巴士上的滅火筒來救火救人, 卻遭到該巴士司機拒絕。 於是, 該名意外中的司機, 在救援人員到達之前, 在他的懷孕妻子、六歲女兒、及幾十位希望可以幫手救援的人面前, 活活被燒死。事後死因研究庭的法官, 批評該名拒絕借出滅火筒的巴士司機, 應該受到良心上的遣責。

那段不幸的新聞, 給我個人的啟示, 不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如巴士、小巴、地鐵等, 應該要有 滅火筒的裝置, 就是私家車上, 都應該備有一個。我自己的車上, 就常備一個一公斤的亁式粉末 小型滅火筒, 以防萬一, 自己當然最好是不需要到, 但不幸遇到類似上述事故, 救人一命, 功德 無量。

其實不但是在汽車上, 就算是在家中, 最理想是亦有基本的防火切備, 如小型滅火筒、及滅火氈 等。在大厦式的家居中, 很多時所發生的火警, 都是由煮食時引起燒著油質的物質所致、或電 線陳舊、負荷過重所引起的小火, 但因未能及時撲滅, 而釀成巨災。如燒著油質的物質, 在剛開 始時用滅火氈一蓋下, 就算不會馬上熄火, 但都應該可以阻止火勢擴大; 如電線著火, 亁式粉末 滅火筒就最適合了。

記得在七十年代中, 中國有種家居防火產品在香港銷售, 品牌名稱好像叫「滅火靈」, 其實是亁 式滅火粉末, 包藏在一個瓷器熊貓裡面; 在需要時, 將「滅火靈」擲向火源, 瓷器熊貓破裂, 滅火 粉未散在火上而滅火, 如電線著火, 可自行打破瓷器熊貓, 將滅火粉未散在火上。但相信當年會 買的家庭絕無僅有(接近一百港圓一個), 未幾則再無所聞。

滅火筒其實有多種, 根據不同的火源而應用不同的滅火筒, 但是在汽車上及家居中, 最適合的是 一公斤的亁式粉末小型滅火筒, 它適用於木、紙、塑膠、電油、火水等易燃液體、石油汽等易 燃汽體、及電所引起的多種火等。

有了滅火筒在家, 並不就是一了百了, 而是需要有一定的基本認識。第一, 滅火筒裡面的亁式滅 火粉末, 是一些化學劑, 並非「成世」有效, 是有保質期限的, 通常是五年。到期應該要買一個 新的, 否則在有雖要時, 才發覺滅火筒已失效就太遲了。第二, 過期的滅火筒, 不要「亁手淨 腳」掉進垃圾埇中就算, 而是應該交給消防局處理。第三, 要懂得在有雖要時, 如何正確使用 滅火筒。據我自己受過的訓練, 有一個很簡單易記的英文口訣, PASS.

PPull, 拉也。 每個新的滅火筒, 都有一枝保險針, 以防誤按。要使用時, 第一步是先將保險針 拉掉。

AAim, 瞄准也。將滅火筒的噴嘴瞄准火焰的底部, 即火源的地方, 而非瞄准火咶。

SSqueeze, 按下滅火筒的發射制, 將滅火劑噴向火源。

SSweep, 將噴射的滅火劑作小幅度的左右擺動, 以增加滅火的功效。

PASS, 有備無患, 小心駛得知萬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