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彌敦道沿途的戲院(三)

記得以前有個名詞, 稱香港一些「旺區」的大街為「公乸街」, 就是同一段街道, 「兩邊馬路」的興旺程度及人流, 卻有明顯的不同。旺角與油麻地的一整段彌敦道, 就是個好例子。二、三十年前的彌敦道, 由太子道到窩打老道之間, 都是在雙數號, 即銀行中心那邊人流比較多; 但過了窩打老道之後, 一直到佐頓道, 則輪到是「對面馬路」的世界。不過, 現今整條的彌敦道, 不分日夜, 任何時候都是人山人海的了。

話又說回來, 在「南華戲院」的那段砵蘭街, 當年還有另一間專門放映首輪西片的戲院, 是「文華戲院」, 也是一間比較小的戲院, 應該是建成於六十年代後期, 位置約是在現時的朗豪坊的對面, 旺角地鐵站出口處

由「南華戲院」外的豉油街, 橫過彌敦道, 就是早前提到過的, 現時的荷李活中心, 前身是荷李活戲院。行多兩步的西洋菜街處, 是「百樂門戲院」, 亦是一間「迷你戲院」, 相信是建於五十年代, 在六、七十年代時, 已是顯得相當殘舊。所放映的電影十分「雜」, 由二輪港產粵語片, 到「粵語殘片」及「英語殘片」, 一應俱全。不過, 其「早場」及「公餘場」甚受歡迎, 勝在票價平, 所以經常一票難求。在七十年代後期拆卸, 改建為「中僑國貨公司」大厦。1996年, 「中僑國貨公司」結束後, 再改建為現時的「星際城市」。旁邊向彌敦道處, 以前是五層樓高的「瓊華茶樓」, 亦早就改建為現時的「瓊華中心」。

豉油街經過「女人街」之後, 面對「花園街公園」處的, 曾經是一間「新」的戲院, 建於七十年代後期的「金聲戲院」; 雖然頗新, 但無耐地皮有價, 亦已改建為住宅大厦, 及現時的「新寶戲院」。

過了豉油街之後, 亦是離開了旺角最旺的地方, 下一間戲院, 就是窩打老道的「油麻地戲院」, 據說是建於三十年代, 所以現時看來, 外觀還是「古色古香」。當年因為戲院不多, 想信也曾風光過一時。不過, 由於在二戰後, 在油尖旺一帶, 陸續有多間大型戲院建成, 細小的「油麻地戲院」, 只放映港產粵語片。到了六、七十年代時, 已顯得很殘舊, 更只放映二、三輪的本地粵語片。到了八十年代, 甚至是「色情片專門店」。在1998年結業之後, 「外殼」一直保留, 在政府的「活化」計劃之下, 變身成為傳統曲藝表演中心, 成為本地戲院與傳統表演藝術的「活化石」。

另篇再績。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彌敦道沿途的戲院(二)

從「新華戲院」走回彌敦道, 在與亞皆老街交界的對角處, 以前是「百老匯戲院」, 在四十年代二戰結束後建成, 是旺角區的首間戲院, 專門放映首輪西片, 開幕時所放映的第一部電影, 名為「萬光拱照百老匯」(影片的原本英文名字不詳)。在該戲院的後面, 與彌敦道平行的後巷, 以前是政府庫房, 全九龍區的住戶,  每三個月都要到那處排隊交水費。但是, 該戲院卻也是旺角區眾多戲院中, 最先被拆卸的, 在1966年, 改建成為現時的匯豐銀行九龍總行。

亞皆老街的下一條街, 是乃路臣街, 在現時的「女人街」與洗衣街之間處, 有一間當年的「迷你戲院」, 是為「域多利戲院」, 約在五十年代初期開幕, 到六十年代時, 已顯得比較舊, 而且因為「迷你」, 所以通常只放映二輪西片而已, 但其「早場」及「工餘場」均極受歡迎, 以當年的「幾毫子」的價錢, 可以睇到一套二輪西片, 比起首輪正場的「兩個半」前座, 「真係好抵」。記得當年有不少「師奶、阿嬸」, 把它叫作「城多利戲院」。

乃路臣街的下一條街, 是山東街, 與彌敦道交界處, 曾經是另外一間當年的「迷你戲院」, 在各方面都與「域多利戲院」很相似, 是為「麗斯戲院」。兩者都在五十年代初期建成, 但「麗斯戲院」「執」得比較好, 而且位處彌敦道, 所以除了二輪西片外, 亦經常放映首輪西片, 是戲迷們在「麗聲」及「聲」等爆棚後的後備選擇。現時已改建為「麗斯大厦」。

過了山東街之後, 就是更熱鬧的豉油街。在與砵蘭街的交界處, 曾經是香港有史以來的第三大戲院「南華戲院」, 建成於1966年初, 是屬於「珠普院線」, 專門放映「長鳳新」所制作及發行的電影。除了地面上是戲院之外, 地面下還有兩層地庫商場。在開幕不久, 就發生了在彌敦道的「中僑國貨公司」大火事件, 在某個晚上營業時間之後, 據說是因為電路問題, 導致火警, 八個舖位、三層樓, 全燒「通頂」。因為救火, 封了往尖沙咀方向的半條彌敦道, 令至翌日早上返工返學的交通大受影響。在重新裝修期間, 「中僑國貨公司」就遷往「南華戲院」的地庫商場暫時營業。在該地庫商場中, 有上落的自動手扶電梯, 在當年來說, 已是相當先進的了, 對當時的小孩子來說, 是新鮮事物, 因而亦變成是小孩子們的「遊樂場」, 經常有小孩子在電梯跑上跑落, 甚至逆行上落 。「南華戲院」後來改建為現時的「新興大厦」。

另篇再續。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彌敦道沿途的戲院(一)

前篇提到, 旺角的荷李活中心前身是荷李活戲院。

以前香港的建築物條例, 限制戲院之頂上, 不可以有建築物。在八十年代初開始, 香港的經濟 急促發展, 市區旺地的地皮有價, 佔地多而不容有上層建築戲院, 陸續被收購, 地皮改建為高樓 大厦。除了現時的荷李活中心以前是荷李活戲院之外, 在彌敦道沿途, 以前曾經有過接近二十 間戲院。

從旺角的太子道開始, 沿著彌敦道往尖沙咀方向走, 最先的是「東樂戲院」, 是真正的「戲院」, 因為設有舞台, 可作表演之用。在七十年後期改建為現時的模樣, 下面的幾層商場, 前身屬於 「大大百貨公司」, 老闆是六十年代的一位青春偶像的丈夫。該公司令人印像最深刻的經營手法, 是「逢星期五、六、日, VISA咭俾錢有八折」。後來「大大百貨公司」, 改建為現時的 「聯合廣場」。

在「東樂戲院」隔著水渠道的對面, 是「麗聲戲院」, 專門放映首輪西片。在七十年代初期, 在其旁邊的水渠道, 又興建了「凱聲戲院」, 既放映首輪西片, 亦放映首輪港產片。兩間首輪戲院共處一地, 「梗有一片啱你睇」, 令至旁邊的西洋菜街及弼街, 終日人山人海, 街邊小販雲集、特別是售賣傳統小食的, 如豬皮、魚蛋、牛雜、煎釀三寶、臭豆腐、碗仔趐、雞蛋仔、 煨魷魚等, 簡直就是一條「食街」。在每天下班的時間, 混合看「五點半」及「七點半」的人群, 真正十分「大場面」。當警察或當時的「小販管理隊」一到時, 各小販均「快閃」, 只剩下街上一大群「食客」, 各自手上拿著碗碗碟碟在進食, 實屬奇觀!這「兩聲」戲院, 在九十年代 初期, 一起改建為現時的「始創中心」, 再加上政府即極管制街邊熟食小販, 令「食街」此情不 再。

在「兩聲」戲院隔著彌敦道的對面,  在荔枝角道與彌敦道夾角的地方, 是「大世界戲院」, 是一間比較小型的戲院, 放映首輪港產粵語片, 與「金陵」、「國民」、「好世界」等是屬同 一 院線。後來改建現時的「嘉業大厦」。

從「兩聲」戲院再往南走, 經過旺角道之後, 就是亞皆老街。在亞皆老街與西洋菜街交界的地 方, 在八十年代之前是「新華戲院」, 是一間相當「舊」的戲院, 在八十年代拆卸之前, 好像完 全沒有裝修過一樣, 所有座位都是木板櫈, 所以通常都只是放映二輪西片、或「經典」西片而 已。在拆卸之後, 改建為「華僑商業中心」, 下面的幾層是「中國國貨公司」; 「中國國貨公 司」結業之後, 轉為「華潤」, 但只是維持了很短時間之後就結束; 之後就變成現時的商場了。

另篇再續。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從荷李活中心說起

應約到九龍旺角荷李活中心的一間茶樓「飲茶」。

記得四、五十年前上茶樓, 是嘆「一盅兩件」; 所謂「一盅」, 是「一盅茶」, 而「兩件」, 則是 兩籠點心。當年的點心,並不如今天的那般多花款, 不外只是蝦餃、燒賣、乂燒飽、大飽、糯 米雞等, 而所有點心都是劃 一的一個價錢。不過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開始, 香港的經濟顯著起飛, 上茶樓「飲茶」, 已變成是 一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連帶日常打招呼, 都由「食咗飯未」變 成「飲咗茶未」, 點心的品種, 也大量增加。曾經見過有大集團茶樓的廣告, 號稱有九十種點心, 由傳統的 蝦餃、燒賣, 到魚翅灌湯餃, 用料的成本相差很大, 價錢就當然不可能再劃一, 於是就 分級, 最多見過的, 共分為七 級: 小、中、大、超、特、優、頂。不過, 事物的發展總是循環重 覆的, 近年來, 點心的級別減 少了, 而且在早茶及下午茶時段中, 更是「一視同仁」, 在價錢上 「無分彼此」。

在與茶樓點心發展的同一時段中, 有另一樣「商品」的價錢的發展, 剛好是相反方向的, 便是戲 院的票價了。在五、六、七十年代時, 香港戲院的數目, 可能多過中、小學校, 「梗有一間係 左近」。當時的座位分級, 分為前座、中座、後座, 如有「樓上」的, 則不是分為「座」, 而是 劃為「超等」與「特等」。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戲院, 新蒲崗的「麗宮」戲院, 有三千多個 座位, 比第二位的, 在灣仔天樂里的「南洋」戲院, 足足大多一倍。「麗宮」戲院的座位 , 除了以上的五種之外, 樓上還有「優等」。不知道後來點心的等級名稱, 是否借鑒於此。

當年能夠「容納」這麼多的大型戲院, 主要是因為娛樂媒體少, 雖然在1967年之後開始有免費 電視, 但不少家庭都未有能力購買價錢昂貴的電視機, 亦有大量住在「徙置區七層大厦」、或 舊式唐樓中的「板間房」(現時的新名詞為「劏房」) 、甚至那些「一家八口一張牀」, 因為居 住環境極狹小, 而放不下一架電視機, 所以主要娛樂, 除了收音機聽電台之外, 就是「行街睇 戲」了。每當掛起風球、全香港一切停頓時, 所有戲院, 則場場爆滿, 一票難求, 各人躲進戲院 裡, 既安全, 又有娛樂。

話又要說回來, 現時在旺角的荷李活中心, 前身是荷李活戲院, 屬於當年的邵氏院線, 專放映邵 氏出品的首輪國語片。其實當年的一條彌敦道, 由旺角太子道至油麻地佐敦道之間, 曾經有過 十多間戲院的。

另篇再續。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賊仔: 唔該GPS與手機

一連寫了兩篇有關GPS及智能手機的潛在危險性, 回想起曾經收過朋友轉來的一封電郵, 是有 關外國的「賊仔」, 如何利用GPS及智能手機主人的資料來「做世界」, 雖然GPS與一般香港 的市民關係不大, 但「舉一反三」, 相信亦有多少參考價值。

在外國, 人口密度低, 大部份市民的居所都是平房, 而且家家戶戶都起碼有一架私家車, 作為日 常的基本交通工具。現時GPS的價錢, 只是十年前的10%都不到, 亦已差不多是每架車上的基 本設備了。通常用GPS的人, 都會預先設定幾個常到的地方, 以方便以後引路, 例如, “Home” “Office”, “Shopping Centre” 等。如果那個GPS落在「賊仔」手上, 只會「認屋唔認人」, 照樣 忠實地、準確無誤地, 引導「賊仔」去到“Home” 。這種情況, 絕大部份都是發生在有球賽進行 的時間。人們都是駕車去看球賽, 把車泊在球場旁邊的停車場裡, GPS仍然裝在擋風玻璃上, 任何經過的人, 都可一眼看到, 有心去「搵食」的「賊仔」, 更加不會錯過。等到球賽開始後, 停車場裡「鬼影都冇隻」時, 「賊仔」就撬開車門、攞走GPS為他們帶路到車主家去。他們很清楚知道球賽會在甚麼時候結束, 因此他們會有足夠的時間, 從車主家中偷走所有值錢的東西。 一些極端的例子是, 看來「賊仔」是一早預備好貨車及足夠的「伙記」, 將屋中物件全部搬走!

這個「故事」教訓GPS使用者, 不要將”Home” 設定為自己的準確地址, 只需設定為附近的某些 公共地標, 如銀行、郵局等就已足夠, 到了那兒, 就應該懂得如何繼續回家吧。

有關智能手機部份, 相信與一般香港的市民, 就會有切身關係了。現今的智能手機, 更似三十年 前的第一代「大哥大」, 是全天候「揸」在手中的。一則智能手機有價, 「賊仔」想盡辦法又 偷又搶;二則在飲茶、食飯、買餸、「血拼」時, 無可避免地要將手機暫時放下, 之後種種原 因導至忘記拿回;還有更多數不清、人想也想不到的理由, 令至手機落在「賊仔」手中。

「故事」中的女士, 遺失了手袋, 當然就包括信用咭、提款咭等都全落在「賊仔」手中。當她 找到電話聯絡上她的丈夫時, 他說剛在十分鐘前, 收到從她的手機發來的SMS, 問她的銀行提款 咭的密碼是甚麼, 他照回覆了。當他們趕到銀行報失時, 她的存款已被提一空。

這個「故事」教訓手機使用者, 除了小心手機被偷、被搶、及遺失之外, 紀錄電話號碼在手機 中時, 最好盡量避免使用顯示與該等人的關係的字眼。如上述的女士,「賊仔」憑甚麼知道她 丈夫的電話號碼? 還有一點, 如收到任何人、即使是熟悉的人、甚至是親人所發來的SMS, 要 你帶著甚麼到某某地方等, 最好是先打電話核實, 因為該SMS的發送者, 可能是「賊仔」呢!

「舉一反三」, 小心駛得萬年船。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Geotagging, 可能十分危險

前篇提到, 智能手機及附有GPS的數碼相機所拍攝的相片, 都「附送」有關相片性質的詳細資 料, 如是者, 只要根據那些資料, 就可以知道相片中的目標物, 在地球上的準確位置了。但是, 為 何智能手機及有GPS的數碼相機, 能夠知道自己的位置呢?

答案很簡單, 就是利用最古老、最基本的大地測量方法, Triangulation (「三角測量法」) 其 原理就是: 在平面上三個固定的點, 構成一個獨一無二的三角形, 如知道任何一點與該三定點 之間的距離, 該點的位置亦會是獨一無二了。

GPS 就是接收在 20,000 公里高空上的同步衛星的資料, 只要能夠同時接收到任何三個衛星所 發送的資料, GPS 內的微型電腦就能夠準確地計算出自身所處在地球上的「經緯度」, 然後再 同數碼地圖的資料配對, 就可繪畫出週圍的街道地圖了。

如果智能手機都用這個方法, 就要不斷接收及處理衛星資料, 既昂貴而又效率低。但卻有一個 更有效率、而又「平靚正」的方法, 就是利用智能手機賴以「生存」的轉駁站的地理位置, 用 「三角測量法」, 亦一樣能準確計算出自身所處的位置, 如是者, 則「慳水慳力」得多。

還有, 如果大家有將智能手機所影的相上載到社交網站, 都會注意到有標示相片所攝於的地點, 如 「朗豪坊」、「天星碼頭」等, 那些都是智能手機的轉駁站、或是Wifi HotSpot 的位置。總 然之, 只要那智能手機能上網、能與外界溝通, 所上載的相, 就連EXIF裡面的準確地理位置的資 料, 無可避免的讓其他人知道。

話說在2007, 一批新型的 AH-64 Apache (阿柏奇) 武裝直升機, 剛運到伊拉克的一個美軍基 地, 在該處的美軍十分興奮, 就用智能手機在該批直升機前影相, 並上載上網。在伊拉克的反美 游擊隊, 就憑那些相片的EXIF中的資料, 確定那批直升機的準確位置而發動襲擊, 只是用普通的迫擊炮, 就摧毀了四架直升機, 共值超過一億美圓。

另外在世界各地, 有些「名人」, 就是因為上載智能手機所影的相, 與他們的「粉絲」分享, 不 自知地暴露了他們的家的準確位置、及出席活動、甚至渡假、吃飯等地方的位置, 不但引來 「狗仔隊」, 而且更被「有心人」追蹤他們的行踪, 當發現他們遠離自己的住所時, 就是賊仔的 最佳「落手」時間了。亦有些人, 把家中的名畫、古董等相片上載上網, 亦因而引來「高科 技」賊仔的光顧。所以, 不能不知 Geotagging 的重要性及其危險性。

不過, 雖然該等資料可能是如此「毒」, 但是有「解藥」的, 在網上有不少Metadata Removal Tool 的軟件可供下載, 均聲稱可以清除隨相「附送」的EXIF 中的 Metadata, 用家可以用來先 為相片「消毒」, 才再上載上網。

昨天從網上看到, Fb發展了一個App, 智能手機用戶下載之後, 以後用戶以手機所影的相, 將會 自動上載到用戶的Fb戶口, 暫存在一個用戶的私人Folder, 之後用戶才選擇 Publish 那張相 片。這裡最大的問題, 就是那個暫存的私人Folder, 不是在手機中, 更不是在用戶的私人電腦中, 而是在 Cloud(雲端), 亦即是貯存在FbData Centre(資料中心), 間接變成由Fb所擁有, 並一 併擁有用戶隨相片所「附送」的私隱呢。

危險!

危險!!

危險!!!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智能手機與Geotagging


聖誕假期快到, 很多朋友都在準備出外旅行。

旅行途上, 不能少的就是「影相」了。相信現時99.9%的人, 所影的都是數碼相。約在十年前, 數碼相機初流行時, 就已經意味著是傳統「菲林」相機的「末日」。前者比後者最大的好處, 就是「亁手淨腳」, 無需再花錢、「任影唔嬲」。不過, 在四、五年前「智能手機」 出現之後, 數碼相機的銷售量逐年下跌, 原因是智能手機都有影相的功能, 甚至可以攝錄視頻, 雖然沒有如 數碼相機的多倍Zoom, 但起碼一定可以「有公仔睇」, 而且更可以即時上載到社交網站, 與網 上朋友分享。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 就是方便, 反正手機都是一定隨身帶的, 用來影相, 可 少帶 一部相機呢。但是, 各位有沒有考慮過, 這些「相片」內, 除了影像之外, 還隨相「附送」 了些 甚麼資料呢?

以智能手機所影的相片, 當然是以數碼格式儲存, 一般都是 JPEG/EXIF 格式。JPEG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 (姑且譯作「攝影專家聯合小組」) 的縮寫, EXIF 則是 Exchangeable Image File (姑且譯作「可轉換影像檔案」) 的縮寫, 是在1996, Japan Electronic Industries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JEIDA (姑且譯作「日本電子工業發展協會」) 所制定的。

JPEG是有關相片的 Compression rate (「壓縮度」), 「壓縮度」越小, 所能顯示的影像更清 晰, 但由於因而需要更 多的數碼資料, 檔案的容量就自然大了; 相反, 「壓縮度」越大, 檔案的 容量就小了, 但卻因而犧 牲了影像的清晰度了。而EXIF, 則是儲存該張相片的 Metadata (數碼 資料) 的。單就從 JPEG/EXIF 這個組合, 就可以知道, 一張數碼相片, 除了影像之外, 還隨相 「附送」其他資料的。問題是, 那些資料是有關甚麼的呢?

一般智能手機及電腦使用者, 都只會看到相片檔案後面的 “.JPEG” 而已, 至於EXIF 的內容, 在 智能手機的螢光幕上, 是不會顯示出來的, 那些都是全部有關相片的性質, 包括: 相機牌子、型 號、相片的解像度、像素(Pixel) 多少、攝影的日期及時間、所用的光圈及快門、光圈先決或 是快門先決、鏡頭焦距、是否使用閃光燈第。用一般的數碼相機所影的相, EXIF 的內容都會 是如上述的一樣。但是如用智能手機所影的, 則更附加有 Geotagging data (地理標記) 的資料, 包括: 攝影時所處位置在地球上的「經緯度」、「海拔」高度、鏡頭的方向、鏡頭的傾斜角 度、及所攝目標物與鏡頭的距離等。

這兩年來, 開始有些數碼相機附加了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全球定位系統」) 的 裝置, 而智能手機, 則一開始就已附加了 GPS 的晶片。就以上述的數據資料, 就可以極精確計 算出影相時, 那部相機或手機, 及所影的目標物(如一座建築物、甚至一架車), 在地球上的準確 位置了。在EXIF檔案內的資料, 是要使用特別的軟件才可查看。但從 Microsoft Window 7 開始, 可以在相片上 Right-click, 打開 menu, Properties 中的Details , 就可以看到, 而且還 可以更改的。所以那些資料其實只可作參考之用而已。但在未被更改之前的「原汁原味」資 料, 可能會是十分寶貴的, 亦可能十分危險。

另篇再續。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預防DVT措施的謬誤

就在上星期, 澳洲的一位血液學教授Alex Gallus, 就航空公司對旅客所提示預防DVT的措施, 逐 點提出專家的意見。

首先, 他從最搞笑的「不要在機上座位蹺腳」這點說起。他表示, 從解剖學來看, 這根本上就不 合理, 腿部的靜脈是在腿部的背後,蹺腳」時只會是一條腿的外則緊貼另一條腿的外則而已, 根本上就沒有阻礙任何部份的血液運行, 而且至今仍沒有文獻論述「蹺腳」與DVT扯上關係。 他對「蹺腳」的意見是: 只要是個人感覺舒適, 可以得閒「換吓腳」。

有關「定時起身活動」, Alex解釋是因為在走動時, 小腿肌肉的運動會壓迫靜脈, 幫助將血液 「泵」回心臟; 如久坐不動, 血液會滯留在腿部的靜脈中, 可能會有較大的機會出現DVT。至於 「定時起身活動」是否可以預防DVT, 他表示個人對此則是不清楚, 但走動是可以幫助血液流 動, 應是有益無害。

另外, Alex 認為「適當補充水分」, 是另一個謬誤。這項建議應該只是基於常識而非實際證據, 要是搭客真的是因為缺水而導致血液黏滯、出現DVT, 都只會是因極度缺水而巳。「適當補充 水分」, 只會有益處, 起碼可以使搭客「定時定候」起身去厠所, 令他們保持有活動, 何樂而不 為? 不過, 在今年年初,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ACCP (美國胸肺專科學會)表 示, 沒有確實的証據, 証明缺水與增加出現DVT的風險有關。至於「避免飲酒」, ACCP亦曾表 示過類似的意見。Alex認為, 在機上還是少飲酒為較好, 起碼不會出現醉酒的問題。

在穿著「分段壓力襪」方面, 有些人仕的經驗認為, 是可以幫助他們減少出現腳腫, 但可否減低 DVT出現的風險, 則成疑問。況且, 「分段壓力襪」必須是非常「合身」才可起作用, 但也不能 預防所有種類的血凝塊出現, 而且也會有副作用, 例如表皮靜脈炎、水泡、及皮膚過敏等。至 於「穿著舒適鬆身的服裝」, 起碼會令自己感到更舒服, 是否對預防DVT有幫助, 應該是不會完 全沒有用吧!

還有是「服用如Aspirin, Alex認為可能是有用、亦可能是沒有, 就算是有用, 效用亦是很少, 而且Aspirin對腸胃會有副作用。

最後一點是座位位置的因素。經驗發現, 出現DVT的搭客, 有較多的是坐在「窗口位」的。是 否是「地心吸力」、「磁場」、或「幅射」影響呢? 請無需想得太深奧! 道理其實很簡單。坐 在「窗口位」的人仕, 不想經常「趷出趷入」, 騷擾「路邊位」的搭客, 在長途飛行中, 就變相 比其他搭客有較少的活動空間和機會, 風險就自然高一點了。

最後仍然要問一句:「究竟應該點做呢」? 根據統計, 在長途航班中出現DVT的風險是非常低, 平均是40,000分之一, 而導至死亡的, 更是2,000,000分之一! Alex表示, 最終都是靠自己的常 識: 得閒做吓腳部運動, 舒展一吓筋骨, 不要飲醉大睡, 更不要因擔心「時差」, 而服食安眠藥, 在機上「狂瞓」呢。

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預防DVT

前篇提到, 為了減低搭客在飛行旅途中出現DVT的風險, 世界各航空公司均以多種方式, 對搭客 提供多項建議, 如在機艙雜誌上、在航機起飛前的視頻裡、甚至在航空公司的網頁, 也有類似 的資訊。

綜合來說, 該等資訊都是針對DVT的成因而制定:

1.    適當補充水分:每小時最好喝一杯飲料, 最好是清水, 要避免飲酒。

2.    應定時起身活動,或做一些簡易的腳部運動, 來運動一下小腿的肌肉; 在座位上,盡量每 小時做35分鐘的腳部運動,包括腳後跟、腳趾尖上下的運動、及收縮腳趾等。

3.    穿著舒適鬆身的服裝:穿著太緊的衣服會阻礙血流循環, 增加出現DVT的風險。

4.    穿著「分段壓力襪」:它的原理是類似彈性襪,但在小腿及足部的壓力比較高,可以幫助腿部的血液回流心臟。

5.    服用如Aspirin等的抗凝血劑: 目前對於Aspirin在這方面的效用尚無定論, 但醫生普遍使用 低劑量的Aspirin作為「薄血藥」, 只要個人沒有服用Aspirin的禁忌, 上機前食一粒低劑量 的 Aspirin (75-150mg) 亦無妨

有關「分段壓力襪」的作用, 2001, 有研究人員比較了兩組同一長途航班的乘客,其中一 組穿類似緊身襪, 而另一組則不穿; 之後對所有兩組乘客進行掃描和血液測試, 以檢查腿部的深 靜脈的血栓情況。結果顯示, 10%沒有穿緊身襪的乘客, 出現了類似DVT。而穿了緊身襪的 一組, 則沒有出現DVT。研究人員由此認為,穿彈性緊身襪, 可以減少長途航班旅客出現DVT 的情況。

美國的一家航空公司, 最新的提示是「不要在機上座位蹺腳」, 因為有發現認為,  「蹺腳」會增 加出現DVT的風險。其實, 坐在狹窄的經濟艙座位上「蹺腳」, 除非是位身裁超嬌小的女士, 否則實屬「超高難度動作」。但有趣的是, 在九月底時, 美國的一班內陸航班上, 就是由於一位空姐, 在航機起飛時所有人都必須坐下時, 在她的座位上「蹺腳」, 而誤觸及另一位人仕, 導致誤 會及衝突, 航機被迫馬上折返原本機場, 交由警察叔叔處理。

話又要說回來, 就在前幾天, 澳洲的一位血液學教授, 就上述各項的提示措施, 逐項提供他的專家意見。

另篇再續。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長途飛機與DVT


還有一個月, 就是聖誕、新年的假期, 亦是每年的旅遊黃金檔期之一。除了短線旅遊之外, 一旦 往外走, 少不免要搭飛機。短程的飛行還可以, 長途的其實真不能說是一種「享受」, 坐在狹窄 細小的經濟艙座位上, 本已不是太好受, 不能好好的睡一覺, 就是想安坐座位上, 觀看機上所提 供的電視節目, 亦擔心一下子坐得太久, 會出現「經濟艙綜合症」。

「經濟艙綜合症」這個古怪的名詞, 譯自英文“Economy Class Syndrome”, 簡寫ECS。最早是 在1977年時出現, 到了八十及九十年代, 就更多被提到。原因很簡單, 在七十年代之前, 相信不 會有太多人搭飛機, 所以出現的例子就當然不會多。不過, 據說在1972年初, 作為第一位踏足中國的美國總統 Richard Nixon, 在他在任期間, 曾經因長時間在飛機上, 而出現過類似的症狀。 豪華專機尚且如此, 如今的 No Frill 廉價航線, 應該不能不提高一下警覺。

「經濟艙綜合症」的成因, 是因為在長途旅行中, 搭客長時間坐著不動,因地心吸力的關係, 血 液較容易集中在腿部, 沒有小腿肌肉在運動時的幫助壓縮, 血液較難回流到心臟, 腿部深處的靜 脈就容易形成血塊, 而引起所謂 Deep Venous Thrombosis, 簡寫DVT (「深層靜脈血栓症」)。 這種在靜脈中的血塊, 會在搭客突然起立或走路時, 因血流量突然增加, 會順著血流回到心臟。 因為心臟內是比較廣泛的空間,血塊不會在心臟內造成栓塞, 但當血塊隨血液流到肺部時, 就堵住肺的血管而引起「肺栓塞」。

最初,DVT因為經常都是發生在飛機經濟艙的搭客身上,而被稱為「經濟艙綜合症」。但事實上, 不管是甚麼座位, 就是飛機以外的其他交通工具(如長途巴士、火車等), 或甚至在觀看表演 時, 因長時間坐著沒有活動等, 都有同樣的風險。據有關的統計指出, 這是造成飛行中或飛行後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約佔18%。因常是在長途飛行的48小時內發生, 甚至可能在下機後數小時或數天後才開始出現,因此往往不會被認為是與搭飛機有關的。最近有建議認為, 較適當的名稱應是 Traveler's Thrombosis, 「旅行者血栓症」。

DVT的成因, 除了是長時間坐著不動之外, 在飛機艙內是個非常乾燥的環境, 濕度大都是在20% 以下, 人體在乾燥的機艙中, 會流失大量水份。一旦身體的水分減少, 血液的黏性就增加,比較 容易形成血栓。

在種種因素之下, 有些搭客會有較高出現DVT的風險, 如患有先天凝血病的人、過去有過血栓 塞的人、下肢血管內壁曾經受傷的人、孕婦、最近有接受足部手術或有足部骨折的人、糖尿病人、高血脂、肥胖、動脈硬化的人等。

為了減低搭客在飛行旅途中出現DVT的風險, 世界各航空公司均以多種方式, 對搭客提供多項 建議。

另篇再續。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聞癌「色」變

近日得聞香港有位「公眾人物」在頭上曾經長過「黑色素瘤」, 差不多同一時間, 我的一位同 事, 又再入院做皮膚癌的手術。

我的那位朋友從年輕時候開始, 就愛好戶外活動, 經常暴曬在陽光下, 又不喜歡戴帽。那時的 「太陽油」非常昂貴, 更不用說甚麼SPF15+SPF30了。約十年前開始, 他本已曬得像「燒肉 皮」一樣的皮膚, 開始出現一小塊、一小塊如指甲般大小的黑班, 多是在膊頭及背部那些他自 己「冇眼睇」的地方, 因為不痛亦不癢, 所以根本不知。直到有一次看病, 醫生在「聽背脊」時 才發現。最初時用的是「電灼療法」, 把黑班的表面「燒」死, 過幾天後讓其自行脫落。近幾 年來, 開始在手臂上也出現了, 而且「根」較深, 醫生要「拔刀相助」。最近, 出現的地方是他 的臉上, 範圍約5cm x 2cm, 呈鵝蛋形, 而且「根」頗深, 絕不「膚淺」, 需要「挖」入肉才能徹 底清除, 之後要由整形醫生以植皮手術「修補」那傷口。在手術之前, 整形醫生打趣地問他的 太太, 想他在整形手術後變成 George Clooney 或是 Brad Pitt。他在手術後的第四天, 把當天 的照片以電郵傳到辦公室給我們, 各人均大笑, 因為他變成了 Al Pacino (1983, 他有一部電 影 Scarface 「疤面煞星」) 。如今已過了四個星期, 看來傷口復原得相當好。

皮膚科專家長期以來, 已發現紅髮的白種人, 有較高的機會出現「黑色素瘤」及皮膚癌, 我的同 事剛好就是屬於這個群組。在過去的三年來, 美國有一組研究人員希望找出紅髮的白種人與 「黑色素瘤」的關係。他們以老鼠作實驗, 來模擬紅髮的白種人。首先是在老鼠身上植入有關 的基因, 老鼠就因而長出了如紅髮的毛。研究人員發現, 即使沒有讓該批老鼠曬太陽、或暴露 在其他的紫外線環境之下, 牠們的皮膚仍然出現「黑色素瘤」, 有些更進一步發展成皮膚癌。 研究人員因而懷疑, 紅髮的白種人本身皮膚的色素, 可能就是導致「黑色素瘤」的原因, 而不一 定是由於曬太陽所引起的。

這個實驗對澳洲人特別有意義, 因為澳洲是世界上皮膚癌發病率最高的地方。但澳洲一些皮膚 科專家對該實驗的結果有保留, 因為在澳洲, 即使是紅髮的白種人的皮膚癌病人, 出現的都是在 「見天日」的身邊部份, 其他的如臀部等, 則未有過出現病變的例子, 並認為在澳洲的皮膚癌病 例, 80%是與曬太陽有關的。

在澳洲, 因為空氣亁淨, 陽光顯得特別猛烈, 加上接近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大洞, 陽光中有更強的 紫外線, 可能因而導致更多皮膚癌的病例。在二十多年前, 澳洲政府為了促護小孩子免受猛烈 陽光的傷害, 規定學生在戶外活動時, 一定要戴帽。對一般國民, 則勸戒在戶外活動時, 要做到 「3S : “Slap, Slip, Slop”, 戴帽、穿長袖衫、搽太陽油

雖然, 過份暴露在猛烈的陽光下, 會增加出現「黑色素瘤」及皮膚癌的風險, 不過, 適當的曬太 陽, 以吸收維他命D和鈣質, 保持骨骼強壯, 減低骨質疏鬆的風險。

「針冇兩頭利」, 萬事講求適當的平衡。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法國的「紅色娘子軍」加「卡門」混合版”

又是網上朋友傳來的一個視頻, 題目就如上述的一樣「無厘頭」, 心想應該多是那種純為了 「搶眼球」、搞笑的所謂「私人制作」吧, 但再想深一層, 朋友不是那種 taste 的人, 所以亦無 妨一看。不過, 在未看之前, 心猜想可能是「紅色娘子軍」的音樂, 與「卡門」的音樂的變奏或 「串燒」。但是, 當打開一看, 完全是兩回事: 那是一個約七分鐘的視頻, 畫面是「紅色娘子 軍」的芭蕾舞場面, 但背後的配樂, 卻完全是來自「卡門」組曲; 雖然演員所穿著的軍裝亦與 「紅色娘子軍」中的類似, 但整個故事, 卻又是「卡門」的「高度濃縮」版。

看過之後, 腦海中確有點混亂: 算是中西合壁、或是中法合壁、又或是古今合壁、更或是嚴肅 與搞笑合壁呢? 不過, 起碼各演員看來都是受過長時間的芭蕾舞訓練的, 而配樂的運用, 都是經 過精心設計, 以配合故事的場面。各演員的表演都十分認真。決不是那種以「騎騎呢呢」的 「另類」去「吸引眼球」、或是那些「口齒不清」、「唔知噏乜」、又話在唱歌。

「紅色娘子軍」是六、七十年代「四人幫」時期的八部「紅色經典樣板戲」之一, 是講述三十 年代中國共產黨在海南島的「女子特務連」的故事, 不論在背景、人物、及故事內容, 均完全 與「卡門」的「九唔搭八」。都虧那編排者「想得出、做得到」。

「卡門」是一齣四幕歌劇, 由法國作曲家 George Bizet 根據一本同名小說改編。在18753 3日在法國巴黎大劇院首演, 不算得成功, 本來預計演出36, 但還未完成之前, Bizet 卻突然逝 世。

「卡門」是該歌劇中女主角 Carmen 的名字, 她是一個放盪不羈的吉卜賽女子。故事講述一個 軍人 Don Jose 愛上了她, 更為了她而當逃兵; Carmen 卻不愛他, 最後是 Don Carmen 刺 死而悲劇收場。

在當時法國的歌劇主流來說, 有主角死在舞台上是被為是有違傳統的, 那些「劇評人」均不喜 歡, 這可能就是初演時口碑不佳的原因。但一般觀眾卻對此不以為意, 所以在完成首演後, 該劇 就離開法國, 在歐洲其他地方演出, 均大受歡迎, 直至8年之後的1883, 才有機會重回法國演 出。後來的「劇評人」, 肯定 Bizet 的這齣歌劇, 是法國「傳統」歌劇, 與十九世紀現代主義的 意大利歌劇之間的「過渡橋樑」。

跟紅頂白, 古今中外皆如是。

西洋歌劇, 很難是「我杯茶」, 原因是真的「唔知佢唱乜」。但劇中配樂則另作別論。「卡 門」裡面的音樂, Bizet 的得意傑作。可惜是他過身得太早, 未能親眼見到「卡門」是如此受 歡迎, 他所見得聽到的, 只是在首演時的「劣評」而已。

「卡門」全齣歌劇中, 共有27首配樂, 但最著名及經常作獨立演 奏的, Prelude(前奏曲) Toreador Song(鬥牛勇士之歌) 。後人更將其組合成兩套「卡門」 組曲, 每組六首, 共十二 首。在八十年代之前, 還未有 CD, 所有黑膠唱片版本的「卡門」組曲, 都在與 Bizet 的另一齣 歌劇配樂作品L’Arlesienne (阿萊城姑娘) 一起出版的。我曾經收藏過一張由 Gramopone出版 的1978版本的, 就是如此。

二十世紀時, 有多個版本的「卡門」演譯, 包括舞台劇及電影等。1960, 已故名導演王天林也 曾拍過一部以「卡門」為背景的「本地現代版」電影, 片名為「野玫瑰之戀」, 片中的女主角, 就是當年芳齡二十八的葛蘭, 在電影中, 她唱出「卡門」中 Habanera 的國語版。以故的羅文 亦曾唱過, 而他的版本, 更曾被評為「唱得比女人更女人」呢!


法國的紅色娘子軍加卡門混合
http://www.6park.com/enter1/messages/12683.html
 
葛蘭 - 王天林 電影《野玫瑰之戀
羅文-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電影「龍鳳鬥智」中的 The Windmills in Your Mind

網上傳來一個視頻, 是我喜歡的女歌手 Barbra Streisand,  2011年出版的CD 中所收錄的一 首歌 “The Windmills in Your Mind ”

此曲是出自1968年的電影 “The Thomas Crown Affair”  (香港譯作「龍鳳鬥智」), Steve McQueen Faye Dunaway主演。1987, 香港的「阿Lam」與楊紫瓊曾用類似橋段, 拍了一 部名為「通天大盜」的香港電影。1999, 第五代 007「占士邦」Pierce Brosnan 重拍了 “The Thomas Crown Affair”, 橋段一樣, 但內容卻完全不同。

影片中的插曲 “The Windmills in Your Mind ”, 是「聯合國」產品:  是由法國電影配樂家 Michael Legrand 作曲、美國填詞人 Alex Bergman 填詞, 電影版本的原唱者是英國歌手 Noel HarrisonMichael 憑此曲得到1969年的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 亦是他的第一個奧斯卡獎。 Noel Harrison 是英個著名演員 Rex Harrison (在電影 “My Fair Lady”「窈窕淑女」中飾演那位 語文教授)的兒子。Noel 1968年將此曲打上英國流行榜的第八位。在1969年的奧斯卡頒獎 禮上, 因當時Noel 正在英國趕拍電影 “Take A Girl Like You”, 未能到場親自唱出此曲, 而由失 明歌手Jose Feliciano上台唱出。

此曲有十分多的演譯版本, 除了Noel Harrison, Jose Feliciano 之外, 1999年的重拍電影中, 一 樣用此為插曲, 由樂隊 The Sting 唱出。Noel Harrison 的版本是配合電影的場面, 速度是比 較快, 伴奏配器方面, 主要是以樂器彈撥的分解和弦, 來襯托出男女主角那種複雜的心情。而 The Sting 的版本, 在速度方面跟 Noel 的差不多, 但配器處理上則比較是 Jazz 味。至於 Barbra Streisand 的最新版本, 速度上差不多是 Noel 的一半, 而且在歌曲的前一半, Barbra 基本上是清唱, 就是在歌曲的後一半, 都只是樂隊隱隱約約的以大和弦在背後襯托著, 這更顯出 Barbra 的演唱功力。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版本, 就是 Mantovani 樂隊的純音樂版本了。在七十 年代時, 經常可以在已故陳浩才先生所主持的節目「醉人的音樂」中聽得到。

各位朋友如果有聽古典音樂的, 會覺得 “The Windmills in Your Mind ” 聽來好像「熟口熟面」, 冇錯, 此曲開始的兩句, 是「借用」自 Mozart Sinfonia Concertante for Violin, Viola and Orchestra, 作品編號 K. 364 中的第二樂章的開首兩個樂句。Barbra Streisand 的演唱版本, 速 度跟這樂章的演奏差不多, 我自己覺得, 聽來更有韻味呢!
 
"The Windmills of Your Mind" by Barbra Streisand

http://youtu.be/cxPp-wRxNoc

Windmills Of Your Mind (Original Video).... Noel Harrison (1968)
 
http://youtu.be/7yM1eWvPUuQ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香港銀行提款機的「前世今生」(六)

前篇提到, 19837, 發生了香港在政治及經濟上的「大件事」, 為「銀通」帶來發展的機 遇。

198371213, 第二階段的香港回歸的中英談判, 會後的新聞公報形容結果是「有益 有建設性」。不過,雙方在初期的會議中,對主權及治權方面有很大分岐。198392223日的第四輪會談後, 結果未能是「有益有建設性」。消息傳到香港, 導致港幣暴瀉, 924, 最 低曾一度跌至一美元兌港幣「九個六」, 人人都擔心自己份「身家」會大「縮水」, 「揸」實 物實際過「揸」現金, 全港突然掀起一陣搶購日用品潮, 雜貨鋪、超市、及各大百 貨公司裡均 人山人海, 市民見「嘢」就「搨」。據之後傳說有位「阿婆」, 因手腳唔夠其他人快, 最終只能 「搶」到48支生抽而已!

在搶購日用品潮的同時, 全港的十三間中資銀行出現擠提潮, 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出資拯救十三 間中資銀行, 並藉該機會, 成立了港澳中銀集團, 所有香港及澳門的中資銀行, 均成為集團的成 員; 由於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是 JETCO 的創立成員, 其他中資銀行就順理成章的成為 JETCO 的 成員, JETCO 迅速成為匯豐與恒生聯網之外的另一個大型「自動櫃員機」聯網。「跟紅頂 白」, 無可厚非, 特別是在商言商。隨著JETCO逐漸擴大, 渣打銀行亦以其「渣打咭」網絡加 入。各成員銀行的的客戶, 只要持有「銀通咭」, 就可以在全港使用任何一部JETCO「自動櫃 員機」, 方便程度大增。之後, 其他本地華資銀行、甚至外資銀行, 亦陸續相繼加入。到現時, 除了匯豐及恒生兩間銀行之外, 全香港及澳門的所有其他「自動櫃員機」, 都是JETCO 的網絡 成員。現時全港有JETCO「自動櫃員機」1,700多部, 與匯豐及恒生的數目相約。

到了八十年代中以後, 使用信用咭已不再是「大豪客」的特權, 特別是VISA, 很多銀行都有發 行VISA, 更把它與客戶的銀行戶口連結起來, 變成除了可作簽賬之外, 還可以好像提款咭一樣 操作「自動櫃員機」, 成為「一咭多能」。漸漸, 各銀行原本自我品牌的提款咭, 都被信用咭所 代替了。最先的, 當然是渣打銀行加入JETCO時而失去「渣打咭」。現時, 就是連匯豐銀行, 也 不再用 ETC 「易通財」的名稱了, 而稱其「自動櫃員機」為「理財易」(EasiBanking)

我現時仍保存有以我個人名下的匯豐日夜提款咭、渣打日夜提款咭、渣打咭、恒生咭、ETC、及銀通咭等各咭, 不知是否已成「絕響」。

(完)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香港銀行提款機的「前世今生」(五)

前篇提到, 1982, 當匯豐銀行與恒生銀行組成了全港最大的「自動櫃員機」網絡時, 香港的「自動櫃員機」的形勢, 又蘊壤另一大變, 就是「銀通」的成立。

1980, 全港三大銀行相繼安裝了「自動櫃員機」之後, 很多有實力的外資銀行, 如美國萬國 寶通、美國大通、柏克萊等, 都跟著安裝自己的「自動櫃員機」。「自動櫃員機」確實可省卻 市民不少排隊提款、轉賬到支票戶口的時間, 亦可查詢戶口結餘, 而無須一定要「打簿」才可確認 「過數」, 因而就漸變成銀行「搶」存戶不可或缺的條件。

19825月中, 「地鐵」荃灣線全線通車, 由荃灣不用轉車可以直到中環, 乘客方便了不少。因 為增加了地鐵站的數目, 亦間接為匯豐銀及恒生兩銀行的網絡增加實力。同時, 為了「搶」客, 匯豐銀行打破以往的慣例, 開設分行不再一定要起碼三、五千呎以上的鋪位, 而在港九各地大 量開設「迷你分行」, 尤其是在旺區旺地, 不管面積大小, 一定安裝有一部「自動櫃員機」。在 最「鼎盛」的時期, 匯豐銀行在全港有接近三百間分行, 就是在九龍的上海街, 由荔枝角道到窩 打老道的一段, 大大話話曾一度同時存在過十間以上的「迷你分行」, 令到其屬下的「自動櫃 員機」, 「梗有一部係左近」。

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 實力較弱的本地華資銀行, 很難各自顧各的單打獨鬥。就在1982, 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現在是中銀香港) 、東亞銀行、浙江第一銀行(已併入現時的永亨銀行) 、上海商業銀行、及永隆銀行等五間銀行, 成立了「銀通」, 全名是「銀聯通寶有限公司」, 英文是 “Joint Electronic Teller Service Limited”, 簡寫為 “JETCO” , 「望文生義」, 是「團結起來」的 「自動櫃員機」服務系統, 是匯豐與恒生之外的第二個「自動櫃員機」網絡。

「銀通」成員銀行所發給客戶的提款咭, 就叫做「銀通咭」, 英文是“JETCO Card” , 是塑膠咭, 全張底面皆是以白色為主, 正面的上半部是棗紅色、下半部是青金色, 中間留有約6毫米(mm) 的白色, 最右邊是JETCO第一代的標誌。上、下兩半部的有顏色的地方, 均從左上角以60度 向右下方「切」去左下角, 形成兩個倒梯形。上面棗紅色的倒梯形裡, 是各家發咭銀行各自的 標誌及名稱, 下面青金色的倒梯形裡, 以同色的凸字印有持咭 人的戶口號碼、英文名字、及有 效日期, 在咭的右下角, 是咭的「序號」。咭的背面以棗紅色中、英文字, 印有如使用條款、 「如拾得者, 請送回該銀行任何一間分行」等字句。

19837, 發生了香港在政治及經濟上的「大件事」, 竟為「銀通」帶來「危」後之機。

我保存有第一代的「銀通咭」。

另篇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