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醋, 有足夠消毒能力嗎?


還記得在2002年底, 「沙士」在全球爆發之前, 中國廣東一帶, 傳言說有一種致命的流行性感 冒, 各人均搶購板藍根以預防, 又有人在家中二十四小時不停的煲醋, 據說可以殺死流感病毒云 云, 搞到醋也在當地賣到斷市。現時中國有 H7N9 傳播, 甚至已經在廣東出現, 卻暫時未聞有人 搶醋及煲醋。

近這十年來, 年青一輩的環保意識比較高, 在家居清潔時, 用白醋來代替一般的化學清潔劑, 聲 稱既有效、又環保。但要問一個基本的問題: 作為清潔劑, 醋有足夠的消毒能力嗎?

答案: 是「對」的, 也是「不對」的。

首先要明白醋是如何能夠消毒。醋含有5%的醋酸, 當醋酸接觸到細菌及病毒時, 會改變它們之 中的蛋白質及脂肪質, 從而殺死它們。

經歷過2003年的「沙士」、及2009年的「豬流感」之後, 英國的研究人員, 曾作過大量的研究, 以預防有可能的下一輪世界性的流行病爆發。他們發現, 醋除了可以殺死細菌及病毒之外, 還 可以殺死大部份在家居中發現的病原體。他們比較過漂白水、洗潔精、及醋在這方面的功效, 發覺全部都可以殺死感冒病毒, 但例如沙門氏菌等常見的造成食物中毒的病菌, 醋就無能為力 了, 原因是醋中的醋酸, 不能夠穿過該等細菌表面的「生物膜」而殺死它們。所以嚴格來說, 醋 是具有一定的殺菌能力, 但卻不足夠消毒。

但話又得說回來, 在一般的家居環境中, 需要的是「清潔」, 還是「消毒」呢? 是否處處都需要 如廣告中所聲稱的, 達到殺死99.9%的細菌呢?

在大部份的家居環境中, 那些存在的細菌不一定對人體有害, 另一方面, 人體的免疫系統亦足夠 保護我們自己。用化學清潔劑, 雖然可以達到殺死99.9%的細菌, 但實際上得到的好處卻不大, 反而如去年筆者的一篇, 講及用微波爐來消毒洗碗布、洗碗海棉、及抹抬布等, 還是比較有實 際的需要。

家居中最需要清潔的, 應該是房。在房中的大部份地方, 用洗潔精來清潔就已經足夠, 而最 重要的地方, 反而未見在廣告中提及,  那就是鉆板。因為使用鉆板時, 每切一刀, 都會留下一條 刀痕, 那就是在鉆板上「藏污納垢」的好地方, 要徹底清潔, 最好的方法是「刮」。小時候見到 祖母及母親, 每煮完一餐之後, 必用菜刀「刮」鉆板;街市中的鮮肉枱及燒臘枱, 也是用此方法 來徹底清潔鉆板的。但時到今天, 相信 很多家庭都是用膠鉆板,「刮」就不太合適, 反而用洗潔 精及熱水來清洗, 就已經足夠了。

講開又講, 醋是最好用來清潔一些不太適合用洗潔精的器具, 例如暖水瓶、小孩子的水壺、及 電熱水煲等。這些器具在用了一段時間後, 就會出現一些白色的沉積物, 是碳酸鈣, 用白醋浸一 會, 碳酸鈣沉積物會被溶解, 還有足夠的消毒。若碳酸鈣沉積在電熱水煲的發熱線上, 等於多了 一層隔熱層, 會令煲水的時間增加, 而且煲水時很「嘈」, 用白醋浸一會後, 電熱水煲就會回復 如新的一樣。

「水太清則無魚」, 能夠殺死99.9%的細菌, 未必有實際的需要。

 

大菌食細菌, 眼不見為淨!

Bee Gees 的 First Of May


五月一日, 除了是國際勞動節之外, 就「醒」起 Bee Gees 的這首歌了。原因並不是這首歌與 國際勞動節有甚麼關係, 純粹是因為「好聽」而已。至於歌詞的內容, 可不必深究, 不外是 「少年十五二十時」的情懷,「少年未識愁滋味, … … …, 為賦新詞強說愁」。

此曲是 Bee Gees 早期的名曲之一, 最初的錄音是在1968, 到翌年1969年先出版 Single, 同 年稍後才收錄在 Bee Gees 的大碟 Odessa 中。1971, 一套英國電影 Melody (香港譯作 「兩小無猜」), 瘋魔全球, 其中採用了 Bee Gees 的幾首現成的歌曲, 作為電影的插曲, 當然 包括了 Melody Fair, 還有 In The Morning, To Love Somebody, 及這首 First Of May 。這幾首 歌曲, 連同他們的純音樂版本, 都收錄在 Melody 的電影原聲帶中, 12吋大碟發行, 總共收錄 了15首歌曲及音樂。電影大賣, 連同原聲帶的大碟都大熱, 在當年的電台節目中, DJ 們經常播 放碟中的歌曲, 亦經常有聽眾點唱, 甚至已故的陳浩才先生, 在他所主持的晚間音樂節目「醉人 的音樂」中, 亦經常播放其純音樂版本。

至於歌名為何是 First Of May ? 請大家不要以為內裡有甚麼深奧的哲理成份, 為作者想得太 多、太深。據歌曲的作者、Bee Gees 的老大哥 Barry Gibb 表示, 那只不過是他的一隻寵物狗 的生日而已, 在作曲寫詞時, 順手拈來, 既非為了紀念它、亦不是為它而寫、更與它沒有任何關 連, 純粹只是一個歌名。大家都可以注意到, 除了一句 “But guess we’ll cry come First of May” 之外, 其他部份都完全與「五月一日」沒有任何關連的。

因為歌曲的旋律優美, First Of May 在發表了之後, 有相當多的著名流行歌星都有翻唱, 其中包 括 Matt Monro, Jose Feliciano, Lulu (唱過 To Sir With Love - 香港譯作「桃李滿門」), 及有 「天籟之聲」之稱的 Sarah Brightman, 都有唱過。但個人還是最喜歡 Bee Gees 的原裝版本, Barry Gibb 獨特的聲線, 無可代替。

 First of May 的歌詞:

When I was small, and christmas trees were tall,
We used to love while others used to play.
Don't ask me why, but time has passed us by,
Someone else moved in from far away.

Now we are tall, and christmas trees are small,
And you don't ask the time of day.
But you and I, our love will never die,
But guess we’ll cry come First of May.

The apple tree that grew for you and me,
I watched the apples falling one by one.
And I recall the moment of them all,
The day I kissed your cheek and you were mine.

When I was small, and christmas trees were tall,
Do do do do do do do do do...
Don't ask me why, but time has passed us by,
Someone else moved in from far away.

 

The Bee Gees- 'First of May'

2013年4月24日 星期三

塑膠真的如此「毒」?

午飯時間, 亦是辦公室中的休息室最熱鬧的時間, 各人都用微波爐來「叮」熱食物。用來盛載 食物的器皿, 五花八門, 其中有不少是塑膠制品, 就因而經常聽到有同事, 向使用塑膠制品者作 「溫馨提示」: 不要用塑膠制品盛載食物放在微波爐裡「叮」熱, 會釋出有毒物質的。但如今 天討論之熱烈、參與人數之眾多, 實屬少見。

他們討論的焦點, 不外可以歸納為兩點: 用塑膠制品盛載熱的食物, 會否釋出有毒物質而導至中 毒? 應否完全避免用塑膠制品盛載熱的食物呢? 不過, 從他們討論的過程中, 感覺到一般人認為 塑膠的「害處」, 遠超實際。

我們慣常稱作「塑膠」的物質, 其實有很多種, 用於製造盛載食物器皿的, 就只有兩種: 一種是 用來製造「刀乂碗碟筷子羹」的「樹脂」, 俗稱「硬膠」, 另一種則是用來製造「外賣盒」的 「聚丙稀」, 即透明軟膠。

「硬膠」的主要成份是樹脂, 但含有「三聚氰胺」。大家一聽到「三聚氰胺」, 就一定會想起 2008年在中國的「三鹿事件」。不錯,「三聚氰胺」本身是有毒性, 但要視乎攝入量。最近台 灣曾做過一項研究, 將攝氏90度的熱湯, 直接倒入「硬膠」碗中, 給志願者飲用。在之後從他們 的尿液中, 發現有微量的「三聚氰胺」, 反映「三聚氰胺」會從「硬膠」中釋出, 被人體所吸收, 然後再排出體外。進一步的研究發現, 從「硬膠」碗中所釋出的「三聚氰胺」份量, 只是最嚴 格標準限量的600份之1而已, 亦即是說, 一個人每天要飲600碗如此的湯, 才可能會出現「三聚 氰胺」 中毒的現象。雖然如此, 這種「硬膠」仍然不適合用來盛載食物放在微波爐裡「叮」熱 的, 因為微波爐可以將食物局部加熱到很高溫, 因而有可能令「硬膠」釋出較大量的「三聚氰 胺」。

另一方面,「聚丙稀」所造的「外賣盒」, 因為是「軟膠」, 一向給人「不安全」的感覺, 但其實 那才是適用於微波爐裡「叮」熱的物質。器皿是否適用於微波爐, 不是在乎其價錢, 而是在於 其物質。「聚丙稀」的「軟膠」, 是屬於循環再造的第五類, 在器皿的底部, 有一個三角形的循 環再造標誌, 中間有一個數目字5, 就可以在微波爐安全使用。

話又要說回來, 雖然用「硬膠」食具食用熱的食物是安全的, 但「塑膠」是屬於「聚合物」, 由 多個「單體」組合而成。在食具還是新的時候, 「單體」之間的「聚合力」還是比較強, 但當 物質「老化」之後, 「聚合力」就會減弱, 在遇熱時, 就可能會釋出更多的「三聚氰胺」了, 所 以使用「硬膠」的「刀乂碗碟筷子羹」的朋友, 最好差不多時間就應該換一批新的了, 以策安 全。

世間沒有絕對安全的物質, 但塑膠食具並不是如想像中那般「毒」。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唔係「掩眼法」, 而係「明呃」


個人很喜歡看魔術表演, 雖然明知是假的。傳統的魔術不外是靠「掩眼法」, 所謂「無氈無扇, 神仙難變」。現代的魔術, 已導入很多聲、光、甚至是物理、及化學的原理, 魔術師設計一套 新的魔術, 絕不簡單, 還要經過多番練習, 才能登台表演。觀看魔術表演, 總比看那些「唔係啞 就唱」、或「唔知唱乜」的好得多。

雖然喜歡看魔術表演, 但卻無意想去破解魔術, 無謂跟自己過不去。

但上星期收到一個視頻, 不知道是否算是魔術: 63個小方塊, 排成七行九列, 放在一木框中, 小方 塊拿到木框外的桌面上, 每經一次移動之後, 都多出了一小塊, 但整組方塊仍然保持正長方形, 經過三次移動之後, 就多出了三小塊。為了表示真實, 把整組方塊放回木框中,tub tub 冚」, 多出的三小塊放在上面。之後就是再把整組方塊拿出, 然後是還原過程, 每移動一次, 放回一小 塊, 直至最後, 還原七行九列。

個人建議各位先看以下的視頻, 有興趣想知道個中原委, 才繼續下文。


 
個人雖然無意想去破解魔術, 但這段視頻中所發生的, 是完全無法從最簡單的計算長方形面積 去解釋: 7 x 9 = 63, 何解少了3之後, 還可保持面積是63? 箇中一定是「出蠱惑」。為此, 翻 看了該段視頻兩次, 找到了「出蠱惑」的地方。

該段視頻拍得好像很真實的, 全程好像是「一氣呵成」, 一個鏡頭過, 但如果細心觀看, 在視頻 中的35秒與230秒處, 表演者都是從木框中把整組方塊拿出, 但那兩處的鏡頭都是經過剪接 的。在35秒之前, 清楚看到整組方塊是 7 x 9, 塊塊一樣大小, 但小心細看, 鏡頭經過剪接之後, 很明顯第四橫排的方塊「方塊」是呈長方形的「長方塊」, 亦即是說, 剪接後的上面的兩大塊, 已被偷換了兩塊更大的, 令到總面積變成了66, 好讓少了3塊之後是63

230秒處的情況剛好相反, 在之前是 7 x 9, 但剪接之後, 很明顯只得八橫排, 其中一橫排也 是呈長方形的「長方塊」, 亦即是說, 剪接後的上面的兩大塊, 被換回最初的兩大塊, 而總面積 則60, 好讓放回3塊之後是63

很明顯這種所謂「魔術」, 只能拍成視頻、或只能在電視中播放, 而不能作現場「表演」的, 因 為靠的不是「掩眼法」, 而是「明呃」。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酒肉並非就此穿腸過

復活節期間, 有一位同事與一眾好友自組旅行團, 往日本去賞櫻花。她受託沿途照顧一位朋友 「食齋」的媽媽。一天早上, 在酒店吃早餐時, 她見到一些「白雪雪」如糕狀的食物, 心想是豆 腐, 拿了一塊給 Auntie, 但當 Auntie一「落箸」時, 才發現是塊深海魚柳,  登時面色大變, 認為 幾乎被「破戒」, 跟著就幾乎要把整張餐枱來個大清潔, 還把我的同事罵了一頓, 之後還不斷提 著那「事件」。她感到很委屈, 認為一點點魚肉, 還沒有真的放進口裡, 為何值得如此嚴重呢? 還是在1980, 李連杰的「少林寺」中說得好:「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

然則真的是「酒肉穿腸過」? 「不帶走一片雲彩, 不留下一點痕跡」嗎?

「食肉」會帶來很多健康問題, 而「食齋」可能會更健康, 這兩點在過去已有很多的討論, 但有 一點是可以比較肯定的, 就是食「紅肉」, 會增加心臟病發率。

那些被界定為「紅肉」的, 包括牛、小牛(Veal) 、羊、山羊、及袋鼠肉等, 都含有豐富的蛋白 質、鐵質、鋅、碘、及多種人體必須的脂肪酸, 從營養的角度來看, 是有必要食一點紅肉的, 只 是紅肉中的脂肪, 積聚在血管壁上, 或會引起健康的問題。

人體本身是會自行清除血管中的脂肪, 但最新的研究發現, 紅肉中有一種化學物質 L-carnitine   ( L-肉鹼), 與腸道中的微生物及細菌起作用, 轉變成另一種物質 Trimethylamine N-oxide (三甲胺N氧化物), 影響自行清除血管脂肪的功能, 令脂肪積聚在血管壁上, 而引至心臟病及中風。雖 然現時還不清楚是那種微生物或細菌的作用, 但起碼知道, 食紅肉的人, 腸中的微生物及細菌都比「食齋」的人多。

然則食「瘦」的「紅肉」又如何呢?

近十多年來, 有主張食「瘦」的「紅肉」, 如袋鼠肉、駱駝肉等, 特別是在澳洲, 大量的野生袋 鼠及駱駝(袋鼠是澳洲的特產動物, 澳洲亦有全世界最多的野生駱駝), 牠們破壞自然環境, 已達 到成災的地步, 政府要有系統地獵殺牠們, 亦曾建議食牠們的肉, 因為是野生動物, 整天跑來跳 去的, 所以牠們的肉, 脂肪含量很低, 應是「健康」的紅肉。個人嚐過兩種的肉, 因為很「瘦」, 所以很「韌」, 沒甚麼特別的鮮味, 並不如想象中的「食野味」。

但是, 在最近的另一項研究中發現, 袋鼠肉的脂肪含量雖然很低, 但其中所含的 L-肉鹼, 比其他 同等重量的肉為高, 因而可能未必是一種健康的肉食選擇呢。但專家認為, 不需要完全不食紅 肉, 建議每星期不超過250, 即半磅左右, 在吸收其中營養的好處, L-肉鹼的「壞處」, 之間 取個平衡。

酒肉並非就此穿腸過, 可能留下「手尾」多籮籮。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物離鄉貴: 從「櫻花」到「夏威夷果仁」


今年的復活節假期算是完了, 很多同事都趁難得的「連環」公眾假期, 攞假「出埠」, 這個星 期已陸續歸隊。與他們聊起, 原來不少人都是趁日本政府「操控貨幣」, 多年來未見日圓如此 「平」, 兼假期接近三月尾, 到日本去看櫻花是也。

講起要看櫻花, 人人都說要去日本才有得看, 「是日本的國花嘛」。

對不起, 錯了!

首先, 日本的國花並非櫻花, 而是菊花, 櫻花只是日本的象徵而已。其次, 櫻花原產自中國, 在 宋朝時才傳去日本, 日本是有專著記載的。由於不同的傳統文化, 中國人都較喜歡富貴氣 十足的牡丹花、耐寒傲氣的梅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等, 而較少注意櫻花。有朋友 認為, 櫻花原產自中國, 卻在日本名聞世界, 真覺得有點不值。其實, 原產自中國而在外國發揚 光大的事物多的是:「四大發現」、茶、「意大利粉」、等等, 櫻花算得是甚麼呢?

櫻花不但不是日本獨有, 要賞櫻花更不一定要到日本。其實, 世界上有三大櫻花園, 就是武漢的 東湖樱花、日本的弘前櫻花園、及美國華盛顿的樱花園。從香港出發, 最近、最方便、最 經濟的目的地, 應該是武漢。除武漢之外, 中國還有多個地方都有大量的櫻花, 貴州的平壩 農場、北京玉淵潭公, 南京市及無錫市等, 都有大量櫻花, 在每年的三月尾至四月中, 是最 佳的賞櫻季節。

日本的櫻花原本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日本起碼沒有「據為己有」, 但另一種植物, 情況差不多, 但卻被「喧賓奪主」, 那就是「夏威夷果仁」。

所謂「夏威夷果仁, 其實原產地是在澳洲東海岸、近在現時的「黃金海岸」(Gold Coast) 一 帶、肥沃而炎熱多雨的地方, 曾經是當地的土著用來作糧食的。在1828年首先被澳洲的白種人 發現, 到了1857, 正式以植性學家 John Macadam 的名字, 來為該植性命名為 Macadamia, 果實就是 Macadamia Nut Macadamia 的樹可以長到15米高, 1882, 被一名美國人移 植到炎熱多雨的夏威夷, 用作為蔗田週圍的「擋風牆」。1910年, 在夏威夷的美國人發現 Macadamia Nut 很受歡迎, 開始繁殖, 1953, 更加「喧賓奪主」稱之為“Royal Hawaiian”, 以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全球普遍崇美的心態,夏威夷果仁」之名, 不脛而走。

由於有經濟價值, 現時世界上除了澳洲本土及夏威夷之外, 印尼、巴西、及東南亞一些炎熱多 雨的地方, 亦有種植 Macadamia, 全世界每天出產的 Macadamia Nut, 總量在100,000噸以上, 但仍以澳洲本土的產量為最多, 佔總量的40%以上。所以現時亦見到「澳洲果仁」的商品了。

人離鄉未必賤, 物離鄉就肯定貴, 單就是運費、經過那麼多雙手, 人人要食飯, 幾難唔貴呢。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Helmut Lotti 的流行曲CD


從電台的古典音樂節目中, 已經聽過多次 Helmut Lotti 的歌曲, 對他演唱的印象, 感覺只是一般, 只知道他最初出道時, 是唱流行歌曲的, 後來才 “cross over” 去唱古典音樂歌曲。最初從他的 「口音」聽來, 估計英語並非是他的「母語」, 所以對他曾經是唱流行歌曲的, 感到有點奇怪。

近日從網上收到一個視頻, 是他在一個音樂會上的現場演出, 所唱的竟是一首「老牌」流行曲, 「老牌」, 是因為那首歌比他還要「老」, Procol Harum 的〈A Whiter Shade of Pale〉。

Helmut Lotti 是比利時(Belgium) , 初出道時, 是專門扮「貓王」的, 之後嘗試唱非洲風格的歌 曲, 更曾出版過非洲歌曲的CD; 後來又轉唱拉丁美洲的歌曲, 直到1995, 才正式「轉行」唱古 典音樂歌曲, 並出版了第一隻古典音樂歌曲的CD, 從此就大受歡迎。

在他「轉了行」唱古典音樂歌曲之後, 萌起一個意念, 就是想出版一隻CD, 裡面的將會全部是 「經典」的「老牌」流行「金曲」。直到2003, 他出版了該隻名為〈Pop Classics in Symphony〉的 CD, 裡面收錄了14首在過去曾經極受歡迎的「老牌」流行「金曲」, 當中的大 部份, 都是個人十分喜歡的歌曲。除了一首〈Danny Boy〉是改編的英國傳統民歌之外, 其餘的 13, 最初出版的年份, 全部都是介乎1964年與1975年之間, Helmut 的出生年份, 剛好就在 中間的1969年。

由於該 CD 在出版之後甚受歡迎, 2009, Helmut 在比利時的首都的布魯塞爾大劇院           (Grand Place of Brussels), 安排 了一場音樂會, 主題就是〈Pop Classics in Symphony, 曲目就是該 CD 中的14首歌了, 主辦 單位還安排了電視直播, 之後, 就將現場錄影出版了 DVD, 上述所提到的那視頻中的那首〈A Whiter Shade of Pale, 就是該場音樂會的片段了。

視頻中的布魯塞爾大劇院, 美侖美奐, 大型交響樂隊伴奏, 氣派十足。雖然 Helmut 在之前是唱 流行歌曲的, 但個人的感覺, 他好像還是在唱古典音樂歌曲、或是以唱古典音樂歌曲的「腔」 來唱流行歌曲, 有點不倫不類, 完全沒有歌詞中應有的「味道」。不過, 因為是個視頻, 視覺上 還是不錯的。
 
Helmut Lotti - A Whiter Shade Of Pale 2003

http://youtu.be/LLO2wwPSk8A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你怕「化學物品」嗎?


前篇提到, BPA 這種人工合成的「化學物品」, 有類似雌激素的性質, 已被禁止使用在有可能接 觸到食品及飲品的製品上。

多年以來, 「化學物品」一詞, 都會令人恐慌, 似乎凡是含有「化學物品」的, 都不是好東西, 所 以就有些商品標榜是「純天然材料」製造、「不含化學物品」等, 希望能令消費者買得更放 心。然則「純天然材料」就是代表不含「化學物品」嗎? 就是更「安全」嗎?

所謂「天然材料」, 就了化學週期表裡面的一百多種的化學元素之外(我們先不談那些「放射性 元素」、及集萬毒於一身的「鉛」), 不論植物、動物、及我們人類自己, 雖然都是十分複雜的「有機系統」, 但都只是由碳、氧、氫、氮等基本化學元素所構成的。我們人類自己本身都已 是滿身「化學物品」的了。

既然「天然材料」本身就是滿身「化學物品」, 所以「天然材料」就不一定是「安全」, 亦一 樣會含有「有害物質」的, 只是視乎份量或濃度而已。前篇提到過的 BPA 被禁止使用, 是因 為有類似雌激素的性質, 然則雌激素就是「天然地」存在女性體內的「化學物品」。不過, BPA 雌激素的分別是: BPA 是由人工合成的「化學物品」, 而女性體內的雌激素, 只要是在 適當的水平, 對女性的身體無害。

所謂「有害的化學物品」, 都要視乎其份量或濃度而定。就是天然的植物中, 都或多或少含有 各類的「毒素」。例如, 有劇毒的山埃, 普遍存在於大部份的果仁之中, 如合桃、腰果、杏仁等, 只是份量極微少而已, 除非每天都食十斤、八斤, 而且還要連續不斷的食一年半載, 才會有可能 出現中毒的徵狀, 如果想要用來作「服毒自殺」, 就必須有恒心的繼續食下去了。正如兩年前的日本 「3.11」地震之後, 有報導說香港的空氣中的幅射物質濃度, 增加了1,000, 馬上就有人聲稱害怕感染幅射, 驚到躲在家中, 不敢外出。其實「平常」的幅射物質濃度, 可能是十億份之一, 就算是增加 了1,000, 也不過是一百萬份之一而已, 想要死其實都唔係咁易!

在十年、八年前, 西方科學界突然十分關心中醫中藥, 有大量「研究報告」孤立「研究」某一 種特定中藥, 結果發現, 這種中藥含有某某毒素、那種中藥又含有甚麼致癌物質等等, 看似目的 是想用「嚇死人」的手法, 從根本上去否定中醫及中藥。試問有那種「天然物質」是完全不含 毒素的呢? 「十藥九毒」、「以毒攻毒」, 凡事均有兩面,「二者取其輕」而已。

又例如早二、三十年前, 發現「銻煲」的物質, 會導致「老人痴呆」, 之後「銻煲」就全面 「消失」。但眼見祖母及她的同輩, 一輩子都只是貧苦大眾, 一輩子都只用「銻煲」。 但她們到了九十歲, 仍然能明辨是非, 雖然是文盲, 但仍清楚知道甚麼是對、甚麼是錯、甚麼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 尤勝現時社會上那些讀壞書的所謂「飽學之士」。

時到今天, 幾乎沒有甚麼東西是「絕對」安全的, 除非是不飲、不食、不呼吸、足不出戶, 否則 無可避免會接觸到「化學物品」, 有時知道得越多, 就只會越多嚟驚, 反而「頭唔知、眼唔見」, 可能還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