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提到五十年前的「斗零哥」。然則何以五仙硬幣會叫做「斗零」呢?
這個答案要分兩面。
第一方面是硬幣本身。在上世紀初, 香港的硬幣都是在英國鑄造的,
沿用英國的以純銀(Stiring Silver)鑄成, 最大面額的一圓硬幣, 由合中國重量制的七錢二分純銀鑄成。不要小看當時的那一圓,
已經是當年一般「打工仔」一個月的薪水了! 如此的「大」面額, 在日常使用上很不方便, 所以就需要較少面額的「散紙」, 用來作找續, 即十分錢和五分錢。十分錢是一圓的十分之一, 以七分二厘純銀鑄成, 五分錢是一圓的二十分之一, 合三分六厘純銀。所以以前的十分錢和五分錢, 也被稱作七分二和三分六。後來因為通貨膨脹,
硬幣中所含的純銀的價值, 比硬幣的面值還要高, 於是就改以銅鎳合金來鑄造硬幣。
另一方面, 以前在市場、街市經營的人,
有一套叫「市仔訣」。在我的少年時代, 有戶鄰居在以前的尖沙咀街市經營魚枱, 我曾在放假期間跟他們出市場「開檔」,
學到他們的「市仔訣」。
「市仔訣」又分為兩部份: 計數目與數數目。
市場沿用中國的一斤十六兩制, 因為不是十進制,
計算重量的價錢頗為困難, 例如六毫子一斤九棍魚, 買一斤十兩是多少錢呢? 在當年, 這已是一條標準的小學四、五年級的算術題,
對於那些完全沒有入過學校、沒有受過算術訓練的街市經營者, 更是難上加難。當年沒有計數機,
更沒有電子磅, 但他們就有一套由前輩口傳心授的「市仔訣」, 如以前我們念乘數表一樣, 可以很快就能準確地計算出價錢來。
另一部份是, 他們在互相議價、或通報價錢消息時,
為了不讓一般人或顧客知道, 會用另一套數目字的「暗語」, 由一到十的發音(實際的寫法就真的不知道了) 為「支、神、斗、蘇、馬、零、猴、莊、彎、响」。例如三圓或三十圓, 叫做「斗响」(當然要視乎買了多少來理解), 一圓八毫或十八圓, 則為「支莊」, 如此類推, 不過五毫或五圓,
他們卻喜歡叫「一隻馬」, 有時互相投訴一些「奄尖聲悶」的顧客,
他們會說「嗰個莊响」(八婆) 。
好了, 回頭再說「五分錢」,
又被稱作三分六, 在「市仔訣」中, 三是「斗」, 六是「零」, 三分六就是「斗零」了。
講開又講, 當年的一圓(七錢二分純銀)已是當年一般「打工仔」一個月的薪水, 以平均一個月三十日來計, 一日的薪水就是二分四分銀, 所以就有那句: 幾辛苦都要捱, 鬼叫受人二分四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