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ekers 是在1962年, 在澳洲的南部大城市墨爾本組成。他們的歌曲的風格, 在當時來說, 很像是「民歌」, 但又比「民歌」為「搖滾」, 若說是「搖滾」, 又不夠「搖滾」, 就是他們那
種「民歌式的搖滾」, 令他們獨樹一幟, 亦是個人喜歡他們那個組合的原因。在六十年代時,
有 很多唱「民歌」的歌手和組合, 如Bob Dylan,
Joan Baez, The Brothers Four, Everly Brothers, 及Peter
Paul And Mary 等。他們的「歌路」都有同一特點, 就是很「統一」、很「一致」,
聽 了一、兩首, 同聽了一、二十首, 甚至一、兩百首, 都是差不多, 很刻板、很悶,
反而如 The Seekers 的, 更多變化、更多趣味、亦更「襟」聽。
在組成的初期, 他們出版了兩隻
Single, Waltzing Matilda(這首歌另篇再介紹) 和
Bush Ballad, 都是澳洲的本土民歌, 成功打入了墨爾本流行榜的40位之內。
1964年, 他們作為隨船表演樂隊, 跟隨一艘郵輪去到英國,
在那裡遇上了赫赫有名的流行曲作曲家 Tom Springfield (已故英國女歌手
Dusty Springfield 的哥哥), 他擅長寫「民歌式的搖滾」歌 曲,
為他們寫了“I’ll Never Find Another You”, 在當年年底推出後,
馬上打入英國流行榜的頭40位內, 在翌年的1965年2月, 同時在澳洲及英國的流行榜上, 進佔第一位, 亦同時在美國流行榜上升到第四位, 成為第一隊澳洲組合, 能夠同時打上在三地的流行榜中的頭五位。
Tom
乘勝追擊, 接連為他們寫了“What Have They
Done To The Rain” 、“A World Of Our Own” 等他們的 「招牌歌」。在該年底, Tom 將一首俄國民歌的旋律改篇, 填上歌詞, 成為一曲 “The Carnival is Over”, 一推出之後, 就馬上同時成為在澳洲及英國流行榜上的第一位。這初步墊定了他 們在樂壇的地位,
亦讓一般樂迷以為他們是英國組合。 “The Carnival is Over” 更成為他們「招牌歌」中的「招牌歌」, 在1988年的布理斯本「世博」、及2000年的雪梨「殘奧」兩個閉幕禮上, 都是由他們唱出此歌作為「話別」; 此歌至今仍然是在英國最暢銷的
Single 中的頭50位。
他們還有更多的「威水史」。1966年在
Wembley Arean (溫布萊球場) 的一個流行音樂會中, 他們與當時的四大樂隊:
The Beatles, The Rolling Stones, The Animals, 及 The
Springfields 同場演出。同年十一月, 重新灌錄 “Morningtown
Ride”, 最高登上英國流行榜的第二位。十二 月, 一曲“Georgy
Girl”, 在美國升到第二位, 成為他們在美國最成功的一首歌。1967年三月, 他 們返回澳洲作巡迴演唱, 在墨爾本的一個球場內所舉行的音樂會,
入場人數超過200,000, 被正 式列入〈健力士紀錄〉中的《在南半球最多觀眾的音樂會》。
在1968年1月26日, 是澳洲的180年國慶日, 他們被選為當年的“Australians Of The
Year”( 澳洲
傑出國民), 是至今為止,唯一的一個得到該榮譽的組合。2002年, 為了紀念 The Seekers 成立
40週年, 澳洲郵政局發行了特別紀念郵票。2006年, 墨爾 本的「港產」市長蘇震西(另篇再詳 細介紹), 頒授墨爾本市的「榮譽鎖匙」給他們。
另篇再續。
40週年, 澳洲郵政局發行了特別紀念郵票。2006年, 墨爾 本的「港產」市長蘇震西(另篇再詳 細介紹), 頒授墨爾本市的「榮譽鎖匙」給他們。
另篇再續。
The Seekers - I'll never find another yo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