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寒天在家中, 越坐越覺凍


連續多天寒冷的天氣, 從社交媒體中, 收到多個「著多件衫」和「注意保暖」等溫馨提示。


在寒冷天氣中出街, 因為有活動, 能夠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 只要穿著適當的衣服, 問題不大。留在家中, 情況就很不同了,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 在家中縱使已把所有門窗都關上, 無論坐在甚麼位置, 仍總覺得不停的有陣陣陰風吹向自己, 在晚上睡覺時也一樣。其實某一人所感覺到的那陣陣陰風, 是很個人化的, 只特定的吹向他或她, 因為是由自己一手造成。


當坐著靜止時, 身體所發出的熱量, 會把緊貼身旁的空氣的溫度提升, 變暖了的空氣會向上升, 週圍較冷的空氣便會流過來填補真空, 就形成了那陣陣陰風。不論任何天氣, 人的體溫都會保持不變, 所以天氣越冷, 人體與週圍的空氣的溫差就越大, 變暖了的空氣會上升得更急速, 那陣陣陰風就越大了, 人就「越坐越凍」。


同樣道理, 如果家中的浴室是用浴簾的, 都會察覺到, 在冬天裡, 每當開出熱水淋浴時, 浴簾就像被不斷的吹向淋浴者, 只要熱水一停, 浴簾也隨之而飄開。


穿衣保暖, 是利用製造衣服的物質的隔熱效能, 阻止身體的熱量散發到週圍的空氣中。俗語有句: 「多層紗紙隔層風」, 意思很明顯, 應用在穿衣上, 是兩件薄好過一件厚, 除了有更好的保暖效果外, 還能更好適應氣溫的變化, 穿著一件厚衫, 當氣溫升高後, 有可能會出現「著就熱、唔著就凍」的尷尬情況。


傳統上作為保暖衣物的常用物質, 有皮革、羊毛、羽毛、絨布、和綿等, 一般都認為皮毛的保暖效果比綿質好, 其實真正的效果都差不大。所謂保暖效果, 其實是隔熱效能, 物質的傳熱能力越低, 隔熱的效能就越高。一般來說, 氣體比液體好, 液體又比固體好。


在我們日常普遍接觸到的物質中, 隔熱效能最好的, 不是甚麼珍貴的物質, 而是空氣, 其次是紙。空氣的隔熱效能是紙的2倍、是羊毛的3倍、更是皮革的6倍。當然, 我們不能用空氣來造衣服, 但如果所用的物質能保存多些空氣, 保暖效果就會好。所以羊毛、羽絨、綿衣等, 就是利用纖維中的空間中的空氣來作隔熱、保暖。只要有足夠的空間的空氣, 各種物質的隔熱、保暖效能都會是一樣, 所差的是物質的重量和容量, 如羽絨最輕、最薄, 綿衣最厚、最重, 最終也是導至價錢的差異。前面提到的兩件薄好過一件厚, 是因為有更多空氣有兩件衣服之間, 所以保暖效果更好。


最令人意外的, 相信是紙的保暖效能。記得在兒時, 社會上普遍經濟不好, 街上很多露宿者, 每當天氣轉冷時, 他們就盡量收集舊報紙, 填塞在衣服、被鋪之間來保暖。


那個年代的冬天, 睡覺時所蓋的, 都是十斤八斤重的棉被, 而且母親經常叮囑不要躺在棉被上, 因壓實了的棉被就不暖的了。在六十年代中期, 出現了「尼龍被」, 賣點是「輕、軟、暖」, 不怕被壓實, 又可以水洗, 很快就取代了棉被的地位。


現時的保暖物質, 效能更高, 不但「輕、軟、暖」, 而且可以收得很小, 方便攜帶和收藏呢。生活在現時這個年代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