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腰痛勿輕視, 盡快就醫莫遲疑!


一項對全球187個國家的調查所得, 腰痛已成為最普遍的現代都市病, 平均有9.4%的人有腰痛 問題。

該項調查名為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10, 是由以全球首富、和他的太太的名義成立的慈 善基金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贊助進行的。調查中分析出292種影響全球人類的 疾病, 包括各種各類的傳染病、精神病、心臟病等, 其中以腰痛, 是造成不良於行、行動不便、 甚至傷殘的最主要原因。

調查指出, 很多腰痛的案例都是由於工作所造成。例如現時在辦公室中普遍使用電腦, 「白領 」們長時間坐在螢光幕前, 加上坐姿不正確, 容易造成腰痛。一些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 情況會 更差, 農夫們患上腰痛的比率是「白領 」的3.7, 從事科研的科學家也比「白領」們更容易患 上腰痛。

比較20來的結果, 1990, 全球估計有五千八百萬人因腰痛而造成不良於行, 而在2010年, 數 字上升到八千三百萬, 是對全球社會的一項「負擔」(Burden) 。數字上升, 除了是上述提到的 工作關係外, 還有是全球人口老化、超重、痴肥、及普遍缺少運動等。

在發達國家中, 腰痛會造成醫療系統的「負擔」、損失生產力等經濟因素。但在發展中國家, 影響更為深遠。例如, 人們每日需要行很遠路去汲取亁淨的食水, 但卻因為腰痛, 只好在附近找 一些不亁淨的水源, 這就有可能成為傳染病發的原因, 就算不是, 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

如有腰痛, 最好盡快去尋找醫生的意見。但也有不少個案, 各種治療方法也無效。面對腰痛, 患 者不能因而減少活動, 相反地, 更應在能力可負擔的範圍內, 盡量保持活動能力。很多患者就是 因為痛, 盡量減少活動, 久而久之, 活動能力大減, 體質也越來越差。還有的是, 要正確看待服用 止痛藥, 適量的止痛藥, 最少可以讓患者有一段「無痛」的時間保持活動, 勝過勉強捱痛而不能 活動。適量的運動, 是保持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呢。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黑朱古力有益健康


對於並非教徒的人來說, 復活節除了四天「特長週末」假期之外, 就是大量以朱古力為主的商 品。朱古力好吃, 但卻是「致肥物質」, 大部份人因而既愛且恨, 還是敬而遠之為妙。

朱古力的主要成份為cocoa(記得在七十年代前譯作「谷古」, 現時則為「可可」) 粉、奶粉、 糖、脂肪及澱粉等。但根據不同成份的百份比, 又分為頗多種, 尤以「歐盟」的分法最為細緻, 有十二種之多。朱古力之所以會「致肥」, 全因所含的糖和脂肪。

朱古力家族中的黑朱古力, cocoa的成份比普通的朱古力高, 以「歐盟」的標準, 黑朱古力的 cocoa含量, 必須是在35%以上, 有些產品更高達85%。食黑朱古力不但不會「致肥」, 還可以 有助降低血壓、改善心血管功能及胰島素的分泌等, 這全都是因為cocoa的特性。

cocoa中含有多酚聚合物、抗氧化物以及少量膳食纖維。當cocoa進入消化系統, 首先會被消化 液中的酶分解, 剩下那些不能分解的固體物質會進入小腸, 那裡的微生物會將之發酵, 大分子多 酚聚合物會被代謝, 分解成較小、帶有抗炎活性的分子, 過程中產生黃酮醇, 連同cocoa所含的 抗氧化物, 都被吸取進入血液中。該等物質能減輕心血管組織的炎症, 幫助恢復動脈的彈性, 同 時也防止白細胞粘附到血管壁, 因而保護心臟, 降低中風的風險, 並且還會提升胰島素的敏感度, 有助延遲、或預防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發病。

cocoa能有上述的作用, 也是全多得腸道中的微生物的幫忙。因此吃了黑朱古力之後, 小腸就會 「動員」 更多有益的微生物, 來對cocoa進行消化和吸收,相當於增強了腸胃中有益的微生物 活動。

研究還發現, 健康的年輕人, 若每天吃8克含70cocoa 朱古, 一個月之後, 他們的動脈血 流量, 有明顯的改善, 血壓也平均除低23; 若他們吃更多的朱古, 動脈血流量更會平均 增加14%至23!

話又要說回來, 正如其他很多有益健康的食品一樣, 朱古力並不能取代那些保持身體健康的 重要因素, 如均衡營養飲食, 適當運動等, 更不能作為醫藥的代替品。

還是那一句: 「有病, 當然要去睇醫生啦」!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體重、體形與健康


前篇提到, BMI是粗略顯示一個人的體重是否「正常」、超重、或肥胖, 如用來顯示健康狀況, 則有不足, 因體重只是影響健康的其中一個因素, 還有的是如血壓、血糖、膽固醇的指數、 飲 食習慣、及運動量等。

眾所週知, 超重或肥胖會增加患上多種慢性病的風險, 如糖尿病、心臟病、中風、關節炎等。 但在「中年發福」之後, 要「減磅」真的是很困難。不過, 更重要的, 是在於造成這額外重量 的脂肪, 在身體的分佈情況, 如果是較為集中在腰部, 即所謂有個「大肚腩」, 則風險會較高。 因為在「肚腩」的脂肪, 包圍著內臟的重要器官, 過多的脂肪酸會滲進肝臟, 造成發炎, 甚至影 響胰島素的分泌, 多種疾病, 就「陸續有來」了。

如何才算是「大肚腩」? 大家可以用軟尺來度一下腰圍: 將軟尺圍在肚臍的位置, 然後自然將氣 呼出, 軟尺剛貼著皮膚, 不要拉緊軟尺、或深吸氣收緊「肚腩」來自己騙自己。廣東中年男性 的腰圍最好是在84cm(34) 以下, 中年女性則是80cm(32)以下

有個好消息, 在「肚腩」的脂肪是比較容易減去的, 適當的飲食配合適量的運動, 會有很大的幫 助, 如真的是很「大肚腩」, 可以考慮找醫生協助。

不過, 如果是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有較大的「肚腩」, 只要是有好的飲食習慣, 經常有適量的體 育運動, 生活規律正常, 則無需太著意於「肚腩」有多大, 更無需刻意要「減肥」。最新的研究 發現, 老年人有較高的體重, 反而會是好處。

另篇再續。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BMI 與體重



看到一篇「花邊新聞」, 美國耶魯大學的一名二十歲華裔女學生, 因校醫認為她的BMI太低, 而 被強迫增肥, 但她卻是天生「瘦」質, 無法增肥。

BMI, Body Mass Index, 身高體重指數, 定義為

w / h x h

w = 體重(公斤, 或千克)

h = 身高(公尺, 或米)

 

那是在1830年至1850年間, 由一位比利時人提出來的, 原意是用來顯示整個社區大眾健康狀況 的統計數字, 主要是用於表示大眾的體重是否「正常」, 而並不適用於個別特殊例子。正如香 港市民的每年「平均收入」一樣, 最高與最低的, 可以相差數百、甚至數千倍的。

多年來的發展所得的數據, 「正常」的BMI範圍是在18.524.9之間, 女性最理想的數字為22, 而男性則是24。不過, BMI是從歐洲西方人發展出來的, 他們的體形與生活、食物習慣都與東方 人有很大分別, 不能照搬那套數字。香港醫管局就建議, 適用於香港人的「正常」BMI範圍, 應 是在18.522.9之間, 23.024.9是有超重風險, 2529.9是中度肥胖, 30以上的, 就是嚴重 肥胖了。

且慢! 各位無須馬上去拿尺、磅及計數機。

當年發展BMI, 醫藥技術與今時今日的相差甚遠, 只是希望有一個簡單、快速的方法, 可以應 用在一般大眾的。但是, 對於一些特別高的人, 就不太適用。因為人越高, 體形 是向三邊「立 體」發展的, 理論上體重會是身高的三次方比例, BMI卻是除以身高的二次方, 變成了身體越 高, BMI就越高了, 就會出現錯誤認為高人是超重、甚至肥胖。同樣原理, BMI亦 不適用於身材 特別細小的人。

又例如, 身體的肌肉會比脂肪重, 一些運動員, 他們的肌肉比例很高, 而脂肪則很低, 同樣的身 高, 他們的BMI會比較高了。

近年的研究發現, 要真正量度一個人是否肥胖, 用脂肪佔體重的比率, 會較BMI更準確, 而用腰圍 與身高比例又更好,  但是再好的(沒有最好, 只有更好), 是看內臟脂肪, 如果內臟脂肪正常,就 算腰圍比較大及體重脂肪比率很高,健康風險都不一定高的。

BMI顯示超重、肥胖, BMI則顯示個人有可能有營養不良、或甚至是「厭食症」。上述提 到的那位女學生, 她的BMI16.8, 低於「正常」範圍的下限18.5, 校醫強迫她要增肥, 但她卻是 那種所有女生都羨慕、「食極都唔肥」的。所以她也懶理校醫的命令, 認為是太依賴BMI的數 字。

不過, 看來她的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事例, 內裡還有甚麼細節, 就沒有報導。基於上述各項, 現在 都極少醫生會關注病人的BMI, 因此,BMI的意義, 也慢慢從醫學上的用途,變為一般大眾的纖 體指標了。

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Que Sera, Sera” 與 “Visions”


從新聞中得知, 荷李活著名藝人Mickey Rooney逝世, 享年93歲。從他只有17個月大開始, 差不多有92, 他都是活躍在各種演藝事業中的, 得獎及各項殊榮無數, 一生都充滿精彩。

剛在三天之前, 另一位荷李活著名藝人 Doris Day, 渡過她的92歲生辰。那天早上, 古典音樂電台的節目主持人, 少有地播出一首流行歌曲, 就是她的名曲之一, “Que Sera, Sera”, 那是來自她在1956年的一套電影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香港譯作「擒兇記) 。此曲曾獲得1957年奧斯卡的「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獎」, 旋律很輕鬆、活潑, 歌詞的內容很有意思: “我們無法預見將來, 一切順其自然好了

實際上, 每個人都希望能預見將來, 由此想起 Cliff Richard 的一首旋律優美得難以形容的歌, “Visions”, 歌詞的內容, 就是希望能預見將來, 何時才能與他心愛的人再重聚。

這首“Visions”與一般的流行曲最大的不同之處, 就是那極其簡單的伴奏音樂, 全曲從頭到尾, 都只是由Keyboard及結他, 彈出輕輕的 Broken Turnaround Chord 來伴奏, 絕不喧賓奪主, 更能襯托出全曲的感情。

Cliff Richard 1959年初次與 The Shadows 合作錄音, 之後就成為他的「御用伴奏樂隊」直至1989年。20年之後的2009, 他們在倫敦的 O2 Arena 舉行了一場 The final Reunion音樂會。從畫面中所見, 各人都應該在70歲以上吧, 相信他們都是非常珍惜還能有合作的機會, 所以個人覺得他們在唱出 Visions之時, 感情特別真摯。如此優美的旋律、真摯的感情, 用最簡單的伴奏就是最好了。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Cliff Richard & The Shadows - Visions (with lyrics), 2009 The final Reunion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拆穿冰雹「造假相」


朋友轉發來一輯相片, 都是有關星期日那場特大暴雨, 和伴隨而來的冰雹。

其中的一張, 看到的是一隻手, 托著一塊差不多如那手掌般大的「冰塊」, 聲稱是拾得的「冰 雹」, 卻沒有說明在那區, 還有附注說, 如果打中人、或行駛中的汽車的擋風玻璃, 後果會是 不堪設想, 亦可能是如此大的「冰雹」, 把一些商場的玻璃頂打破, 造成漏水云云。

不用細看, 就知那是一張「造假」的相片, 很簡單, 「冰雹」不可能是呈方形的, 也不可能是如 此「晶瑩剔透」, 相片中的似是一塊鑿出來的「生雪」, 如果知道「冰雹」是如何形成的, 根本 就不會相信那是真的。

首先, 「冰雹」是「對流雨」的副產品。雨雲的產生, 是由於接近地面的空氣受熱而上升, 到了 某個高度, 空氣中的水份遇冷而凝結成水滴, 累積起來而成為雲, 上升的空氣, 將雲「托」在空 中。但當陸續有更多的水滴凝結成, 雲就會越積越厚, 其中的水滴就會互相依附而變成更大的 水滴, 重量亦增加, 直至上升的空氣「托」不住, 掉下來而成為雨。

有些時候, 特別是在夏天, 太陽很猛烈, 把地面曬得很熱, 使近地面的空氣受熱而急速上升, 將要 掉下來的雨水滴再推上更高的天空中, 那裡的溫度更低, 有可能是在零下10度或以下, 水滴會變 成冰粒, 重新再掉向地面, 在掉下的途中, 溫度漸高, 冰粒表面融解, 冰粒變得更小更輕, 又再次 被上升的空氣重新推上高空, 在過程中, 會和正在掉下的冰粒相遇, 依附在一起, 變得更重而又 再掉下。如此「上上落落」的過程, 就如在那「舊」雨雲中「炒栗子」一樣, 冰粒經過多次的 被「炒上炒落」, 越來越大, 越來越重, 最後上升的空氣無法再將之「炒上」, 最終掉下來, 形成 「冰雹」。在掉下的過程中, 「冰雹」表面會因接近地面的溫度較高, 融解成為雨水。所以在 一場「冰雹暴雨」中, 是先下「冰雹」, 雨水 有可能會遲1530秒才到的。

有時「冰雹」在剛落到地上前, 已完全融化成水, 化身為「白豆咁大粒」雨, 之後跟著來的, 才 是較小、但較密的雨點。

「冰雹」的冰粒在急湍的氣流中形成, 其中會混和有氣泡, 所以不可能是「晶瑩剔透」的, 更不 會是一大塊的。此外, 在水滴凝結時, 因為自身的「表面張力」, 會形成「珠」狀; 冰粒在掉下 地面的過程中, 會和空氣磨擦, 自身又不停的滾動, 所以會被「磨」成「球」狀, 就如河流溪澗 中的鵝卵石一樣, 所以不可能是呈方形或不規則的形狀。

更重要的一點, 在那輯相片中看見的「冰雹」, 大都如「臭丸」、「波子」般大, 最大的也不到 乒乓球的大小, 所以不大可能打破商場頂的鋼化玻璃。以個人的經驗及專業知識來判斷, 最有 可能的, 是因為「冰雹」先到, 雨水後來, 先到及陸續有來的「冰雹」粒積聚在屋頂的排水溝中, 堵塞排水口, 令後來的大量雨水無法排走, 積在玻璃頂上, 水壓令玻璃與框架之間的接合處爆裂 而漏水。

一場罕見的「冰雹」, 有人「解釋」是顯示甚麼「天機」。蓋「道可道, 非常道」, 那麼容易被 看透的, 就不會是「天機」那吧!

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

「二百年一遇」=「二百年一次」?


星期日的一場特大暴雨, 造成多處水浸。據渠務署長表示, 那是一場「二百年一遇」的大雨, 而 香港的雨水渠的排洪能力, 是基於「五十年一遇」的雨量而設計的。

甚麼是「二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呢?

n年一遇」的雨量, 是水文學上用於記錄某地方在n年之中, 每小時最大的下雨量, 在土木工程 上, 利用此數據來設計雨水渠、及其他防洪設施的排洪能力。

n年一遇」, 是統計學上一個有關「頻率」的概念, 是表示某一件事情, 在特定的條件下, 會重 複出現的平均次數或可能性。以雨量為例, 是從收集到某地在過去多年來的雨量數據資料, 通 過統計學的整理、排序, 然後計算出「一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的雨量, 並非「靠估」 的。

有一點要搞清楚的, 這「n年一遇」的雨量數字, 是來自某地過去的雨量紀錄, 所以只適用於某 地而已。如香港的「五十年一遇」的雨量, 是每小時130mm(毫米), 而在孟加拉近喜瑪拉雅山 山腳的地方, 該處的「五十年一遇」的雨量, 則是每小時600mm, 而在中國的內蒙古, 可能只是 每小時5mm呢。

香港開埠雖然還未夠二百年, 但有確實的「一百年一遇」的雨量數據, 而在星期日的特大暴雨, 則是每小時150mm, 超過「一百年一遇」的雨量, 所以可以「推算」為「二百年一遇」的雨 量。在200867日早上八時至九時間, 天文台曾在大嶼山錄得每小時145.5mm的雨量, 當年 的土木工程拓展署, 更「推算」那是為「一千一百年一遇」的雨量, 但相信因為發生在大嶼山 的人口稀少的地方, 對市區無甚影響, 所以沒引起太大的關注。

更重要的一點要搞清楚, 「一百年一遇」的雨量, 是一個統計學上的概念, 並非是「一百年中只 有一次」的雨量, 而是在每一年中,「平均有一百份之一」的機會, 會出現這個雨量, 重點是在於 「平均」二字, 亦即是說, 有可能在某一年中沒有發生過一次, 而在另一年中, 卻會有可能出現 多次。 例如在上面已提到, 2008年已曾出現過類似的特大暴雨, 之後的幾年卻沒有, 而前兩 天又有了。

如此類推, n年一遇」的雨量, 是在每一年中,「平均有n份之一」的機會, 會出現這個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