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食「海鹽」更健康嗎?


一位同事, 在一家售賣「健康食品」的店中, 被職員游說, 買了一包海鹽回來, 聲稱比一般常用 的「餐桌鹽」更健康, 職員更說, 食海鹽已開始形成潮流, 試看那些高級大餐廳, 餐桌上擺放的, 都是海鹽云云。為了健康, 人們都會「不惜腰間錢」, 商人們亦看準這種心理, 無孔不入, 泡製 大量有關商品, 以滿足需求。

現時日常使用的「餐桌鹽」, 又叫「精製鹽」, 原材料除了是海鹽之外, 還會是岩鹽或井鹽等, 是視乎來源地而定。制作過程主要是除去雜質, 及使鹽的結晶體變得很幼細。

傳統上的海鹽是將海水引入鹽田中, 經太陽曬亁、蒸發水份後留下的結晶體。香港在開埠前, 現時的觀塘(以前原名「官塘」) 一帶, 都是鹽田, 大嶼山的大澳, 也曾有過鹽田。

現是的所謂「海鹽」, 只是另類的「精製鹽」, 只不過原材料是來自海水曬亁(其實較大可能是 從海水濃縮) 的鹽而已。記得在童年時, 到雜貨舖以一毫子買的一斤鹽, 是真正的「海鹽」, 裡 面還有很多「雜質」, 放得久了會自動「出水」, 因為其中的「雜質」會從空氣中汲取水份。

海鹽聲稱更健康基於幾個理由是: 海鹽是由太陽曬亁海水而來的, 不含化學劑。其實, 不論甚麼 的「鹽」, 歸根結底都只是「鹽」, 化學成份都是Sodium Chloride (NaCl)「氯化鈉」, 其中佔 重量40%的是「鈉」, 汲收過多的「鈉」, 會令身體出現水腫及高血壓。

第二, 海鹽更健康因為是「天然的、未經人工處理的」。一般來說, 「天然的、未經人工處理 的」食物是比較健康, 但在海鹽上卻不適用, 因為仍然會令你血壓高。

第三, 海鹽中含多種礦物質, 所以更健康。這點不錯, 但身體只需要極微量的那些礦物質, 而且 只是在身體缺少那些礦物質時, 海鹽才會顯出其「優勢」。

另一方面, 海鹽都是「粗鹽」, 結晶體比較大, 如果用來放入湯中或炒菜, 效果與一般幼細如粉 的「餐桌鹽」沒甚麼分別, 但同樣重量的「粗鹽」與「餐桌鹽」, 「粗鹽」的表面面積比「餐 桌鹽」的要小得多, 如果用來為已製成的食物調味, 如沙律、牛扒等, 則要更多才會覺得「夠 鹹」, 亦即不自覺地吃下更多鹽。

高級大餐廳在餐桌上擺放海鹽, 是否代表更好的服務?

自己用十倍價錢去買「海鹽」, 是否花更多的錢來損害自己的健康?

去年的拙作: “食「低鈉鹽」更健康嗎?”  http://chayingluen.blogspot.com.au/2013/03/blog-post.html

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雀鳥的各種飛行方式


絕大部份鳥類都會飛, 但同牠們睡覺一樣, 都有不同的飛行方式。最常見的是不斷的拍翼, 直 到停下來為止; 有些則是拍翼一陣子, 然後展開雙翼在空中作滑翔; 有些更特別, 拍翼一陣子之 後, 收起雙翼, 憑飛行的慣性繼續向前衝。

無論用那樣的飛行模式, 都是為了要盡量「慳水慳力」地飛出去「搵食」、食飽之後, 安安全 全的返回來。鳥類在拍翼或只是展開雙翼時, 可以不斷的改變雙翼的形狀、角度、甚至羽毛的 位置, 來提供向上的「升力」, 承托自身的重量, 和向前飛的「推進力」(少數的鳥類如蜂鳥等, 還可以向後飛的) , 這都涉及非常複雜的氣動力學。

簡單來說, 當向前飛時, 空氣掠過雙翼時會產生「升力」, 雙翼越大, 「升力」越大, 飛得越快, 「升力」亦越大。正如人類所製造的飛機, 是不能拍翼的, 是靠向前的速度, 令空氣在飛機翼形 成「升力」, 使飛機能升空, 並保持在天上飛行。但事物總有正反兩面, 「冇理由你全部著數 晒」, 空氣在提供「升力」的同時, 亦產生「阻力」, 阻慢飛行, 所以要「加多點力」來對抗 「阻力」。如民航機及軍用運輸機, 無需飛得太快, 最重要的是能運載大的重量, 就用長及闊的 機翼來增大「升力」。戰鬥機則需要快而靈活, 用小的機翼來盡量減少「阻力」, 而用大「推 進力」、飛得快來提高「升力」。

各種不同的鳥類, 用各種不同的飛行模式, 都是為了找出最「慳水慳力」的方法, 以求得到「推 進力」、「升力」、及「阻力」三者之間的最佳平衡, 此外, 還需配合它們的「生活環境」。 例如燕子、麻雀等小形鳥類, 經常會穿梭樹林中的狹小空間中, 需要短暫的高速追逐昆蟲, 最佳 方法就是以較細的翼、配以間歇性的拍翼。

大形鳥類如鷹、雕等, 覓食的方法是長時間在高空盤旋, 尋找獵物, 所以就有著窄而長的翼, 只 要伸展雙翼, 利用地面上升的熱氣流, 就可毫不費力的滑翔盤旋了。海鳥類如海鷗等, 也有類似 的雙翼, 不過是在海面盤旋, 看準水裡的魚, 然後收起雙翼、伸直雙腳, 像導彈一樣衝入水中。

另外如雁等候鳥, 需要長時間、長途高速飛行, 雙翼是如戰爭機般, 呈三角形的向後掠, 使「推 進力」更大, 「阻力」更小。鳥類中最特別的蜂鳥, 能夠向後飛行的, 也有類似的雙翼, 但因為 很細小, 所以要不停的拍翼, 才能保持在空中。它們的飛行方式, 是鳥類中最辛苦的一種, 難怪 它們一天之中, 花了大部份時間去「搵食」呢!

提到麻雀, 記起在七十年代中, 有一套美國警察電視片集 Baretta (忘記了香港的中文翻譯), 片 中的主角是一名便衣警察,「開場曲」名為 “Keep Your Eye On The Sparrow”, 直譯為「留意 著麻雀」, 但在片集中實際的意思, 是作為一個警察, 必須要隨時「留意著小事」, 可能是匪徒 犯案前的「蛛絲馬蹟」, 或是破案的線索。

Baretta Intro (HD) Sammy Davis, Jr - "Keep Your Eye on the Sparrow"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雀鳥是如何睡覺的?


早上在花園走走, 偶爾會在樹底下、草地上, 發現雀鳥的「殘骸」, 像是被野獸吃剩的, 最大可 能是貓的所為。但除非是那雀鳥原本是有病的、或是受了傷跌在地上, 否則貓是不會那麼容易 「得手」。或說, 貓是湊夜間雀鳥睡覺時偷襲的呢, 那就要看看一般的雀鳥是如何睡覺的了。

一般雀鳥並不是如大家想像般, 睡在雀巢裡, 更不會如在卡通片中的那般趣怪可愛, 把頭埋在翼 下來睡, 或是以自己掉下的羽毛編織成被蓋著睡。雀巢只是雀鳥用來孵蛋、養大BB, BB 睡 覺的地方, 雀鳥爸媽只會在BB初生之時, 需要晚上以雙翼為BB保暖, 才會在雀巢中「過夜」。

各種不同的鳥類有不同的睡覺方式, 但歸根結底, 都是為了安安全全的睡一晚, 所以在任何時候, 都要保持警覺, 留意週圍的「風吹草動」。為此, 雀鳥類有它們獨特的秘技, 就是只用半邊腦來睡覺。我們人類的左、右兩邊腦中間是有神經線聯系起來的, 左眼所看到的東西, 雖是傳給右腦, 但仍會刺激左腦。鳥類則不同, 它們的兩邊腦是完全獨立的, 左眼所看到的東西, 只會傳給右腦, 不影響左腦。於是, 它們就可以如笑話中所講: 「單起隻眼嚟瞓」, 左、右兩邊腦輪流休息, 時刻保持一隻眼、一邊腦來「睇水」。記得在「文革」期間, 有位畫家因畫了一幅「隻眼 開、隻眼閉」的貓頭鷹的畫, 而惹禍上身。

鳥類中最大部份的「攀禽」, 它們的趾爪特別長, 適合站在樹枝上。在夜間, 它們就站在樹枝上 睡覺, 趾爪自然地、毫不費力地把它們穩穩陣陣的「鎖」在樹枝上。

鳥類中體形最小的「鳴禽」, 是最脆弱的一群, 雖是身懷秘技, 仍然會盡量躲進濃密的樹叢中作 掩護, 來襲者需要穿過樹葉、樹枝, 會發出聲音及振動驚醒它們。

鵝、鴨類等水鳥, 因為腳上有樸, 無法有樹枝上站立, 就選擇在水中的小島、或岸邊的水草叢中 睡覺。大型的水鳥如天鵝、塘鵝等, 則索性浮在水面來睡, 一則不怕岸上的動物, 二則如有其他 水鳥游水來襲, 水面的振動會是警告訊號。

最可隣的可算是如鵪鶉、鷓鴣等「陸禽」, 它們既不善飛, 又肥美好味, 是所有獵食者的最佳美 食。在晚間, 它們唯有一大群的聚在一起, 在中心的可以放心去睡, 留下外圍週邊的做「睇更」 好了。

最後的是如鷹、貓頭鷹、隼等「猛禽」, 在雀鳥界中是「無有怕」的, 只要不留在地面受到其 他動物襲擊, 就可安安心心的去睡。

好好睡醒一覺, 早起的雀仔有蟲吃。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為何會「輾轉反則」?


從電視台的節目表看到, 三月十四日星期五, 會播送1993年的舊片“Sleepless In Seattle”, 原來 那天是「國際睡眠日」。從2008年開始, 今年已是第七屆了, 是由「世界睡眠醫學會」發起的, 目的是希望引起人們對睡眠的重要性和睡眠質量的關注, 了解睡眠與健康的關係。

有一點我們都會知道的, 就是睡在牀上, 不論是睡得著或睡不著, 都會是「輾轉反則」的。人從 BB開始, 就已經會「轉則」了, 只是在最初的三、四個月前, 筋骨肌肉未夠力量去做到, 但仍會 見到睡著的BB把身體「篩來篩去」, 目的與「轉則」一樣, 都是為了令身體更舒服。

「轉則」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能, 如同坐著一樣, 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 會令身體局部受到 壓力, 皮膚的血液循環不足, 刺激皮膚產生痛感, 還有會使關節僵硬, 造成不舒服的感覺, 為了減 輕、消除這種痛不舒服的與感覺, 就要改變姿勢, 令局部皮膚與關節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 坐著 的要起身走走, 睡著的「轉則」到另一邊 。

這好像說來簡單, 但需要皮膚的感覺、大腦對身體及四肢的協調、及筋骨肌肉的力量去做到。 醫護人員發現, 陷入昏迷及被麻醉的人都不會「轉則」, 因為皮膚的感覺降低、肌肉的力量減 弱、大腦失去協調身體各部份的能力。一些癱瘓的病人、需要長期臥牀的老年人, 都需要護理 人員定時為他們「轉則」, 否則身體局部長期受壓, 血液循環不良, 會造成「褥瘡」或甚至皮膚 潰爛。

說也奇怪, 「轉則」只出現在當我們進入「深睡」的時候, 而在「淺睡」時, 會多發夢, 身體會 處於「半癱瘓」的狀態, 所以不會「轉則」。在進入「深睡」之時, 每隔六至八分鐘, 大腦會出 現一次「興奮」的狀態, 伴隨著的是身體的活動, 包括「轉則」等, 而且亦會對週圍環境比較醒 覺, 有甚麼「風吹早動」, 很容易就「紮醒」, 但如一切平靜, 很快又再回復沉睡狀態。記得在 少年時代, 聽過很多父母責怪他們的兒女們「很爛瞓, 瞓到唔識轉則」, 其實是不乎事實的。

「深睡」時出現「興奮」狀態時, 男性會較女性活動得較多、幅度較大、較容易醒來, 亦即是 較「反瞓」, 這可能是跟人類的進化有關, 男性需要準備隨時起來, 保護自己的家人及居所呢。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與咖啡有關的音樂


飲咖啡早已成為西方國家生活方式的一個極重要部份, 以大部份人來說, 早餐一定要有杯咖啡, 就算不食早餐的人, 也要飲杯咖啡才出門, 很多為人妻的, 起身第一件事, 就是冲定杯咖啡了。 在進入辦公室前, 會先在旁邊或對面馬路的咖啡檔買杯咖啡, 或是在進入辦公室後的第一個 「指定動作」, 就是冲番杯咖啡嘆吓, 每兩個小時, 又要來一個 coffee-break。坐在露天咖啡座 中嘆番杯咖啡, 更是浪漫、優質生活的標誌。

在西方國家中, 以荷蘭人的平均飲咖啡量為最高, 每人每日差不多三杯。香港這個緊貼世界時 尚的地方, 近年來也多了很多咖啡專門店, 就是連大型連鎖快餐店, 也另闢一角來專賣咖啡, 但 香港不竟還是個傳統中國文化的地方, 平均飲咖啡量, 每人每日不夠0.1杯。

因為文化或時尚, 在中、西流行曲中, 都有大量與咖啡有關的, 真是不勝枚舉, 但在過去所聽過 之中的, 印象最深刻的, 卻是來自古典音樂, 巴赫(Bach) “Coffee Cantata”( 這裡姑且譯作 「咖啡清唱劇」)

首先, 古典音樂中「唱」的, 均「唔係我杯茶」, 因為根本聽不懂任何一句歌詞; 第二, 一向對 巴赫的音樂的印象, 總是很莊嚴神聖的, 他的作品大都是為教堂而寫。個人認為, 現代對音樂的 看法, 應該是用來消閑的, 不一定要「以載道」。

第一次接觸到這曲目, 是多年前偶然從電視節目中, 播放的一個古典音樂會中看到的, 初時真的 想馬上「轉台」, 但是心又想, 我們偉大的「孔Sir, 在二千多年前已經教落: “不以言舉人, 不 以人廢言”, 為何不給大家一個機會呢, 於是繼續看下去。全曲由頭到尾, 只能聽懂“Coffee” 一個字的發音, 但從伴奏音樂的旋律聽來、演唱者的表情看來, 特別是女主角俏皮的表情, 深覺是一部十分輕鬆的作品, 看完之後, 心感慶幸沒有「轉台」, 之後每逢電台播出其中的選段, 都會樂意聽下去。

所謂「清唱劇」, 只見相對於一般的「歌劇」或「輕歌劇」, 那些有做有唱的而言, 而且亦非純 「齋唱」 , 是有小樂隊伴奏的。全套劇有十段, 大部份的曲是由合唱開始, 中間穿插著獨唱、對唱、重唱等, 最後以合唱結束。

此「清唱劇」是巴赫在17321735年間的作品, 當時在歐洲視飲咖啡為最時尚的生活方式。劇中的女主角沉迷於飲咖啡, 作為父親的男主角, 多番好言相勸無效, 唯有以不給她買新衫、禮物等、甚至不讓她嫁人作威脅。但女主角卻無動於衷, 反要求父親給她找到個丈夫後才停止飲咖啡。父親答應, 並出門去找「未來女婿」, 但女兒卻暗中表示, 讓她繼續飲咖啡的男子, 她才會嫁。
Bach Coffee Cantata
http://youtu.be/YC5KpmK6oOs

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咖啡因」與咖啡


在前兩篇中多次提到「咖啡」二字, 亦多次提到同事、朋友飲咖啡的故事, 但自己可能是對其 中的「咖啡因」太敏感(並非「過敏」), 即使是在早上飲了一杯, 到十多個小時後的午夜, 還是 照樣「眼光光」的睡不著, 所以咖啡、奶茶、和一些中國茶, 如普洱、壽眉等「咖啡因」含量 比較高的飲料, 一律都「唔係我杯茶」。

據估計, 現時全世界每年使用「咖啡因」, 15萬噸, 而且還在不斷的增長, 由此引伸出去, 含有「咖啡因」的食品及飲料, 如咖啡、朱古力等, 更是100倍以上, 尤以咖啡最為普遍, 這些還不包 括中國茶呢。

作食用的「咖啡因」, 最先是來自咖啡樹的果實, 咖啡豆。咖啡樹是原生長在現時非洲埃塞俄 比亞(Ethiopia), 當地人早已將之作為食物用途: 把咖啡豆搗爛, 與油脂及澱粉混和在一起, 作為 出門遠行時隨身攜帶的糧食, 既可飽肚、提供熱量, 還有「提神」的作用。

離開埃塞俄比亞之後, 咖啡最先傳入中東, 被轉化為飲料用途。 在十五、十六世紀時, 咖啡在伊斯蘭國家中, 已經是十分普遍的飲料, 但因為咖啡有類似「毒品」的性質, 在某些地方, 將之列為違禁品, 禁止人民飲咖啡。

十六世紀時, 咖啡再經陸路, 由中東傳入歐洲, 之後簡直就是一發不可收拾, 迅速成為最時尚的 飲料, 咖啡室在整個歐洲遍地開花, 在咖啡室中「嘆」杯咖啡, 被認為是時尚、浪漫、高質素的 生活方式, 很多人就因此而沉迷於飲咖啡, 就算是一般的低下階層工人, 工餘之後都不回家, 與 同事、朋友在咖啡室中飲咖啡、「吹水」, 而老婆仔女卻在家中捱餓, 導至在民間出現「反咖 啡運動」, 而英國政府, 亦開徵「咖啡稅」, 希望「寓控()於徵()」。

英國入侵北美之後, 亦將飲咖啡、奶茶的習慣帶入北美, 但看準人們嗜好飲咖啡和奶茶, 於是只 將處理好的咖啡豆和茶葉, 由英國以船運往北美, 然後徵重稅。直到1773, 北美的人忍無可 忍, 成立了一個 “Tea Party”( 茶黨”, 而並非茶會”), 抗議英國對他們徵重稅, 更有一次, 在波 士頓衝上英國運茶的貨船, 將茶都拋入海中。自此, 美國成為了世界上飲咖啡最多的國家。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有幸在40年前曾踏足馬屎洲


看到朋友在網上的文章, 提到日前與馬屎洲「擦肩而過」, 因未能踏足而感到有點後悔。今天 要到馬屎洲實在太容易了, 與當年真是有天壤之別。

有幸曾踏足馬屎洲, 但那已經是差不多40年前的事。當年我們一班小伙子, 在兩位講師及一位 導師的帶領下, 到馬屎洲作一天的地質考察。

馬屎洲與鹽田仔是在吐露港中的兩個相鄰小島, 中間有一條窄窄的淺沙洲相連, 在潮退時會露 出水面。兩島離大埔滘岸邊很近, 但真的是「一水隔天涯」。現時因多年來在汀角路沿海邊填 海, 已將鹽田仔與大埔連接起來, 但在當年, 那兩個是荒島, 要去的, 唯一的是靠「特約街渡」 了, 而且還要「摘日子」, 得準確計算潮汐漲退的時間, 以便「街渡」能盡量靠近。去之前, 導 師已警告各人, 準備一定會「濕腳」。

當天早上, 從剛開幕不久的紅磡火車站(如無記錯, 是在197556日星期二下午, 由英女皇主 持開幕禮) 出發, 乘搭當年的柴油火車, 在大埔滘火車站(應該是現時廣福邨外、接連吐露港公路 處)下車, 由大埔滘水警碼頭旁邊登上「特約街渡」。

我們去馬屎洲作地質考察, 是因為當年那位導師發現(相信他是第一個人), 馬屎洲的地質結構, 有全香港最古老的岩石。

當年那位導師本身是個地質專家, 剛從國內移居香港不久, 對香港現時的「兩文三語」其中的 「一文兩語」, 還不太掌握, 但由於他的專家知識, 就是連外籍講師, 也對他十分尊敬。當時在 我們那班小伙子中, 能夠「煲」得多少「冬瓜」的, 只有我一人, 於是就有幸地成為當天他在其 餘的「一文兩語」的「近身翻譯」, 整天跟隨在他身邊, 收集石頭樣本, 從他處得到第一手的地 質知識。

他早已是教授級的人物了, 是香港地質界的權威。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咖啡因」,合法的「毒品」(二)


為何「咖啡因」是「毒品」? 這要看看它對人體的影響。

「咖啡因」會對人體的中樞神經起著刺激、興奮、並且有利尿的作用, 攝入後對人體短暫的影響 包括: 令肌肉抽搐、心跳加快、皮膚有收縮和被壓緊的感覺、流到胃部的血液減少、肝臟釋放更 多肝糖到血液中、氣管擴張並呼吸加速。一般來說, 如果睡前喝了杯咖啡, 會引至較難入睡、熟睡 的時間較短, 第二天起來時, 感覺休息不足和精神不振。但當然有例外, 有些朋友表示, 睡前一定要 「嘆」番杯咖啡, 否則會睡不著云云。

「咖啡因」在人體內的「半衰期」約為五個小時。一杯咖啡到肚之後約一個小時, 「咖啡因」的 濃度會達到最高峰, 約五個小時之後, 一半的「咖啡因」會從尿液中排出體外。

「咖啡因」被攝入人體內之後, 只有一部份會被肝臟分解, 其他的進入血液, 流通全身, 甚至能穿越 血液與腦部之間的屏障, 進入腦部, 令神經細胞的反應加快, 同時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增加, 使人產生 興奮的感覺, 喝杯咖啡之所以能「提神」, 就是如此。有些人以為, 喝了酒後想要駕車, 可先飲杯咖 啡, 使自己更「清醒」, 若遇上警察要「吹波」時, 可以避免「超標」。其實那只是個假象, 咖啡裡 的「 咖啡因」, 只是使人感覺興奮而覺得較為「清醒」而已, 但卻改變不了血液中的酒精濃度, 是 「超標」的, 還是「超標」!!

「咖啡因」更像是毒品的性質是, 雖不能說是會「上癮」, 但卻是會成為「習慣」, 若然要停止, 要 經過類似「戒」的過程。習慣了飲咖啡的人, 若然停止一、兩日, 會出現精神不振、頭暈、心情煩 躁, 有些人甚至會出現胸悶、噁吐等。有些同事, 每日定時定候要飲杯咖啡, 如因工作關係, 未能如 時「乂電」, 就會覺得「週身唔聚財」, 如同那些「煙癮」發作的人一樣。「咖啡癮」最大的那位 同事, 日間在辦公室中飲6杯, 其餘時間另計。

研究發現, 一般的成年人, 若每天飲多過四至五杯咖啡, 就有可能出現攝入過量「咖啡因」的現像, 如血壓增高、心跳加速、手腳顫震、神經緊張、焦慮、反胃等。曾經有位專業注冊護士的朋友, 在早上六時至九時的三個小時內, 飲了十二杯咖啡(原因按下不表, 但並非拿自己做實驗), 結果所 有上述現像都有齊, 延續整整一天!

過往有醫學專家認為, 「咖啡因」會令血壓增高, 雖然只是暫時, 仍會增加對心血管的負荷, 不利於 心臟健康。但近年更多的研究發現, 「適量」的「咖啡因」, 卻會有助保護心臟的健康, 以飲咖啡 為例, 每日三至四杯是比較好。

要保護心臟健康的方法很多, 不一定要是飲咖啡的, 如適量的運動、健康的飲食習慣等。原本不是 飲咖啡的人, 有可能會是「趕鬼入、 趕鬼出」。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咖啡因」, 合法的「毒品」


辦公室中有不少同事, 每天起碼要喝四、五杯咖啡, 才夠精神做事, 另一些同事, 卻是喝紅茶(俗 稱奶茶), 原因亦一樣。他們喝的是咖啡或奶茶, 實質上所需要的, 是其中所含的「咖啡因」。

「咖啡因」, 雖然有「咖啡」二字, 卻並非咖啡所獨有, 只是英文 Caffeine 的譯音而已, 除了咖 啡豆之外, 很多植物都含有「咖啡因」, 而且比例更高過咖啡豆, 就如茶葉, 「咖啡因」的含量 約5%, 而咖啡豆中的含量, 卻只是1%2%而已。另外還有常見用於食物的「咖啡因」來源, 就是 Cocoa (可可), 是製造朱古力的主要原料, 「咖啡因」的含量約為0.3%

除了咖啡和茶是日常最主要的「咖啡因」攝取來源之外, 還有汽水、「運動能量飲料」、 朱古 力、甚至一些治療傷風、頭痛的藥物, 都含有「咖啡因」。該等食物或飲 品, 雖然不至會令人 「上癮」, 卻會令不少人形成一種不能不食、不能不飲的 「依賴性習慣」。辦公室中也有不少 同事, 他們不喝咖啡或茶, 亦從不見到他們飲清水, 他們唯一的飲料, 就是「可樂」; 亦有一些同 事, 絕大部份都是女性, 不停的吃朱古力。這是否同其中所含的「咖啡因」有關?

就是因為能形成「依賴性習慣」, 「咖啡因」就如毒品一樣, 但各國政府均沒有禁止使用「咖 啡因」, 因為涉及的範圍實在太廣: 如果要禁, 首先就是咖啡與紅茶, 但兩者已是西方生活文化 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中國人見面時會問:「幾時得閒坐埋飲杯茶」, 而西方人則會說:「幾時得 閒飲杯咖啡」, 他們口中所說的「咖啡」, 其實是「咖啡或紅茶」, 所以就有那句 “Not my cup of tea”,  前幾年, 香港曾一度流行過其直譯版本: “唔係我杯茶

各國政府雖然沒有禁止、也沒有提出使用的指引, 但學術學界卻不斷有研究「咖啡因」對人體 的影響。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最新的研究建議, 成年人每日攝取「咖啡因」的總量, 最好不要 超過600mg(毫克) 。當然, 「人之不同, 各如其面」, 600mg只是個平均數而已。作為參考數字, 一杯茶(視乎種類而定) 含有30100mg「咖啡因」, 一杯即溶咖啡含有60100mg, 一杯蒸餾 咖啡含有100150mg, 一杯熱朱古力則約含1090mg, 而一塊30克的朱古力亦含有2060 mg, 一杯「可樂」飲品亦含有35mg。以這些數字作參考, 可以粗略計算出個人在一天中所攝入 的「咖啡因」份量。

「咖啡因」會否引至中毒死亡, 研究亦指出, 體重每公斤(kg) 的攝入量, 不應超過170mg, 即以 平均成年人來計算, 約是一下子攝入10(g) 的「咖啡因」, 等於一下子要喝下80100杯咖啡, 並非易事也!  除非是打針, 否則想用「咖啡因」來自殺, 真唔容易。

另篇再續。