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少機會需要為釘書機買釘書釘, 當被店員問及需要那種大小的時,
完全答不上, 唯有即時現場找一個類似的作樣本。可幸一般家庭中用的釘書機,
品種不算多, 規格不算複雜, 用此「下策」已可解決問題。
日常生活中會碰到類似涉及規格制度的情況很多, 最普遍的應該是在購買衣服鞋履時。記得以前要買男裝恤衫,
並沒有「試身」這回事, 而是由售貨員為僱客量度領口及袖長的尺寸來決定, 買褲的情況也差不多, 則是量度腰圍和褲長。但人的體形可以差別很大, 如此高度簡化的尺寸組合, 只是好過 Free Size而已。
如今在大多數的情況下, 買衣服都沒有售貨員提供度身服務,
而是如超市般自由選擇, 經「試身」後滿意才拿去付錢。衣服都是大批生產的,
製造商經過研究和分折一般人的體形組合, 將之分成大、中、小碼,
亦在之外有加小、加大、加加大、….等等, 方便僱客更容易選擇到最適合自已的。但是又出現另一些問題, 不同品牌、不同生產來源地之間的所謂大、中、小,
是不統一的。以男裝T恤為例, 兩件同是標示為中碼的, 衫長和衫闊可以相差2寸, 即足足一個碼了。還是褲的標示比較清楚, 仍然是以腰圍和褲長為準, 之外又加上了Standard Fit,
Comfort Fit , ….等等, 以更適合不同體形的人。
除非需要特別講究, 男裝T恤大一、兩寸問題不大, 但買鞋卻絕對不能「求其」, 差一點點都不能「將就」一下就算, 不適合、不舒服的鞋, 免費的也不會要吧? 但偏偏鞋的尺碼最多樣化 , 同樣是數字號碼制, 卻有UK, US, EU, cm幾種, 即英、美、歐洲各自有一套, 英美之間的同一號碼,
在實際大小上只相差少許, 很易造成混淆, 所以cm制比較實用, 就是腳板的長度多少厘米(cm),
減少了在號碼上的混亂。在現實中, 除了長度, 不同人的腳板還有不同闊窄、厚薄的差別, 現時一些比較講究的品牌, 會再加上A, B, C, D…. 的「微調」組合, 以適合不同腳形的人。
同樣是穿在腳上, 襪子的尺碼問題就簡單得多了,
屬於「高度概括」, 比大、中、小碼更簡化, 只分為2-5, 6-11, 和12或以上,
這都是多得現時製造襪子的物料, 都是非常富彈性的, 可以包容頗大範圍不同大小的腳。記得多年前的都是棉質的「線襪」, 沒有彈性,
所以在尺碼上也要求頗嚴, 問題在於襪子是沒有「試身」的。成年人一般都很清楚自已需要甚麼尺碼的襪子,
但還在不斷長大中的小朋友, 當年有一個方法來代替「試身」, 就是如果襪子的腳掌部份能剛好包圍拳頭, 就是適合的尺碼了。不知道是誰發明的方法,
但當年卻似乎行之有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