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自動化對金融業的影響


兩件全無關連的事, 碰巧在差不多的時間發生。


一是有朋友在上一篇拙文中留言: “我就是被機器取代了而被迫提早退休, 現時亦擔心在銀行工作的兒子會被解僱。

另一是有位在銀行內部工作的親戚, 會在年底前退休, 但剛獲悉在未來的數月中, 都不可以放假, 原因是在新財政年度的開始, 銀行的工作會太忙, 還需要請Part-time 應付。


根據香港政府從20002016年的統計資料, 在銀行工作的人數, 2000年到2003(沙士)的幾年間, 每年減少約2%, 2003年之後以6%9%逐年回升, 2008年「金融海嘯」後又連跌兩年, 再從2010年至2016年作六連升。經過這幾番起跌, 在銀行工作的人數, 2000年時的77,100, 增加到2016年時的102,200, 16年間增加了33%, 即約1/3, 期間除了是「沙士」和「金融海嘯」的外在因素, 銀行業曾經歷過幾個裁員潮, 而最終卻是人數增加了?


在那十多年間, 正是電腦科技迅速發展、自動化對各個行業無孔不入的時期, 銀行和金融業, 也如以前提過的汽車製造業一樣, 一些工種減少了人手, 甚至消失, 另一些工種卻需要增加人手, 更有新工種出現。


1980, 匯豐銀行首先安裝了第一代的自動櫃員機, 開啟了香港銀行自動化的先河, 為了以此為爭取更多客戶, 除了與恆生銀行組成聯網, 在當時新開始運行的「地下鐵」沿綫各車站, 都安裝了自動櫃員機外, 同時亦在全港各區開設大量只佔一個鋪位、裝有自動櫃員機的「迷你分行」, 藉以擴大自動櫃員機的覆蓋範圍, 最高峰時達到二百多間, 其他較有實力的銀行也照樣做, 於是被謔稱為「銀行多過米鋪」。每間「迷你分行」最少有五、六個職員, 令銀行業從業員人數增加不少。其後逐漸形成兩大自動櫃員機網絡, 一個是屬於匯豐和恆生, 另一個則由其餘的銀行聯合組成, 不再需要以自動櫃員機的覆蓋範圍來爭取更多客戶, 「迷你分行」也很快結束, 銀行業從業員人數也相應減少。

在九十年代, 銀行的運作已基本全面自動化, 從業員人數也相對穩定。


2000年後的銀行服務趨向電腦化, 「網上銀行」服務普及, 除非需要提取大額現金, 很多日常的個人理財服務, 客戶都可以在自動櫃員機、自行通過電腦上網、甚至以電話操作進行, 減少了對分行內櫃員的需要, 大型銀行尤其明顯, 分行數目因而減少, 留下的都是些大分行, 但奇怪的是, 一些小型銀行反而增加了分行數目


傳統上的銀行服務, 主要是所謂「零售銀行」, 以人手操作為主。當時一提到銀行工作, 第一個想起的, 就是那些直接與客戶接觸的櫃員了, 此外, 還有在大堂協助指引不同需要的客戶到不同服務窗口的接待員, 及協助客戶填寫各種服務表格的代書員等。


隨著銀行操作自動化和電腦化, 「零售銀行」的服務, 已不再需要填寫服務表格, 不再需要代書員, 各個櫃員都能在同一崗位上, 向客戶提供分行所有的服務, 櫃員也減少, 而設有不同的服務窗口, 反而是因為根據客戶的戶口結餘數字而定, 通常結餘的數字越長, 所排的隊則越短, 而數字越短, 所排的隊就越長, 也因而不需要接待員。


櫃員減少了, 代書員和接待員「消失」了, 卻有新的工種產生。


時至今日, 銀行服務已遠超「零售銀行」, 除了工商借貸、樓宇按揭等之外, 很多都需要「個人化」的服務, 如投資、保險、股票買賣等, 都要根據每個客戶的個別情況而「度身訂造」, 一批需要具有專業知識的「理財經理」應運而生, 向客戶介紹各種理財產品、金融產品等, 這也是一些小型銀行反而增加了分行數目的原因


就是銀行操作自動化和電腦化, 並不就是一了百了, 電腦的硬件和軟件, 都需要有一批資訊科技專業人員全天候提供支援, 有了「網上銀行」之後, 又需要另一批專門應對網絡安全, 這些重要的工種, 一般客戶卻不會「感覺」得到他們的存在, 而在使用「網上銀行」時, 畫面經常都會「彈出」Live Chat, 用戶如有需要, 可以用來「問」問題, 有專人會即時作答。而在此之後, 有另一批人會分折用戶在Live Chat的問題, 用來找出「網上銀行」所用的介面是否有改進空間。另外, 還有接聽客戶電話的Call Centre, 處理各種查詢、投訴等。


在前篇提到澳洲的那份報告中, 銀行業受「自動化」影響的比率是34%, 即約有1/3的工種會在未來的15年間「消失」, 但根據前十多年的經驗, 會有新工種出現而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要能在新出現的工作崗位中佔一席、想能夠面對未來的挑戰, 還是那句話, 就需要靈活, 特別是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技術的能力, 不一定是局限在銀行業中, 可轉型到更有發展潛力的新行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