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幾星期前, 提到過 Helmut Lotti 的一隻流行曲DVD, Pop Classics in Symphony, 所收錄的全是 流行曲的的經典名曲, 其中有兩首, 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就是 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A Whiter Shade of Pale

這兩首流行曲都有一些共同特點: 都是在六十年代的流行曲, 兩首都是比較長, 超過4分鐘, 在流 行曲中是很少有的, 更特別的是: 兩首曲都有比較長的純音樂片段, A Whiter Shade of Pale, 差不多有一半是純音樂。

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是六十年代英國流行樂隊 The Animals 1964年的錄音。原曲 據說是一首傳統英國民歌, 隨著大批英裔移民移居北美, 而流傳到該處, 歌詞亦被「同化」為北 美的地方, 在上世紀時流行於美國, 有不少著名的民歌手都有錄製過唱片, 例如 Joan Baez 1960, Bob Dylan 1961, Nina Simone 1962年等, 之後輾轉「回流」到英國, 流行 於民間。

1964年五月, 正當 The Animals 在巡迴演唱途中, 他們在 Newcastle 的一間酒吧中, 聽到有 現場樂隊唱出該曲, 他們的音樂總監覺得該曲很特別, 希望可以成為他們演唱會的曲目之一。 在之後的演唱會上, 他們以樂隊的「搖滾」風格去演譯該曲, 大受歡迎, 音樂總監於是決定為該 曲錄音, 就在途經倫敦時, 臨時停下來, 在一間小型錄音室錄音, 結果是「一Take搞掂」, 高手即 是高手也! 現時 The Animals 的該曲的版本, 就是當時的那個錄音了。亦是因為以「搖滾」的 風格來演譯一首傳統民歌, The Animals 因而被譽為「搖滾民歌」的「鼻祖」。

這曲在1964年六月在英國發行, 一個月之內就打上英國流行榜的第一位。兩個月之後在美國發 行, 亦是在一個月之內就打上美國流行榜的榜首位置, 是在 Beetles 之後, 唯一能在英、美兩地 同時處於榜首位置的流行曲, 成為 The Animals 的招牌歌曲。之後最流行、最受歡迎的版本, 亦是 The Animals 的版本。據說 Bob Dylan 雖然比他們早四年前已發行過同一首歌, 但當有一 天, 他正在駕車在路上時, 聽到電台播出 The Animals 的版本時, 馬上停下來, 跳出車外, 因為他 實在太喜歡該版本, 而以後他再也不唱該曲了。

在最初認識此曲時, 個人的英文程度非常「有限公司」, 但因為歌詞內容很簡單, 所以亦不難理 解。其實在最初時, 各人對曲中所述的那間 House 的喻意, 亦有很多不同的意見, 但現時都已 是「塵埃落定」, 那是一所監獄。曲中的主人翁, 他的父親是個「爛賭醉酒鬼」, 他自己亦是個 「壞孩子」, 以至郎璫入獄, 但知覺醒。曲中有一句: “Oh mother tell your children, Not to do what I have done

全首歌詞如下:

There is a house in New Orleans
They call the Rising Sun
And it's been the ruin of many a poor boy
And God I know I'm one

My mother was a tailor
She sewed my new blue jeans
My father was a gamblin' man
Down in New Orleans

Now the only thing a gambler needs
Is a suitcase and trunk
And the only time he's satisfied
Is when he's on a drunk

Oh mother tell your children
Not to do what I have done
Spend your lives in sin and misery
In 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Well, I got one foot on the platform
The other foot on the train
I'm goin' back to New Orleans
To wear that ball and chain

Well, there is a house in New Orleans
They call the Rising Sun
And it's been the ruin of many a poor boy
And God I know I'm one

The Animals -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1964)
http://youtu.be/MgTSfJEf_jM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關節有聲, 唔使咁驚


一位還頗年青的同事, 最近發覺他好像「綠野仙踪」裡面的那個「生銹鐵甲人」一樣, 每當他 坐下、或從座位上站起來時, 週圍的人都會聽到從他身上發出「啪、啪」的聲響。他自己認為 自己還是年青, 應該不會是風濕吧。但從他的體形看來, 超重好可能是一個原因。同事們問他 那些聲音是從何而來, 他表示主要是來自膝頭及腳腕, 也擔心會否是早期風濕、或可能會是其 他更「大件事」。

其實, 身體的關節發出聲響是非常普通的現像, 在大部份情況下都是無害的。在關節中的骨頭 與軟骨之間, 有些液體起著潤滑及緩衝的作用, 其中可能會含有氣體。當關節迅速改變位置時, 該等液體會因受到突然增加的壓力, 內裡的氣體會因壓力而釋放出來, 形成氣泡, 迅速爆破而發 出聲音, 最常發生的是在膝頭、腳踭、頸、及手腕的關節處, 就如「啪」手指時會發出聲音一 樣。同樣的一個動作, 快速時會發出聲音, 慢時則不會。例如跑步時膝頭及腳踭會發聲, 但平常 行路時則沒有, 這是因為跑步時, 腿部關節所受的壓力, 會是行路時的六、七倍以上!

除了「啪、啪」聲之外, 有時會感覺到關節有類似磨擦的聲音, 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可能是 因為關節中的軟骨退化、或是發炎, 產生一個粗糙的表面, 或甚至是軟骨已完全損壞, 令至骨與 骨之間的直接磨擦, 這些就是「骨性關節炎」, 大多是發生在膝頭及頸部, 一旦開始, 會繼續惡 化下去, 唯一可以做的, 就是控制體重, 以減低關節所受的壓力, 藉以減輕症狀帶來的不適。不 過, 不要以為不動或減少活動會延遲軟骨退化的程度, 剛好相反, 應該盡可能保持活動, 因為軟 骨的血液供應系統是非常差的, 是依賴活動時所造成壓力的改變, 將血液「泵出泵入」, 以維持 營養供應。如果減少活動, 即減少軟骨的營養供應, 只會令情況更差。不過, 活動應該是輕可的 步行、伸展運動等, 避免大幅度的跑或跳等會產生大壓力的活動。

另一種關節的聲音, 是來自肌腱(俗稱「筋」) 之間的磨擦, 原因是肌腱勞損或發炎。不過, 通常 患者都會先覺得痛, 之後才會有聲音, 最常見的是發生在前臂及腳踭。就是因為肌腱發炎, 引至 水腫, 令肌腱在活動時不暢順, 互相磨擦而發聲。這種情況, 冰敷可能減輕症狀, 坊間也有多種 外用的消炎藥膏, 都會有不錯的效用, 嚴重者就當然要去看醫生了。患者在復原期間, 仍然最好 保持適當的運動, 但要緊記「錫」住來運動。

無論是甚麼原因也好, 關節發炎, 都代表已累積了不少人生經驗, 是「成熟」的像徵, 是時候放 慢下來了。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莫扎特的第40號G小調交響曲


上星期電台的古典音樂台, 在每個早上的晨早節目中, 都播出一個不同版本的Mozart(莫扎特)的 第40 G小調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一連五天, 共播出了五個版本, 包括Karajan(卡拉楊) 最早期 在1942年的錄音、Wilhelm Furtwangler1949年的版本、Charles Mackerras 80年代中期, 指揮 Scottish Chamber Orchestra 的演奏、還有的是Christopher Hogwood Claudio Abbado 兩人分別都在1986年出版的錄音。

這幾位都是著名的指揮家, 電台播出他們的不同的版本, 是要比較各指揮家在處理該樂章上有 何分別。最明顯的是在速度上: 最快的是Wilhelm Furtwangler 的版本, 528秒完成該樂章, 最 慢的是Claudio Abbado的演譯, 840!

Karajan的版本是在1942年的錄音, 當時他只是三十來歲, 在指揮的道路上還是「新丁」一名, 但感覺他在處理該樂章上是相當直接、平實, 雖然以當時的錄音技術及質素, 在現時的廣播器 材及音響設備下, 音質顯得不太好; 但反觀他的一個六十年代的版本, 就有太「刻意」的感覺。

個人最不喜歡Furtwnagler的版本, 一個本來是輕鬆、跳躍的旋律, 被處理成好像快速步操的軍 樂, 像是「趕住收工」的。

莫扎特的這個樂章, 除了演奏及錄製唱片最多之外, 亦被用在很多廣告配音、電視及電影的背 景音樂, 主旋律非常清晰, 輕鬆、活潑、跳躍, 令人一聽就馬上能辨認出來。在世界上眾多的古 典音樂迷中, 澳洲樂迷對此交響曲「情有獨鍾」, 因為莫扎特是在1788年寫成此曲, 而那年剛好 是澳洲的立國之年呢。  在莫扎特寫這套交響曲時, 還未有單簧管這件樂器, 但據說後來有了單簧管之後, 莫扎特改編了 另一個包括單簧管的版本。電台播出的幾個版本, 都是有單簧管的。莫扎特在編排這套交響曲 上, 有個特點, 在銅管中沒有使用 Trumpet(小號), 在敲擊中沒有用鼓, 以他所處的「古典時代」 中的標準交響樂隊的編排來說, 是十分少有的。

莫扎特的這套交響曲, Beethoven (貝多芬) 的第五交響曲 - 命運, 同是演出得最多、和灌錄 唱片最多的交響曲。莫扎特比貝多芬早出生14, 在莫扎特寫這套交響曲時, 貝多芬才只是八 歲。據說貝多芬曾表示, 他把莫扎特的這套交響曲其中的29小節, 抄錄在他隨身攜帶的記事簿 上, 並影響到他後來的第五交響曲的創作。

電台每天在播出一個「正統」版本之後, 都會播出一個現代改編版本, 計有鋼琴獨奏、弦樂四 重奏、弦樂四重奏加鋼琴、大提琴及鋼琴、及爵士樂版本。五者之中, 以爵士樂版本最特別, 聽來非常舒服, 令人有懶洋洋的感覺, 最適合的, 是在工餘之後、一杯在手, 作為背景音 樂去收 聽。那天電台播出時, 是在星期五早上開車上班的途中, 聽完之後, 真有不想繼續去上班的感覺 呢!
 
Karajan1942年的錄音版本: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為何「一鑊泡」- 續篇


前篇提到, 要氣泡在形成之後能「留得住」, 可以有幾種方法, 而在日常見到不同的「起泡」情 況, 泡沫的形成原因都各有不同。

洗潔精、洗衣粉等內裡含有「表面活化劑」, 會降低水的「表面張力」, 令到水份子之間的拉 力或凝聚力減弱, 而更容易與油脂性的物質結合。就是因為水的「表面張力」弱了, 形成了的 氣泡表面的水份子, 沒有那麼容易被拉回到水的大集體中, 氣泡就可以「留得住」, 累積而形成 泡沫。

在煲肉湯、骨湯時, 湯的表面都常有一堆泡沫, 積在煲的邊上。有人說是肉及骨中的血水等的 骯髒的東西, 所以在用來煲湯前先應「出水」; 又有人說那些是蛋白質與脂肪的混合物, 含有大 量嘌呤, 會令某些人仕引起痛風發作, 不利健康; 更有人說是湯料的精華, 不要浪費。其實那些 是肉或骨中所含的蛋白質與脂肪, 不能溶解在水中, 只是「混」在水中, 令到水更加「杰」, 增 加了水的「黏滯性」, 而造成起泡。情況就如煲粥、煲飯一樣, 米的脂肪與澱粉也會令到水更 加「杰」而起泡。

至於辦公室附近的噴水池, 完全是在戶外的, 空氣中可能會有各種細菌、病毒、及其他化學物 質, 隨風飄送而落入池水中, 又或被噴出的水帶入池水中, 其中有些化學物質, 可能會有如洗潔 精的性質, 降低池水的表面張力, 而令池水起泡。有些情況下, 隨風飄送而來的, 可能有水藻類 的東西, 落入池水中, 在太陽照耀下, 迅速繁殖, 令池水起泡。

不論是甚麼原因令池水起泡, 那些泡沫都是細菌繁殖的好地方: 溫暖、潮濕、有足夠的養料供 應。所以那些泡沫之中, 會藏有大量細菌, 當偶然有些氣泡被落下的水點擊中而爆破, 裡面所包 藏的細菌、病毒、病原體、及有毒物質, 就會如噴霧劑一樣, 散發在空間, 再隨風飄送。所以每 當見到那噴水池有比較「濃」的泡沫時, 除了個人會暫為迴避外, 還會向其他同事們提議另覓 「地盤」。如有風勢比較清勁的日子, 在噴水池的「上風位」, 都會比較安全。

同樣情況, 發現在沙灘上、或溪澗靜水中的泡沫, 還是迴避一下, 都會比較好。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為何「一鑊泡」?


辦公室附近有一個小型噴水池, 水噴得並不算高, 在再落入池中之前, 有一部份會形成小水點, 隨風散佈在空氣中, 令得週圍的空間也比較清涼, 是附近的上班一族在中午時份休息的好去處, 有不少人會在週圍食午餐、做些簡單伸展運動、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等。

池中的水, 看來都算清潔, 偶然亦會見到有工人為水池做清潔, 及將全部水更換, 但差不多時間, 就會見到池水「起泡」。一個星期左右沒有見到那噴水池, 卻很少有如前兩天「起泡」得那般 「厲害」: 一層泡沫, 足有半米寬、五厘米厚, 環繞在水池的邊沿。

為何池中的水會「起泡」? 那些泡沫又是甚麼?

要明白這點, 先要講一些基本的物理的概念。

首先, 「氣泡」是氣體(在大部份我們所見到的情況下, 都是空氣)被一層很薄、很薄的液體(大 部份我們所見到的, 都是水)所完全包圍、分隔; 而「泡沫」則是大量「氣泡」的積聚。

我們試用一隻碗裝一碗清水, 用筷子在水中快速左右撥動, 都可以見到水「起泡」, 但那些氣泡 卻會在形成後迅速消失, 而不會如噴水池中的泡沫般留在那裡, 而且越積越多。

說穿了, 這是由於水的「表面張力」所造成。

水是大量水份子的積聚。每個水份子是由一個氧原子及兩個氫原子的組合, 氧原子在中間, 兩 個氫原子在它的兩端, 形成一個「曲尺」形的組合。氧原子帶負電荷, 而氫原子則帶正電荷, 所 以水份子之間就由這種不同的電荷而吸聚在一起。

大家可以想像在水的最表面的一個水份子, 在的它的前、後、左、右、及各個相反的方向, 都 有水份子的電荷在拉引著它, 形成了力的平衡。同一情況, 在它的下面, 亦有水份子的電荷在拉 引著它, 但在上面, 即水面的空氣中, 卻沒有平衡的力量, 因而形成一個向水裡面的拉力, 是為水 的「表面張力」。所以當水慢慢從水龍喉流出時, 水的「表面張力」, 會盡量將各水份子向內 拉, 因而形成一粒完美的水珠; 亦就是這「表面張力」, 將在「氣泡」表面的水份子, 拉回到水 的大集體中, 令到在碗中的清水中所形成的氣泡, 迅速爆破而消失。

要氣泡在形成之後能「留得住」, 可以想辦法減低水的「表面張力」、或令到水更加「杰」、 又或在水中加入其他物質等。

在日常最常見到「起泡」的情況, 如在水中加入洗潔精、洗衣粉、 煲飯煲粥、煲湯等。有時可 能在海灘上, 發現一大片泡沫, 或在溪邊水流比較慢的地方, 也會有一堆泡沫。各種泡沫形成的 原因都各有不同。

另篇再續。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要改善記憶, 就揸硬拳頭


前幾星期看過朋友的一篇文章《不動也可運動》, 講及光是用力繃緊肌肉, 就已經可以有鍛煉 的效果。最近美國有一批研究人員, 研究「揸拳頭」與記憶的關係, 他們發現, 右手揸拳頭有助 鞏固記憶, 而左手揸拳頭則幫助「記翻起」資料。

研究的理論基礎, 是基於人的神經是「打交乂」的, 左邊大腦聯系右邊身體、右邊大腦聯系左 邊身體, 左手揸拳頭, 應該會刺激右邊大腦, 相反地, 右手揸拳頭, 亦應該會刺激左邊大腦。

研究人員找來51位志願者, 全部都是習慣使用右手的。先要求他們盡量用力握緊一個橡皮球, 為時45, 之後要求他們盡量記憶一組36個的單字, 然後測試他們能真正記得多少個。

結果顯示: 在預備接收新訊息之前, 先做右手揸拳頭, 又在需要「記翻起」一些舊訊息之前, 先 做左手揸拳頭, 如是者對「記翻起」訊息的能力特別有幫助。相反地, 左右手揸拳頭的時間對 調、或用不同的揸拳頭模式, 效果都沒有那般好。

研究人員表示, 他們會進一步研究, 有關揸拳頭對其他方面的認知能力, 如空間感、方向感、及 語言能力等, 是否有幫助。

根據以上的研究結果, 各位在學同學、或繼續自我增值人仕, 都不妨一試: 在溫習前先來右手揸 拳頭、在考試答題目前, 先做左手揸拳頭, 就算對個別人仕未必有效, 相信起碼都可以有「不動 也可運動」的效果吧。

各位長者朋友, 大家也可不妨一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