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從三十度的「立冬」說起


今年的「立冬」當天及前後, 一早一晚還是比較清涼, 日間的氣溫卻仍接近三十度。雖然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原地帶的農業曆法, 不太適合香港的地理環境, 但是三十度的冬至, 還是說不過去。有趣的是, 同樣是三十度, 對比起夏天時, 感覺卻舒服得多。這真的要說一句多謝秋風了。

大家每日從媒體中得到的天氣資料中, 所提到有關溫度的, 都是「氣溫」, 是天文台從氣象百葉箱 , 得到當地的大氣空間的溫度, 是一個自然、客觀的數字, 但有其他個人及客觀因素, 會影響各人對溫度的感覺。個人因素如年齡、健康狀況、習慣了的生活環境、所穿著的衣服、和所從事的體能活動等。客觀因素則如濕度、風速、太陽照射、和附近有沒有發熱的原頭等。而最後的兩個因素, 要視乎天氣而定, 在天氣熱時, 盡量避之則吉, 而在天氣冷時, 卻又嫌求之不得。

人體的自我保護機能, 會盡量保持體溫在37度左右, 若升得過高, 身體內的水份會吸收熱量, 以汗的形式排到皮膚表面, 當汗水蒸發離開皮膚時, 會吸收更大量的熱量, 而令身體感到涼快。但在濕度高的環境下, 汗水比較難蒸發離開皮膚, 無從帶走熱量來幫助散熱, 身體反而感到更熱。如果有風, 或以風扇增加空氣的流動, 不但直接帶走熱量, 還有助汗水蒸發離開皮膚, 增加涼快的感覺。試看夏天時, 人人手上一把「芭蕉扇」, 道理就是如此也。相反地, 在寒冷時, 特別是有風, 會令人感覺更冷, 要穿著較厚的衣物, 來防止身體熱量散失。

可見的是, 潮濕會令人體感覺得比所處的環境的氣溫更熱, 而風卻令人體感覺更冷, 所感覺到溫度, 是為「體感溫度」。

在香港, 夏天的一般氣溫會在25度與35度之間, 如果濕度在20%30%, 「體感溫度」會與實際氣溫基本相若, 但每當濕度增加5%, 「體感溫度」就會增加大約1度。相反地, 濕度在30%以下時, 每減低5%, 「體感溫度」亦會降低大約1度。如果氣溫是30, 濕度是70%, 「體感溫度」會是36, 當濕度增加到90%, 「體感溫度」會是39! 但若然濕度是15%, 「體感溫度」卻是28度呢!

風對「體感溫度」的影響與濕度略有不同。在香港, 冬天的一般氣溫會在10度與20度之間, 在無風時, 即風速是每小時0公里時, 「體感溫度」會與實際氣溫基本相若, 但每當風速增加5公里, 「體感溫度」就會降低約1度。在氣溫是15度時, 時速10公里的風會令「體感溫度」降至13, 20公里的風會令「體感溫度」降至11, 如此類推。

綜合濕度與風速的作用, 所謂秋高氣爽, 就是在相同的溫度下, 亁燥而清勁的秋風, 會令人感覺更涼快也。

已過立冬, 氣溫還高, 應該算是大約在冬季」吧!

齊秦的「大約在冬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