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為「沉思」(Meditation)伸冤


個人在音樂上的興趣頗雜, 但有一「瓣」則很難成為「我杯茶」, 那就是「鬼佬大戲」, 西洋歌 劇也。

雖然說音樂是「國際語言」,  但完全「唔知佢噏乜」, 就真難提得起興趣繼續「欣賞」落去。 曾經同朋友討論過, 成套「大戲」確難頂, 「折子戲」又如何? 「齋唱」又點睇呢? 無錯, 要聽 完整套「帝女花」都不是人人有興趣, 但「落街冇錢買麵飽」就唱到街知巷聞。「鳳閣恩仇 未了情」亦是很多人的「飲歌」!

其實很多西洋歌劇都有十分動聽的選段, 雖然完全「唔知佢唱乜」, 但是因為旋律優美, 仍然廣 受歡迎。如「蝴蝶夫人」中的‘One Fine Day’, 「茶花女」中的「飲酒歌」等, 均是十分典型的 例子。

還有西洋歌劇中有一點與廣東「大戲」很不同的, 就是中間會有一些獨立樂章的純音樂片段。 例如有一首, 相信大家一定十分熟悉的旋律、但卻又未必能說得出音樂的名字, 最通常會聽到 的, 就是在「粵語殘片」中, 張活游或吳楚帆病重臨終時、或白燕被黃曼梨虐待時, 背景音樂都 會響起這段「悲慘、悽涼」的小提琴音樂。究竟那旋律是出自甚麼大悲劇的呢?

非也, 那是出自一套由法國作曲家馬斯勒, 1894年寫成並首演的歌劇Thais中的一段「間奏 曲」, 標題為Meditation, 姑且譯作「沉思」。先說說所謂「間奏曲」, 就是在歌劇中幕與幕、 場與場中間落幕換場、換景的時候, 純由現場伴奏樂隊奏起的片段, 目的是用作繼續「應酬 住」觀眾們, 否則成個劇院「冇嘢睇又冇聲」, 觀眾們就會開始傾偈、談笑, 甚至離座行開, 到 下一場、下一幕再開始時, 觀眾們會比較難重新收拾情緒, 會因而影響欣賞情緒的連續性。

現在應說回「沉思」這曲了。「沉思」出現在Thais中的第二幕的第一場與第二場之間。在第一場的尾段時, 有一位修士勸女主角Thais應該放下追逐物質, 多作心靈上的修煉。在第二場開 始時, Thais接受了修士對她的啟發。在兩場之間落幕轉場時, 樂隊就奏起了「沉思」這一曲。 劇的原作是用此曲來描述、交代Thais聽過修士的勸告後、自我反省、得到啟發的過程, 從而作 為兩場之間的承上啟下。

此曲以D大調寫成。D大調是特別適合小提琴的GD AE四條空弦的調音結構, 而且D大調的調性是開朗、明亮、充滿光彩, 在巴羅克時期, D大調被譽為「榮耀之調」。樂曲的拍子是稍緩慢的行板, 前奏的部份很短, 在豎琴的引領下, 小提琴加入奏出主旋律。主旋律重複兩次之後,  就轉入第二段。第二段的旋律比較活潑及感情豐富, 隨著旋律的發展, 感情漸增而慢慢推向高峰, 然後轉入一個比較短的華彩樂段, 再接回主旋律。在主旋律重複兩次之後, 由整個樂隊接著演奏主旋律, 而小提琴則以高八度的「泛音」作伴奏, 直至全曲的完結。就如Thais最初反省她自己的過去, 可能有不善及不足之處, 在想通之後, 尋找到新路向, 心情豁達開朗。

由於「沉思」一曲旋律優美, 長度約是五分鐘, 很多小提琴演奏家都會在音樂會完結前用作 Encore. 著名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也有以大提琴演奏此曲(大提琴的四條空弦定調為CGD A), 效果亦十分好。

欣賞音樂, 「如人飲水, 冷暖自如」, 甚麼心情, 就會聽出甚麼感受。現在大家知道了「沉思」 的背景後, 不妨再試試重溫一下, 看看感受又如何?

Meditation de Thais, Sarah Chang 
Massenet "Meditation" from Thais, Yo-Yo Ma 


1 則留言:

  1. 看完你的介紹, 之後再聽那音樂, 感覺真得完全不同。非常同意: 欣賞音樂, 「如人飲水, 冷暖自如」, 甚麼心情, 就會聽出甚麼感受。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