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兩次「耳聞目見」Panpipes在近距離演奏,
所聽到的「音色」, 與兩星期前, 從電台聽到 Panpipes 大師 Gheorghe Zamfir 所演奏 The Four Seasons 中的 Autumn,
Allegro in F major, 不盡相似, 所以曾誤以為那是 Recorder
(牧童笛), 因為那些「音」, 實在是出奇的清脆 和「亁淨」。
以前從相片、圖畫中見到 Panpipes、從文字的描述中,
都覺得那是一種很古老的民族樂器, 以 竹管造成, 結構簡單、製造容易、可以有頗闊的音域、但又方便攜帶。以中國傳統的「八音」 (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為例, 相信應該是以「石」、「土」、「木」為最原始、 最先發展的樂器, 但「竹」因為有著以上的優越性, 卻應該是「後來居上」。在未掌握音階的 物理性質之前,
單憑原始的經驗來製造, 一支竹管一個音, 應該是最原始、最簡單、但又最可靠 的結構了。
在二十多年前「訪問」那南美樂隊的隊員, 從中得知他們是來自南美洲的
Bolivia (玻利維亞), 他們所用的
Panpipes, 全是自製的, 技術是「祖傳」, 一代傳一代的傳下來。Panpipes 的管子 在另一頭都是密封的, 所用的竹枝, 都是折取在「竹節」處, 取其天然的密封。從現代聲學上的
物理性質來看, 一支竹管的「調」(或是「音」的頻率),
是與竹管的長度成反比, 即竹管越長、 音調越低,
反之竹管越短、音調則越高, 這些都是一般常識。所以更值得關心的,
就是每枝竹管 的「調音」方法了。
他表示, 從「祖傳」的經驗,
他們早已知道竹管應該有的長度, 至於在「調音」方面, 他們亦有 「祖傳」的一套。他們會故意把每枝竹管都造長一點, 亦即音會低了一點,
那就是預留「調 音」的空間。他們會將一些曬亁了的豆粒, 放入管中,
令管子中的長度變「短」了, 音就調高 了, 直至調到「啱音」為止。 若然一開始就把管子造短了一些, 就無法把音調低了!
還有的是, 竹管的粗幼,
亦會影響管子所發出的音色。雖然音調(「音」的頻率)一樣, 管子較粗, 會覺得音色較「厚」、較「沉」,
相反管子較幼, 會覺得音色較「尖」。在這方面, 他們似乎沒 有太大注意到。所以在印象中, 他們的 Panpipes 的音色不大統一, 再加上是用豆粒來調音, 在 吹奏時, 空氣在管子中的迴響震蕩, 無可避免會造成豆粒在裡面也受震蕩而跳動, 產生一些獨特 的「噪音」, 但這些「不完美」之處, 就是民族樂器、民族音樂的特色吧!
另篇再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