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 連續多日每天都增加超過100宗,
每區都有新增病例, 「梗有一單喺左近」, 為求安心, 一般市民都希望能有全民檢測, 盡早知道自己或家人有沒有受感染。但現時可能有大量樣本積壓, 一般起碼需要三天才有結果。
在整個篩檢過程中,
關鍵的步驟是在化驗的環節上, 收到多少個樣本, 就需要進行多少套化驗程序, 無法減省, 無法加快。
但其實可以在化驗的環節中使用「混合樣本」, 可以減省化驗程序,
更早得到檢測結果。
所謂「混合樣本」, 並不是新鮮事物,
據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 為了防止流行病在軍隊中互相感染, 經常都要為軍人驗血和驗尿, 但在戰區中物質缺乏, 就將16人的樣本混合在一起化驗, 如果結果是陰性,
則16人都是陰性, 一次化驗,
得到16人的結果, 這是最理想、最高效率的情況。
如果混合樣本的結果是陽性,
則表示起碼有一個人有病了, 但不知道是誰。下一步是將16人分為A、B兩組, 每組8人, 再作「混合樣本」化驗, 如果A組是陰性, 則病人一定在B組中。再將B組分為B1、B2兩組,
每組4人, 再作「混合樣本」化驗, 如此類推,
如果16人之中只有一名病人, 最快經過5個化驗程序,
最多亦只是9個, 而不是16個就能找到, 大大提高效率和節省資源。當然, 這只是最理想的情況, 最壞的可能是16人都全部有病,
這種分組「混合樣本」化驗, 就需要31個化驗程序了,
比個別化驗多一倍, 但考慮到得病率不是如此高, 其實仍然是有著數。
上述的二分法,
並不是最有效率的, 如16人都全部有病,
較有效率的做法, 是當16人的混合樣本的結果是陽性時,
下一步就個別做化驗, 最多只是17個化驗程序而已。除此之外,
以16為一組的
混合樣本, 也未必是最理想,
這要視乎得病率而定。
若用此法, 假定需要接受檢測的人數為N, 得病率是P, 一個混合樣本中最高效率的樣本數目是S, 那麼全部混合樣本的數目 = N /
S, 受感染的人數是 NxP, 假定最壞情況是每個混合樣本中只有一人受感染,
因而需要的化驗程序是 NxPx(S+1), 而一個化驗程序定陰性的混合樣本數目是 N / S – NxP, 那麼T是總共需要的化驗程序,
是二者加起來,
T = N /
S + NxPxS
視乎感染率或得病率,
混合樣本中最高效率的樣本數目會有不同, 以微積分很容易找出在感染率P時, 最高效率的S 的數值,
筆者的初步分析在下列表中:
感染率P(%)
|
混合樣本數目
S
|
1
|
10
|
2
|
7
|
3
|
6
|
4
|
5
|
5
– 8
|
4
|
9
|
3
|
10
|
3
|
以香港需要全民7,000,000人做檢測, 若感染率是1%, S 是10,
需要1,400,000個化驗程序, 若感染率是5%, S 是4, 則需要3,150,000個, 節省超過一半; 若真的是去到10%,
也需要4,440,000, 節省超過三份之一以上。
少些化驗程序,
不單是節省資源, 更重要的是更快得到檢測結果, 更早阻斷傳染源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