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苦炎熱, 我愛夏日長”, 出自唐朝第十四代皇帝唐文宗李昂, 相信因他貴為九五之尊, 無需在炎夏中作體力勞動的工作, 才會有此「晒命」之言。柳公權和應他的“薰風自南來, 殿閣生微涼” 就一語道破, 也點出在當時夏日的氣侯概況。
連續多天的高溫酷熱, 最佳消暑之法, 莫過於躲在家中開冷氣。用個「躲」字, 確不為過, 為了不讓冷氣外洩, 需把門窗關上,
這還不夠, 遇上太陽從窗外曬進室內, 還需拉上窗簾, 如此一來, 就是在大白天,
室內也變得如暗室, 人就像「躲」在清涼的山洞裡了。但若要在室內工作,
則又需要開燈。
這是很予盾, 室外明明艷陽高照, 卻要拉上窗簾再開燈, 更搞笑的是, 香港的夏日, 通常都會吹著從海上而來清勁又清涼的西南風, 若居室的窗戶面向西南, 應該十分受惠, 但整個下午,
「西斜」太陽從窗外曬進來, 直至七時後落山為止, 因而被迫放棄免費又環保的西南風, 而「躲」起來開冷氣。
更奇怪的是, 在外面30多度的高溫下, 辦公室中的冷氣調校到20度或甚至更低, 否則一眾畢挺西裝恤衫領帶的男士們, 仍可能會汗流夾背, 可是女士們剛好相反, 一般夏日所穿的衣衫都比較單薄, 在20度的溫度中,
不得不穿上冷氣褸甚至毛衫來保暖, 情況有如「開打冷氣打邊爐」一樣。
還有是現今世代的學生也太幸福, 課空可以有冷氣, 但很多學生也是受不了, 需要穿著毛衫、背心, 卻在午飯時離開學校時, 不知是否忘記除下或是別的原因, 仍然穿著毛衫、背心走到烈日下的街上, 實屬一奇景。
記得在少年時代, 家住公共屋邨, 那時不知冷氣是何物, 惟鄰居之間的關係比現時的密切得多, 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也比現時高得多, 雖不至可以夜不敝戶, 但彼此的環境都差不多, 也不擔心會有甚麼損失。在炎夏中, 一條長走廊兩旁的各家各戶, 都打開大門, 空氣得以流通, 能受惠於清涼的西南風的住戶, 也樂意通過此方式與鄰居分享清風, 大家都無需在家中開風扇。其實在空氣流通的情況下, 分享出去的清風越多, 反而有更多清風吹進屋中,利己也利人。
想起阿Lam的林子祥的《紅日我愛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