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提到, Saint-Saens 聖桑的十四首組曲「動物嘉年華」,
是以描寫動物寓人, 十四首中, 除了第十三首「天鵝」一曲之外, 其餘的十三首, 在他有生之年, 都不讓公開演奏。
「天鵝」是此組曲中, 在聖桑生前公開發表的唯一的一首, 也是後來流傳最廣的一首,
常被單獨 演奏, 最多為大提琴家用作演奏會之後的 Encore, 甚至成為聖桑的代表作品。
此曲是整套組曲中, 唯一優雅、溫柔的一首,
與其他的十三首在風格上有鮮明的對比, 由大提琴 獨奏, 豎琴伴奏。但現時在音樂會上, 大都以鋼琴作伴奏了。豎琴以其獨特的音色, 以「琶音」 表現出清澈的湖水, 泛起微微的漣漪, 而大提琴優雅的旋律, 描寫天鵝高貴的姿態, 慢慢地、優 悠地、安詳地在湖面浮游的情景。豎琴與大提琴的音色極相融和, 給人和諧、憩靜的感覺。
此曲由豎琴以「琶音」為引子, 接著是大提琴圓潤高雅的主旋律, 豎琴不斷以「分解和弦」來
襯托出水聲蕩漾, 全曲在漸弱的旋律中逐漸消失、結束, 像天鵝慢慢地越游越遠,
漸漸消失在視 線中。
聖桑的「天鵝」除了常被單獨演奏外, 最多的反而是用作芭蕾舞獨舞「垂死的天鵝」的伴舞音
樂。一首如此優雅高貴的大提琴獨奏曲, 為何又會變成「垂死的天鵝」的呢? 更令之後不少人 一聽到此曲, 就如聽到 Meditation 一樣,
聯想起一連串悲傷的情景。講來有段「古」的: 是幾件 全無關連的事件加在一起的結果。
第一, 十九世紀中期,
英國一位詩人 Alfred Tennyson 寫了一首詩,
詩題為“The Dying Swan” (姑且就譯作「垂死的天鵝」),
是描寫一隻受了傷的天鵝, 慢慢在掙扎中死去的悲傷情景。第 二,
1886年, 聖桑寫了「天鵝」一曲。第三, 1905年, 俄羅斯著名芭蕾舞蹈家 Anna
Pavlova, 偶 然在公園見到天鵝優雅的姿態, 就想把天鵝融入她的芭蕾舞蹈中; 她把她的想法告訴舞蹈團中 的編舞家 Michel Fokine。第四, 而巧合地, Michel曾讀過 Tennyson 的 “The
Dying Swan” 一 詩。於是 Michel 與 Anna 就一起,
以詩中的概念, 編排了一隻芭蕾舞獨舞, 就名為 “The
Dying Swan”, 由 Anna 獨舞, Michel 提議用聖桑的「天鵝」為伴舞音樂。
1905年12月22日,
該舞由 Anna 在俄羅斯國家大劇院作首演, 大受歡迎。之後,
Anna 演出了該獨
舞4,000多次,
包括1910年3月18日,
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劇院的演出。就是由於
Anna 的演出令
到該齣舞蹈如此出名, 連帶用作伴舞的音樂, 聖桑的「天鵝」也因而「受惠」,
而讓一般人只知
道是「垂死的天鵝」了。
不過, 後來俄羅斯的另一位芭蕾舞蹈家
Maya Plisetskaya, 得將該齣舞蹈重新演譯,
賦以新的思維
與感情, 認為是一隻雖然已是年老的天鵝, 但仍然如
Maya 自己一樣, 頑強地拒絕接受年老的到 來。1995年, Maya 在慶祝自己的70歲生日會上, 仍然演出該齣舞蹈,
後來更成為她個人的標誌。
另一方面, Anna 演出了該齣舞蹈4,000多次,
不但令她十分出名, 更令該齣舞蹈舉世聞名, 即使在 她臨終時, 她還吩咐她的家人, 為她準備好那套「天鵝」的舞衣…………………….
Yo-Yo Ma The Swan Saint-Saens http://youtu.be/zNbXuFBjn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