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中央民族樂團 - 印象. 又見國樂


這是五月七日的一場音樂會, 是兩場音樂會中的第二場。

音樂會的主題《印象. 又見國樂》頗特別, 因為是中央民族樂團的兩套民族樂劇《印象國樂》和《又見國樂》的合併精華版本。其中屬於《又見國樂》的曲目包括〈絲綢之路〉、〈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楚漢之戰〉和〈黃河〉。

如前篇所說, 該場音樂會像是駐團作曲家姜瑩的作品展, 在九個曲目中, 其中四個是由她創作、創編, 另外四首則是由她改編的, 當晚她全晚在觀眾席上, 距離我約五米之處, 能在近距離一睹她的風采。

這場音樂會是兩套民族樂劇的合併精華版本, 民族樂劇, 就是除了傳統的民族器樂演奏外, 還有說、唱、和做。最具代表性的, 就是在前篇提過的〈信天游隨想〉, 的是雙琵琶、打擊樂協奏曲〈楚漢之戰〉。音樂部份改編自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 由大鼓打擊手演出劉邦、小打擊手演出項羽兩個琵琶分別彈奏代表劉邦和項羽的旋律, 四人均有唸白, 在最後的樂隊協奏部份, 除了吹管樂外, 所有團員均一邊演奏、一邊和唱, 更增加了樂曲的氣勢和悲壯感。

同樣的情境出現在Encore , 樂隊邊奏邊唱〈沂蒙山小调〉, 有幾位團員輪流站起來, 向觀眾朗讀出自己的名字, 和他們來自的家鄉, 最後由指揮說: 我來自東方, 我們都是中國人, 將全場觀眾的情緒推至最高點。

《又見國樂》其中的一個曲目, 是〈春江花月夜〉, 在演奏之前, 所有吹管樂器的團員都離開舞台, 但在接近尾聲時, 發覺那批團員陸續站在樓下觀眾席間的通道和出口等十多處的地方, 在樓上也有幾位團員, 各人均手持樂器, 原來是為下一個曲目〈小鳥樂〉作準備。在演奏〈小鳥樂〉時, 各人分別奏出模仿各種雀鳥的聲音, 一時間, 觀眾如置身在森林之中, 享受著鳥投林的大自然氣息。有幸當晚所坐的位置, 是在所有團員從前、後、左、右及上全面的「包圍」中, 可以真正享受到那種「環迴立體聲」音響效果。〈小鳥樂〉是《印象國樂》組曲中的第一首, 還有的是〈前世今生〉和〈大曲〉。

整場音樂會最特別的節目, 是由六位團員分別介紹了六件敦煌樂器, 是由中央民族樂團根據敦煌莫高窟內的發現而復原製作,  有直嘴笙、葫蘆琴、雁型排簫、蓮花杬、細腰鼓、和箜篌。介紹完畢之後, 各人以手上的復原樂器, 合奏了一曲根據復原的敦煌曲譜之六的〈急曲子〉。

在那六件樂器中, 個人覺得最「搶眼」的是箜篌, 據團員所介紹, 170公分、寬68公分、和厚18公分。最有趣的是雁型排簫, 一共有19支管直線橫排, 最長的一支有43公分,  最短的一支只有7公分,  以中國音樂的五聲音階算來, 是三個半八度了, 在吹管樂器上, 音域是很寬的了。外型與現代西方或南美洲的Panpipe 很相似, 演奏時的音色也很相近, 但最大的不同是前面只能見到一塊木板, 上面左右兩角各有一隻如飛翼般的手柄, 相信因而得名。

在《又見國樂》中的曲目, 大都是比較「流行」, 大部份音樂愛好者都會覺得比較熟悉, 但原來全都是根據熟悉的主旋律而改編或重新編曲, 所以聽起來, 就如新曲一樣, 但既熟悉、卻又新鮮。據聞有不少觀眾在選擇那一場購票時, 都認為曲目較熟悉而選擇了這一場, 卻得到意外的驚喜。個人有幸兩場都在席間, 完全沒有錯過任何一粒音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