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花邊新聞」, 美國耶魯大學的一名二十歲華裔女學生,
因校醫認為她的BMI太低, 而
被強迫增肥, 但她卻是天生「瘦」質, 無法增肥。
BMI,
Body Mass Index, 身高體重指數, 定義為
w / h x h
w = 體重(公斤, 或千克)
h = 身高(公尺, 或米)
那是在1830年至1850年間, 由一位比利時人提出來的, 原意是用來顯示整個社區大眾健康狀況
的統計數字, 主要是用於表示大眾的體重是否「正常」, 而並不適用於個別特殊例子。正如香
港市民的每年「平均收入」一樣, 最高與最低的, 可以相差數百、甚至數千倍的。
多年來的發展所得的數據, 「正常」的BMI範圍是在18.5與24.9之間,
女性最理想的數字為22, 而男性則是24。不過, BMI是從歐洲西方人發展出來的, 他們的體形與生活、食物習慣都與東方 人有很大分別, 不能照搬那套數字。香港醫管局就建議,
適用於香港人的「正常」BMI範圍, 應 是在18.5與22.9之間,
23.0至24.9是有超重風險, 25至29.9是中度肥胖, 在30以上的, 就是嚴重 肥胖了。
且慢! 各位無須馬上去拿尺、磅及計數機。
當年發展BMI時, 醫藥技術與今時今日的相差甚遠, 只是希望有一個簡單、快速的方法,
可以應 用在一般大眾的。但是, 對於一些特別高的人, 就不太適用。因為人越高, 體形 是向三邊「立 體」發展的, 理論上體重會是身高的三次方比例, 而BMI卻是除以身高的二次方, 變成了身體越 高, BMI就越高了, 就會出現錯誤認為高人是超重、甚至肥胖。同樣原理, BMI亦 不適用於身材 特別細小的人。
又例如,
身體的肌肉會比脂肪重, 一些運動員, 他們的肌肉比例很高, 而脂肪則很低, 同樣的身
高, 他們的BMI會比較高了。
近年的研究發現,
要真正量度一個人是否肥胖, 用脂肪佔體重的比率, 會較BMI更準確, 而用腰圍 與身高比例又更好, 但是再好的(沒有最好, 只有更好), 是看內臟脂肪,
如果內臟脂肪正常,就 算腰圍比較大及體重脂肪比率很高,健康風險都不一定高的。
高BMI顯示超重、肥胖, 低BMI則顯示個人有可能有營養不良、或甚至是「厭食症」。上述提
到的那位女學生, 她的BMI是16.8, 低於「正常」範圍的下限18.5, 校醫強迫她要增肥, 但她卻是 那種所有女生都羨慕、「食極都唔肥」的。所以她也懶理校醫的命令, 認為是太依賴BMI的數 字。
不過,
看來她的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事例, 內裡還有甚麼細節, 就沒有報導。基於上述各項, 現在 都極少醫生會關注病人的BMI, 因此,BMI的意義, 也慢慢從醫學上的用途,變為一般大眾的纖
體指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