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從「驟雨」說起


過兩天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 是夏天的開始, 天氣似乎很應景, 天文台預測未來的一星 期中, 每天都會有「驟雨」。

夏天和初秋, 即五月至九月, 是香港的雨季和颱風季節, 在那幾個月中, 所錄得的雨量, 是全年平 均的 80%, 除了是由颱風帶來的之外, 很大量是由雷暴所引至的滂沱大雨。至於「驟雨」, 特別是那些「局部地區性驟雨」, 可能會是落在沒有天文台雨量紀錄儀的地方, 天氣報告只會說是「 有微量雨量紀錄」。這種雨是頗為麻煩的: 在某處出發上車時「好地地」, 到了目的地, 特別是在那些「無遮無掩」的地方, 卻是下著大雨。

現代的城市人大都不喜歡下雨的日子, 農民們, 特別是在以前沒有灌溉系統的小農戶, 看法會是 大不相同, 雨水是他們的農作物的生命線。清代的陳文述的一篇名為【插秧女】的詩, 其中的 一段:…., 水淺愁秧枯, 水深怕秧腐, …., 四月又五月, 更盼分龍雨,….」。這裡的 「分龍雨」, 應該是現代的「局部地區性驟雨」, 而農曆的「四月又五月」,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 「小滿」和 「芒種」的時份, 是禾苗在成長中最需要水份的時候。

在一次聚會中, 有位朋友提到: 同樣是天降雨水, 天氣預測又如何區分「有雨」和「有驟雨」 呢?

不錯, 「驟雨」都是「雨」, 在日常語言, 「有雨」是在廣泛地區都會落雨, 如整個香港範圍都 會落雨, 上班、出街、行山會都有可能變「落湯雞」, 而「驟雨」則是「局部地區性」的、分 散的, 不大可能在同一時段中, 有多個地區都落雨。在持續性方面, 「有雨」是在一段長時間、 甚至一 整天中都會落雨, 「有驟雨」則一般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不等。至於「雨勢」, 兩者 就沒有區分了, 經常都會聽到天氣預測為: 「有局部地區性驟雨, 雨勢有時頗大」。

在氣象學上, 兩種雨是由不同的「雲」所產生的: 「驟雨」是由「積雲」, 而「雨」則由「層 雲」。

在香港, 「驟雨」是典型的「對流雨」, 通常出現在夏天的下午或黃昏。因為在日間猛烈的太 陽照射地面, 接近地面的空氣受熱急促上升, 在高空中冷卻下來, 空氣中的水份凝結成水點, 形 成「積雲」而下雨, 所以「驟雨」都是「局部地區性」的, 在很熱的日子中, 會「雨勢頗大」。

「層雲」是由廣泛地區出現的氣象現象而形成。在香港最典型的例子, 是在冬天中, 從北方而 來的「冷鋒 」, 伴隨著寒冷、亁燥、較重的空氣, 在到達沿岸地帶時, 遇上溫暖、潮濕、較輕的 氣流, 將之「托」起, 升上高空, 暖空氣中的水份凝結成水點, 形成「層雲」而落雨。如果是強 烈的「冷鋒 」, 通常會只是落一、兩天雨, 然後亁燥的冷空氣會令天氣放晴, 若是微弱「冷鋒 」, 亁燥的冷空氣無法將暖空氣完全推走, 「層雲」會長時間「盤踞」上空, 不斷的落著微絲細 雨, 又冷又濕, 十分難受。印象中在某年的十二月, 這種天氣持續超過兩個星期, 當年還未有地 鐵, 可以想象一般人在上、下班時的苦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